云南省2006-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

时间:2022-08-16 06:40:52

云南省2006-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 掌握云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2006-2008年各州(市)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和部分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云南省2006-2008年共报告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22起,涉及病种4种,发病993例,无死亡病例。暴发疫情起数及病例数在所涉及的病种中均以甲肝为最多(10起388例),其次为感染性腹泻(5起315例)、细菌性痢疾(4起162例)和伤寒+副伤寒(3起128例);绝大部分疫情发生在农村中小学(72.73%),4-6月为高发月份(72.73%),中小学学生为高发人群(79.76%)。结论 应加大云南省农村改水、改厕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外无证摊贩的饮食卫生管理,以预防控制学校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关键词】 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83.4 R 1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69-02

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传播快,社会影响大,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将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师生的身体健康,加重家长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为掌握云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云南省2006-2008年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各州(市)2006-2008年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和部分现场调查资料。

1.2 肠道传染病的诊断 参照《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1-1995)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 进行。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界定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进行。

1.3 资料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云南省2006-2008年共报告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22起,涉及病种4种,发病993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006年报告10起469例,2007年5起247例,2008年7起277例。暴发疫情起数及病例数在所涉及的病种中均以甲肝为最多(10起388例),其次为感染性腹泻(5起315例)、细菌性痢疾(4起162例)和伤寒+副伤寒(3起128例),见表1。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6-2008年,云南省16个州(市)中,除玉溪市、楚雄州、临沧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及迪庆州6个州(市)外,其余10个州(市)均有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22起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布在10个州(市)的21个县(市、区)中,其中昆明市报告4起,昭通市、红河州、丽江市各报告3起,文山州、大理州、怒江州各报告2起,曲靖市、普洱市、德宏州各报告1起。

22起暴发疫情中,18起分布在中小学内,占81.8%(18/22),其中16起分布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占72.7%(16/22);而托幼机构及大学内各分布2起,分别占9.1%(2/22)。见表2。

2.2.2 时间分布 各季节均有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但以4-6月为高发月份(72.73%),符合夏季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征。

2.2.3 人群分布 托幼机构儿童(3~6岁)28例,占2.82%(28/993);中小学生(7~18岁)792例,占79.76%(792/99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729例,占73.41%(729/993);大学生(19~22岁)173例,占17.42%(173/993)。见表2。

993例病例中,男生557例,女生436例,男女性别比为1∶0.78。

2.3 暴发因素 报告的22起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中,因水源受到污染而引起暴发的9起(40.91%),因食物受到污染而引起暴发的8起(36.36%),因生活密切接触传染源而引起暴发的5起(22.73%)。

3 讨论

2006-2008年云南省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绝大部分发生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发病人群主要为中小学生,主要为经水传播型暴发,其次为经食物传播型暴发和经接触传播型暴发,这与杭州市、桂林市、台州市报道情况基本一致[1-4]。经水传播型暴发多为农村改水、改厕不彻底,自来水水源受到致病菌污染,学生经常喝未经消毒处理的生水等不良习惯所致。经食物传播型暴发多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集体食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食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由于卫生工作不够完善,食堂卫生条件差,食物及水源的卫生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且部分学生还经常食用校外无证摊贩的食物,这些均是引起肠道传染病暴发的高危因素。另外,学生由于共同学习和居住,相互接触较多,有相同的居住环境、饮用水源及食物等,当致病菌污染水源、食物或学生中有肠道传染病病人,且又不注意隔离治疗时,就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点,应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外无证摊贩的卫生监督及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的饮食卫生。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大力宣传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预防疾病的能力,从而控制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孙昼,黄诚孝,邓晶,等.杭州市2000-2002年急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2):13-13.

[2] 孙昼,黄诚孝,邓晶,等.杭州市2003年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疾病监测,2005,20(1):10-11.

[3] 周清喜,秦友燕,廖艳.2000-2005年桂林市寄宿学校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56-1857.

[4] 张宗祥.2004年台州市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4):432-433.

(收稿日期:2009-12-30)

上一篇:郑州市城郊寄宿制中学生传染性皮肤病患病情况... 下一篇:阳春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