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之美 第3期

时间:2022-08-16 05:58:13

近几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迭起,语文教学的确是变出了许多新花样,但总是吃力不讨好。一则社会对语文教学贬多于褒,二则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级不如一级,学生对语文的怨声大于兴趣。

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到底缺少了什么?很多精致的语文课,图片、音乐、文字、视频,闪亮登场,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语文课堂成了融美术、书法、音乐、摄影为一体的大杂烩。也有些课堂,问题重重,教师问,学生答,讨论热烈,师生配合默契。透过种种热闹与繁华,透过种种时尚与创新,我们发现因为一味追求改革,将语文教学复杂化,从而丢失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诵读,使语文教学缺少了简约之美。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将古代圣贤的教书法和读书法放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审视。

一、诵读之于语文智慧

语文智慧是指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是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语文学习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入”和“出”的关系,是一个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诵读就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入”,缺少了“入”这个环节,要想提高语文能力,要想凝聚语文智慧只能是纸上谈兵。诵读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入”的窗口,而这个窗口只有开得大,开得时间长,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技巧。王守仁说:“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络绎反复(反复思考体会),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使音节高低起伏,心意舒展通畅),久则义礼浃洽(书中的道理能融会贯通),聪明自日开矣(聪明才智自然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见,读得多了,自然就提升了语文智慧。

1.读出语感。语感是指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的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价值和目的就是形成语感。荀子的“诵读以贯之”就是强调在多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字技巧。朱熹“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苏轼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是表明诵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思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能善赋”,这些名言警句也都在告知我们诵读对于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等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主要是得益于私塾里的大量诵记。上述的理论和事例都在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靠学生自己诵读,如同学习游泳,教练讲清要领以后,真正的游泳本领需要学习者下水反复训练,方能掌握技巧。

2.读出文化。语文学科是文化含量较高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几年来中华文化的流失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光靠教师的口头传输不会给学生多少储存,必须通过学生大量的识记和自己的理解,然后慢慢消化,最后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文化积淀。文学中的古典诗词、古代散文名篇、古今中外名家思想及作品风格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和识记,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化积淀。

3.读出素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文章,反复诵读可以陶冶情操、激活思维,增加底气。历代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无不是靠读来养气,从而有了秀气和灵气。会读书的人都知晓,对于很多优美的文章,语言文字的解读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的最高境界应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这个主导作用固然不容忽视,但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书,会读书。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中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的整体素养。

二、诵读之于语文情感

语文情感是指语文学习时的情绪、心态、状态、习惯等的综合。于漪老师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优美的文章,学生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调动阅读的兴趣,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1.读出气势。学习者只有在情绪高涨时才会对所学的内容接受快,吸收好。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是:它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的学习读诵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够能形成一种气势,能营造一种或热烈或悲伤或凄清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琅琅的书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语文课堂中不能缺少琅琅的书声,尤其是早读,应以学生忘我的诵读为主。几十人的班级放声朗读,就如波涛,就如开闸的洪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置身于其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不待言说。

2.读出坦然。中学生不像成年人,因自己的需要可以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安和急躁,在语文学习中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往往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揣摩语言。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经历,教师的讲解很难和他们沟通。留出空间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诵读,他们自然会很投入,而文章中作者的思想也会在不自觉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坦然地感悟语言,调整情绪,很好地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

3.读出自信。朗读和背诵文章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难度不大,很容易完成好,通过经常训练,学生会从自己抑扬顿挫的朗读和对部分篇目熟练背诵中尝到成果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语文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就会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因此也就会有一种找到自我的感觉。学生中往往有这样一部分人,语文的其他基本功较差,但是朗读能力较好,如果经常给他们机会,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

4.读出美丽。选入高中课本的都是艺术含量较高的文章,诗词自不用说,就是其他的文体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文也罢,你追我赶地比声音高低也罢,二人合作,独立作战,小组比赛,集体整合,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不论哪种类型的文章,只要投入,只要用心,只要诵读得法,都能读出一份美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价值和目的就是形成语文能力。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虽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述,但也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样的很多古训。在现在看来,古代私塾先生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定教学过程中诵读的积极作用。审视传统,重拾诵读教学,抓住语文教学之根本,才能还归语文本来面目,再造语文课堂之美丽。

(刘强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737200)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指导策略 下一篇:议论文“伪文采”的甄别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