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争议区:印度“强化占领”不在理

时间:2022-08-16 05:08:34

1972年,印度将该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通过立法将其升格为“邦”,翌年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至此,印度政府开始堂而皇之地“治理”中国藏南地区,“阿鲁纳恰尔邦”也成为中印领土边境争端中最棘手的问题。

这些天,印度外长克里希纳的日子并不好过。3月6日,他在接受印度《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印度将依靠自身力量,推进‘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的项目建设,不会选择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寻求援助”。一语激起千层浪。克里希纳的表态引起印度国内各界强烈反响:各大媒体重点报道,纷纷“揭露内幕”,称“中国和印度驻世界银行的代表已就此进行讨论”;财政部旋即发表声明予以否认,表示“印度没有承诺不向世界银行等寻求‘阿鲁纳恰尔邦’的项目援助”;反对党印度人民党则抓住机会批评政府,指责克里希纳“言行羞耻”、“严重损害印度战略利益”。

面对国内各界的质疑与指责,克里希纳赶紧出面澄清,强调自己的表态是为了突出印度取得的经济成就,“印度完全有能力自主推进‘阿鲁纳恰尔邦’的项目建设”。目前,这场风波虽然已经渐渐平息,但却再次把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推上了舆论前台。

“阿鲁纳恰尔邦”争议的前世今生

中印边境争端分东、中、西三段,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由中方控制;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由印度控制;东段就是约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藏南地区(印度“阿鲁纳恰尔邦”),这是争议地区中面积最大、最敏感、也最棘手的部分。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本无边界问题,双方存在一条大体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的传统习惯线,“阿鲁纳恰尔邦”属藏南地区,归地区政府管辖,自然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到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英属印度政府通过两次侵藏战争,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介入事务,中印边界纠纷始露孽根。

1913年秋,臭名昭著的西姆拉会议召开。英国谈判代表、狂热的殖民论者麦克马洪抛出“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约100公里,把包括达旺在内的约9万平方公里地区划归英属印度,但中方代表并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根据国际法,只有正式签定的条约才有效,因此,未经中国政府批准和签字的“西姆拉条约”自然没有任何法律效力。1947年,独立后的印度政府试图“继承英国殖民遗产”,并不断派兵蚕食藏南地区。最终,这场英殖民主义者一手策划的阴谋,演变成中印两国间的边境争端。1962年中印边境军事冲突,中国政府从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在取得军事胜利后主动后撤回实际控制线一侧。

中国赢得了战争,藏南地区却沦入印度之手。1972年,印度将该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通过立法将其升格为“邦”,翌年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至此,印度政府开始堂而皇之地“治理”中国藏南地区,“阿鲁纳恰尔邦”也成为中印领土边境争端中最棘手的问题。

加紧控制,印度在行动!

印度占领“阿鲁纳恰尔邦”后,一直将之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和“中印边境缓冲区”,并担忧“中国重新军事夺回藏南地区”。印度政府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派驻重兵把守、严格控制外国人出入、向当地移居邻近各邦居民等手段,加强对“阿鲁纳恰尔邦”的控制。仅举移民一项为例,根据“阿鲁纳恰尔邦”最新人口统计数据(2001年),“阿鲁纳恰尔邦”人口在1991年~2001年增长27%至110万,与之相伴的是,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主要是部落民变成部落民和外来移民6∶4的结构。

近年来,印度政府一面继续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一面多管齐下,大幅加强对“阿鲁纳恰尔邦”的实际控制力度,强化对“阿鲁纳恰尔邦”的领土主张。

首先,印度领导人多次访问争议区,“宣示”动作频频。2008年1月31日,印度总理辛格在访华后不久即访问“阿鲁纳恰尔邦”,成为1996年以来首个访问争议地区的印度总理。访问期间,辛格公然宣称,“太阳在‘阿鲁纳恰尔邦’最早亲吻印度,这里是我们太阳升起的地方”,“‘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民众居住区,是印度的领土,这一点毋庸置疑”,并宣布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10月,辛格再次访问“阿鲁纳恰尔邦”,为国大党在地方议会选举中造势,通过这种“民主选举”隐射印度“已经在当地建立政权”。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被认为对华强硬的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总理瓦杰帕伊也没有访问过“阿鲁纳恰尔邦”。2009年连选连任总理后,辛格在议会发表演说称,“印度将坚守其一贯的领土政策,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领土完整”。

在其“示范”下,其他印度领导人纷纷效仿。2009年4月初,总统帕蒂尔访问“阿鲁纳恰尔邦”,形容“阿鲁纳恰尔邦”为“冉冉升起的太阳”。她还特意访问了达旺地区和边境哨所,为当地驻军加油打气。国大党最资深领导人之一、现任财政部长慕克吉在担任外长期间,曾于2008年11月访问“阿鲁纳恰尔邦”,在达旺发表演讲称“尽管中国一再声称对‘阿鲁纳恰尔邦’拥有,但‘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在我们心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其次,提高军事力量部署,增加谈判筹码。近年来,由于综合国力提升,印度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积极寻求与美国、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并凭借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强在“阿鲁纳恰尔邦”的军事部署。

一方面,加大军事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印度政府批准在中印边境修建73条公路,其中21条公路位于“阿鲁纳恰尔邦”境内,半数左右归内政部管理,专门用于调动所谓“印藏边境警察”;升级改造边境地区空军基地和飞机紧急停机坪。另一方面,增强作战。2009年5月31日,印度空军将领表示,将在邻近“麦克马洪线”的提斯浦尔基地部署最精锐的苏30-MKI型战机,“抗衡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6月8日,“阿鲁纳恰尔邦”领导人透露,印度将在该邦增加两个师、约5万~6万人的部队,“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潜在挑战”;2010年,印度计划成立全部由本地人组成的“阿鲁纳恰尔邦侦察旅”,将“印藏边境警察部队”由25个营增加到45个。

再次,推进经济发展项目,以软手段谋求合法性。前些年,印度担忧推进“阿鲁纳恰尔邦”的基础设施建设“反会帮助中国军队入侵印度”,将之视为“前沿重地”,对当地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投入不足,包括将边境一侧10公里内划为“安全”,禁止外国企业参与当地建设。结果是“阿鲁纳恰尔邦”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地区和印度东北地区其他各邦,当地3863个村庄中只有1743个村庄通路,使当地百姓萌生不满。而且,印度政府并未完全将“阿鲁纳恰尔邦”与其他各邦等同相待,日前在“阿鲁纳恰尔邦”沸沸扬扬的议题,就是传言印度政府为了与那加兰邦(与“阿鲁纳恰尔邦”接壤)的民族分离势力达成协议,欲把“阿鲁纳恰尔邦”部分领土划至那加兰邦,组成“大那加兰邦”。

为了消除当地民众的不满,印度政府近年来大幅加大对当地经济建设的投入,试图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自己的“实际控制”谋求合法性。2008年1月,辛格访问“阿鲁纳恰尔邦”时抛出“阿鲁纳恰尔邦经济发展一揽子计划”,强调从四个方面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即:修筑通往周边地区的公路和铁路,促进该邦与外界的交通连接;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电力、饮用水等,争取村村通路、户户通电,修建两车道的跨邦高速公路和通往“邦府”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建立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推动旅游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开发丰富的水力资源。目前,大部分项目正在加紧落实之中。

最后,大打“达赖牌”,将问题与边境问题挂钩。从中印边境问题的演变来看,边境问题始终与问题相挂钩。但一直以来,流亡印度的达赖喇嘛忌讳谈及中印领土争端,公开场合没有就“阿鲁纳恰尔邦”和达旺地区的归属发表看法。但近年来,一方面是由于印度某些的蛊惑、怂恿和纵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取悦为自己提供栖息之地的印度,达赖竟然公然搅局中印边境争端。

2007年1月,达赖在接受印度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英属印度政府和政府都承认了麦克马洪线,根据条约,‘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领土”。首次公开宣称“阿鲁纳恰尔邦”属于印度。2009年11月,在印度政府的纵容下,达赖访问达旺寺和“阿鲁纳恰尔邦”多处地方,期间叫嚣“我本人认为达旺是印度领土一部分的立场从未改变”。面对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印度政府表示“达赖是印度的客人,有权访问印度的任何地方”,达赖也称“中国政府将宗教访问政治化”。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和达赖集团配合默契、相互利用程度很深。

目前,印度日益频繁地将问题与边境问题挂钩,通过鼓动达赖喇嘛访问“阿鲁纳恰尔邦”、发表言论等方式,作为与我讨价还价的筹码,而达赖喇嘛,这个自称是“印度之子”的分裂分子,也更加彻底地沦为“中国之耻”。

和平谈判才是解决之道

中国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手段解决边境争端。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国主动后撤至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避免了军事冲突的升级。撇开中方历史上的多次“善举”不提,中国近年来在和平解决边境问题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2003年,中印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首次表示“各自任命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迄今,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已经进行13轮。2005年,两国总理签署《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指导原则的协定》。该协定是自1981年中印边界谈判以来的首个政治性文件,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印边界谈判中的共同原则和立场问题,是双方在最终解决边界争端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印度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却与此背道而驰。印方总是试图通过软硬两手强化对“阿鲁纳恰尔邦”的事实占领,而非通过和平手段一揽子解决边界争议。究其根源,是印度始终没有抛去继承英殖民遗产的幻想,始终没有正视历史的勇气,始终没有摆脱中印边境争端惨败的阴影,始终没有具备与中国携手面向未来的信任。

随着中国和印度同步、快速崛起,两国在气候变化、多边贸易、国际体系改革等议题上共识增加,合作面扩大。但是,边境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严重损害了中印两国的政治互信,制约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是外交“四合一”的重点对象。印度人口庞大、幅员辽阔,拥有核武器,当然算“大国”;中印边界线绵延约2000公里,无疑是“周边”;印度与中国同为“新兴国家”,自然属“发展中国家”;印度在不结盟运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金砖四国等组织作用特殊,是“多边舞台”活跃角色。因此,中国没有理由不重视发展与印度的关系。但是,良好的愿望需要对方的互动反馈。印度政府应该正视历史,与中方携手解决边境争议问题,尤其是万万不可鼓动、纵容达赖喇嘛分裂中国的行为。

上一篇:半截真理比简单谬误更加有害 下一篇:中国:应对被误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