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探究 激活课堂

时间:2022-08-16 06:25:17

有效探究 激活课堂

连云港市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已在全市推广一年,经过一年的实践、探讨、反思、论证,现已升级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更加科学、规范,可操作性更强。下面笔者就互动探究模块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互动探究的理论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互动式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觉悟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把焦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互动探究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参与者,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传统,落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大胆改变。首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来唱主角,教师甘当配角。教师不再大篇幅地讲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探究,在探究中学会思考、探索、合作。教师关注的应该是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各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以便在交流中恰当评价。

三、互动探究的内容和形式

1.恰当选择互动探究的问题

互动探究模块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所谓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就是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通过探究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探究的问题可以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可以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预设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预设的问题。每节课设计的探究题不宜过多,以1~2个为宜,最多不超过3个,否则很难完成,也会影响到探究效果。

2.采取灵活多样的互动探究形式

互动探究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同桌间的探究、小组内的探究、组组间的探究、全班探究、师生互动探究等,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恰当选择探究形式,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如,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安排同桌间的探究或小组内探究。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先给予一定的提示,安排小组内探究,若有困难,再扩大到组组间的探究或全班共同探究,大胆放开课堂,让学生跨组交流,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乱”起来,学生可以自由走动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中,淹没在课堂之中,成为课堂的一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互动探究应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形”与“神”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互动”并不是让学生单一地动起来,而是既要有“形动”,还要有“神动”;既要外化,还要内化;既要物化,更要活化;既要知识的传承,还要人文的积淀。如果一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当你仔细品味一下的时候,总觉得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那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探究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真正起到激活思维、主动探究、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情感、生成觉悟的作用。

2.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备课,需要预设教学效果,重要的是预设与生成不能统一时,如何利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从生成的效果出发,达到教学目的。这就是说,互动探究模块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教案、课件上课,而是应当随着师生互动的情景,问题的展开,疑点的暴露,而随机应变地进行。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是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

3.正确处理好自主探究和互动探究的关系

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也是我们在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应该思考的问题。俗话说:“合作是竞争的最高境界,结局是美妙的双赢。”如何在教学中达到双赢,如何处理好自主探究和互动探究的关系?我认为,应以自主探究为主,以合作探究为辅,因为高考还是要学生独立面对,只有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的时候,才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发挥团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应对未来必须面对的高考。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英语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下一篇:实施新课标后排球教学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