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9:19:37

中印贸易论文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中印两国经贸关系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是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印度方面则希望在医药、化工、软件等方面打开中国市场。因此,加强两国从要素合作到制度合作的转变,建立两国实质性贸易合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一)强化两国高层定期会晤机制

近年来,中印高层会晤频繁,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不断丰富。2010年12月,中印同意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确立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同时双方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并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同意建立中印外长年度互访机制。这些战略举措对推动建立两国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两国贸易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中印经济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以及中国—印度经贸、投资与合作峰会等一系列对话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为深化双边贸易合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建立双边工作日常联系机制

目前,中印两国基本建立了两国高层定期会晤机制,但从具体工作层面来看,双边工作日常联系机制尚未得到确立,仍然缺失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使许多贸易合作项目难以真正落地。因此,为了促进两国贸易的正常进行,扩大两国贸易规模,在两国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在微观层面建立双边具体工作日常联系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以实现信息交流共享,及时沟通两国贸易价格、贸易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以更好地推进双方贸易合作。

(三)建立两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

最近几年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各种经济利害关系不断突出,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印度对华的反倾销力度较大,贸易摩擦削弱了两国之间的信心,阻碍两国贸易间的增长空间。贸易救济合作机制是解决贸易摩擦的重要方式,2008年和2011年,中印双方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印贸易救济合作会议,以加强双方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领域的信息交流,对各自的反倾销反补贴法律制度及实践,以及反倾销披露与透明度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沟通。此外,双方还就WTO反倾销、反补贴规则谈判中的立场进行了协调,并就具体问题交换意见,达成了共识。该机制成为促进双方加强交流,努力化解贸易摩擦的有效平台。双方在该机制下共同力导磋商对话,加强沟通和交流,既缓解了摩擦,又密切了关系。为加强中印在贸易救济领域的合作,通过交流在贸易救济实践中的做法,共同研究和规范贸易救济调查,以通过对话解决贸易摩擦。

(四)深化两国服务贸易合作机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两国贸易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但双边贸易主要聚焦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则相对比较薄弱。如何进一步拓展两国贸易空间,丰富两国合作内涵,挖掘合作潜力,尤其是推动两国服务贸易合作是两国都应该作出的重要考量。服务贸易的发展总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印两国近几年经济发展都相当迅速,服务贸易蕴藏的潜力很大。中国应该加强与印度在服务贸易各领域的合作,比如引进印度的软件业来帮助提升或者改善本国的信息服务水平,也可以对印度输出建筑业来帮助完善印度的基础设施等等。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要强于印度,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大于印度。但是中国只是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中国从“质”的方面讲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建立并推进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机制是深化双边贸易合作的必然选择路径,两国在农业、环保、能源、信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五)建立两国贸易便利化机制

随着中印两国贸易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减少和消除阻碍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减低交易成本、建立高效的贸易便利体系等内容已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建立并完善两国贸易便利化长效机制已成为推动双方贸易稳健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首先,加强两国贸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对贸易便利化需要的现代化通关作业进行改革,推动技术革新,为推动两国贸易便利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制定两国贸易便利化的政策和措施,出台便利通关办法,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及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规模。最后,扩大商品进口,增加进口贴息资金规模。完善多种贸易方式,促进边境贸易。促进双边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中印贸易合作领域潜力分析

(一)加强两国在农业领域的贸易合作

作为世界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均面临着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因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农业在两国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在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因而加强两国农业尤其是农业贸易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印两国农业贸易中以印度进口为主,农业贸易合作乏力。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统计,2009年到2012年期间,从HS2007的统计数据来看,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农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编码6909的进口额从2009年的303.19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72.71万美元,增长率为189%;商品编码690990的进口额从2009年的97.5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51.8万美元,增长率达261%;商品编码8201的进口额从2009年的28.3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01.6万美元,增长率为259%;商品编码820190的进口额从2009年的3.7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9.5万美元,增长率高达704%。同期,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农业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从HS2007的统计数据来看,商品编码6909的出口额从2009年的12.8万美元下降到2012年的约2.9万美元,下降率为77.6%;商品编码690990的出口额从2009年的约11.5万美元下降到2012年的约2.9万美元,下降率达74.9%;商品编码8201的出口额从2009年的约3.5万美元下降到2012年的0.59万美元,下降率为82.9%;而商品编码820190的出口额从2009年的0.066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07万美元。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后金融危机时期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农业贸易规模呈显著增长态势,而向中国的出口除了商品编码820190的出口额有增长外,其余则显著下降,对印度而言,存在显著贸易逆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贸易仅限于低端的农产品,农业贸易较为乏力,而农业贸易合作则更是鲜有涉及。因此,中印两国应充分发挥在农作物品种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合作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同时,在农业机械化耕作方面印度略领先于中国,这为两国农业贸易合作提供了诸多契机。

(二)强化两国在信息领域的贸易合作

在信息贸易领域,印度软件优势明显,中国硬件领先,合作可实现共赢:增加两国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的交流和培训,优化合理的人才结构;增强两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项目合作,实现IT服务的有效转型。许多研究表明,印度信息技术在软件方面具有强劲的竞争力,而中国在硬件方面则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来说,印度软件企业在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语言环境等方面有优势,同时软件开发成本低、高素质技术员工数量多、服务水平较为成熟等方面具有竞争力。而中国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人力成本低、技术员工数量多、市场发展迅速等优势。因此,两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中印两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各有优势,可以通过IT高等教育、IT职业教育以及IT企业培训机构推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最终实现共赢,并实现两国IT服务的有效转型。

(三)促进两国在环境领域的贸易合作

中印需要加强两国环境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搭建两国环境领域合作平台,强化合作机制建设;开展两国环境领域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和印度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共同面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根据《2014年环境表现指数(EPI)》显示,印度环境表现指数全球排名第155名,中国排名第118,其中在空气污染这一指标上,中国排在最后一位,印度的排名也非常落后。因此,中国和印度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问题方面的合作具有全球战略性意义。为应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恶化问题,2008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和印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CSD)便携手合作,为两国展开贸易合作搭建高端平台,寻求两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但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中印两国环境贸易的技术转让机制不健全,适应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的新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也亟待建立和完善,因为合作平台的搭建和机制建设是两国加强环境领域合作的前提条件。

(四)加强两国能源领域的贸易合作

中印需要加强两国能源贸易领域合作,携手应对能源安全风险;两国能源贸易以印度从中国进口为主,规模逐年扩大;两国能源贸易领域的合作初见成效,仍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加强两国新能源技术贸易合作,为能源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随着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目前,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印度是第五大消费国。两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0年时,两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77%和92%。基于这一现实,两国在能源贸易领域加强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有利于避免两个崛起中大国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保证后危机时代两国经济复苏,实现快速增长。两国能源贸易以印度从中国进口为主,规模逐年扩大,而印度出口到中国的能源规模则很小,两国能源仍以贸易为主,两国能源贸易领域的合作则不多,但随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中印不仅在传统能源技术贸易领域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还在新能源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光伏电池、太阳能光热发电、地源热泵、地热能发电等领域有较大的贸易合作潜力。总之,中国与印度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两国市场和产业之间有竞争、有相互需求,也有合作的空间。因此,两国应加强政治互信,摒弃偏见,充分利用两国贸易资源优势,从战略高度进行友好磋商,制定两国贸易合作计划。各国战略利益空间重合交叉,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冲突明显化。中印两国贸易合作已有一定意愿和基础,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但还存在缺乏多边合作、缺乏协调机制、缺乏信息平台等问题。需要构建合作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服务体系、人才交流平台和保障机制等,从而建立双边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贸易交流与合作。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印贸易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

自20世界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印贸易也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后,双边贸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中印双边贸易额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04、2006、2007年分别达到136、250、387亿美元。但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都很小。以2005年为例,中国对印度贸易额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0.8%,印度对华贸易额也仅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5%。其原因是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中印贸易的发展。

一、经济因素

(一)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具有明显的重叠

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性的存在;中国和印度均存在着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中印经济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中国和印度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或需求档次相似。中印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2005年出口产品构成:中国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制成品分别为0.5%、3.2%、2.3%、1.9%、91.9%,印度1.5%、8.9%、11.4%、6.9%、70.3%;进口构成:中国3.6%、3.3%、9.7%、8.1%、75.1%,印度2.0%、3.3%、36.3%、5.0%、52.4%。中印2005年进口来源出口去向构成:两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货物分别为55.2%、45.1%,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4.8%、54.98%;从发达国家进口分别为38.5%、34.4%,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分别为61.5%、65.6%。从以上数据得知,除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及个别外,各项基本一致,这表明中印两国进出口和经济结构雷同,发展水平相似。明显这成为双方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印度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开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的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来印度关税已陆续下调,但仍居较高水平,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到27%。高关税阻止了外国商品的进入,中国商品同样也难以进入,阻碍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印度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行政干预多。印度进口商一般还须交纳附加税、增值税、预期收入税、调节税及基础设施建设费、进口许可费等各种进口费。

(三)投资领域重叠

中印两国经济起步都较晚,且两国经济增速很快,在很多领域,具有相同的需求。特别是对基础建设领域的大量资金投入,这种共同的资金缺口使两国不得不寻求其他国家的投资。这种在需要投资领域的重叠,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相似的投入,使中印的产业结构以及国内需求产品趋同,从而增强了竞争性,阻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四)两国间贸易摩擦频繁

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随着在各方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都不大,但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但由于印度的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印两国间贸易摩擦频仍。从1994年印度对我国发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6年7月,印度对我国反倾销调查98起,特保措施l起,保障措施2起,总计涉案金额716亿美元,印度正成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频繁的贸易摩擦给中印两国贸易开展造成了障碍,也阻碍了两国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

二、非经济因素

(一)政治和安全因素障碍

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是个经济问题,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对其产生着间接的影响,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印方看来,密切的中巴关系为中印政治关系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为中印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期以来,印度对于中巴的密切关系依然怀有戒备心理,把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正常的国家关系看作是对印度国家利益的威胁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其次,“中国”的影响,使印度对中国的崛起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国的的商品产生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中印贸易发展受挫。再次,中印边界和问题。中印作为亚洲的邻国,边界长达2000公里。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我国西南边疆进行侵略时遗留下了许多边境问题,直至目前双方仍未找到最终妥善解决边界问题方案。在问题上,印度政府多次重申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不允许的反动势力在印度领土上进行反华活动的官方立场。这不仅给中印政治上的互信蒙上了阴影,同时也阻碍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的便利运输业。

(二)交通运输费用高

对于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可谓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他直接关系到双方贸易的运费问题。中印两国虽为紧邻,且有数千公里边界相连,但至今却没有作为基本交通设施的公路和铁路相通,使双方之间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双方大部分贸易商品只能通过南中国海,绕道马六甲海峡,经过遥远的海洋运输,从而大大增加运输成本。这不仅严重阻碍中印商品贸易扩大。而中国目前提出的第三亚欧大陆桥的修建,成为解决中印交通运输费用的一条极其可行的办法,但印度尚存疑虑,反映不是很强烈。这为中印贸易的长期发展造成障碍。

(三)印度的大国意识和经济发展战略

印度的大国意识和大国目标决定了印度对中国的经贸战略中始终以赶超为目的、以竞争为主题。印度是一个具有强烈大国意识的国家,但印度又缺乏一个大国所应具有的自信和风范。印度施行了内向型经济战略思维,奉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战略。一方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学习和借鉴中国引进外资、促进出口的经验,另一方面,印度又过度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印度的开放度不够。在享受别国经济开放带来的好处时,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政策来保护自己,这种体制制约着印度进一步向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也阻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在合作共赢中求得发展,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例证。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印贸易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从上面对中印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首先,在经济因素方面,中国政府和企业要主动去了解印度的投资和合作环境。尽量避免中印贸易中的重叠性,促进互补性产品的开发,减少贸易摩擦;在非经济方面,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通过高层互访来增强政治上的互信,修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及构想其他通道,为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准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富德,论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8(1)

[2]倪香芹,王晓莹,试论中印贸易合作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2006(4)

[3]杨文武,倪香芹,中印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社会科学,2007(9)

[4]熊德禄,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现状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原因;政策选择

1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

1.1立案数量多

中国历年来在全球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虽然美国和欧盟的涉案金额占大头,但是,印度的立案数位居第一。而在发展中国家当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无论是立案数和涉案金额,印度都是位居前列。自2003年以来,印度每年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至少在6起以上,2006年,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为“粗暴”的国家——土耳其立案数不过5起,涉案金额5996万美元;东盟10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总共4起,涉案金额1.4亿美元。而同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9起;2007年度截至8月31日印已对我发起7起反倾销调查。

1.2涉案产品范围和涉案金额都有所增长,且出现了涉案金额超亿美元的大案子

中印发生贸易摩擦的行业比较集中,以往主要是中医药化工产品,在所有案件中占了50%以上的比重。近年来,中国的纺织品和轻工产品也开始逐渐遭遇印度的反倾销调查。2005~2006年,中国丝绸在印度被提起反倾销调查,虽然经过了中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应诉企业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终裁限价平均大幅下调了30%,但这是中国在印度遭遇的最大的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近2亿美元。

1.3应诉案件的裁决结果大多令人满意

以往中国出口企业对印度反倾销案的应诉率非常低,即使应诉,胜诉率也不高。在2002年前印度对华70余起反倾销调查中,除了3起方撤回申请,1起印方裁定要求方撤诉,以及1起因中国进口份额较低而结案,其余所有调查都被裁以倾销或损害,最终以征收反倾销税结案,反倾销税率最高达1069%。而现阶段随着企业对贸易摩擦认知加强,加之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大力宣传,我企业应对印度案件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应诉企业在政府的交涉、商会的指导和律师的帮助下,在大多数个案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如绸缎案的裁决对我企业出口的影响较小。

2中印频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中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两者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制造业而言,彼此的优势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所以两国在贸易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①两国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后者同时也是它们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②两国的传统产业都比较雄厚,出口产品结构相似,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医药化工原料、轻工产品等是外汇来源的主打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效率优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更大的优势,物美价廉,在印度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而印度虽然高等教育比较成功,但基础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较少,低效率的生产导致产品的价格缺乏优势,质量也较为低劣,中国产品对印度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市场。

2.2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目前中印两国的若干经济贸易政策已经成了双边经贸发展的阻碍,印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世界银行报告,印度贸易壁垒在南亚目前居第一位。自1995年以来,印度的出口额稳步上升,2002~2003年一度达到了18%,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的22%。同期对GDP贡献也达到了9.4%。而印度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其进口政策却是谨慎、保守甚至是防范的,其一直强调运用WTO的例外条款保护民族工业。印度官方长期将300多种进口产品视为“敏感产品”并进行重点监测,只要不是明显违背WTO规则就对其尽可能进行限制。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产品频繁遭遇印度反倾销调查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印度对授予我出口企业市场经济待遇问题上表现消极,2005年以来,印度对我做出终裁的14起案件中,没有一起授予我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待遇。

2.3印度国内蓄意制造“中国产品”

近年来,虽然印度的GDP和出口增长的势头都很快,但是同中国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印度政府认为如果不对中国有所遏制,今后的增长空间有可能受到限制。一些西方学者比较中印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运用零和博弈的观点来观察中印的崛起,却很少或不愿考虑两国如何在发展中不断互补共进。在他们看来,中印贸易发展的最终结局只能是一胜一负或两败俱伤。正是由于有着复杂的内外因素,印度方面一直对中国产品存有戒心,对中国出口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也加以限制,“中国产品”在印度国内甚嚣尘上。

2.4中国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中印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内部竞争激烈,加上企业自律性较差,所以相互压价出口现象比较多。有关调查表明,每当中国产品初入印度市场,只要卖的好,短期内中国企业就蜂拥而至,同类产品铺天盖地,价格愈做愈低。这在纺织服装、低端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等领域尤为明显。另外,中国企业有个错觉,认为印度穷人多,消费水平低,就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这都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再经媒体渲染后,中国企业形象大为受损。

3减少贸易摩擦的政策选择

3.1挖掘互补性,淡化竞争性

从中印两国贸易的商品种类上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等领域。从双边经济结构、商品的构成等因素分析,中印两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小,但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比如在钢铁、煤炭等能源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两国经济都将因此受益。在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合作方面,中印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及潜力,印度的软件技术举世公认,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优势很强,但是硬件建设不足。中国市场对软件需求量大,而软件业的规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生产已经转向了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并且迅速成为全球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值仅次于美国。中印两国在制药业、农业如水稻种植、水果贸易等领域都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而在纺织品如丝绸制品、生丝贸易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另外,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国的特区经验、基础设施发展经验等,也是值得印度学习的。

3.2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积极扩大经贸合作

中印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截然不同,两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处理双边关系,将寻求共同利益的双赢原则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准则。两国关系之所以发展迅速,经济利益的互惠互补是最大的动力。中印两国应进一步加大开放程度,努力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目前,印度正在进行“第二代改革”,将进一步简化外国投资的相关法规,改革金融部门,鼓励外国公司进入保险市场。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印度不断推出新的进出口政策。两国政府应坚定树立双赢观念,加强双边经贸合作。这种经贸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印双边贸易;二是中印投资环境,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对双边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妥善解决由于人为限制引起的贸易逆差,避开贸易争端。

3.3调整产业和市场结构,做到有序出口

在开拓印度市场的过程中,要避免中国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非价格竞争已取代价格竞争而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我国出口企业必须理性对待印度市场,尽快转换现有竞争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产业调整的源泉,摒弃以廉取胜的战略,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广告、公关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多发展高科技产品,以出口产品多元化、优质化、美观化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开拓国际新市场,加快实施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力求分散市场,改变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和降低由此所带来的风险,采取开拓、巩固和扩大外销基地和市场的出口战略。

3.4完善机制,应对摩擦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在实践中,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包括我驻外经商机构、涉案企业、相关商会和律师参与的多渠道的贸易救济措施信息交流网,初步形成了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四体联动”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应诉反倾销、反补贴大要案的指导工作成效显著。同时,从微观上中小企业也要不断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积极参加商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应诉协调会,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收集贸易摩擦预警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出口产品预警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向协会、地方商务部门反映本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的国外不公正待遇,提供准确的信息的资料。此外,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做好应诉工作,在生产、销售、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这将有利于在贸易摩擦中保持主动。

3.5加强文化交流,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

在一个逐渐开放的体系中,文化交流导致信息的均衡化,对于消除误解和猜疑,达成更多的共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印两国之间的沟通对双边关系事关重大,这种沟通基于持续不断的思想与经验的交流以及对两国未来长期友好关系的清晰洞察,这体现在印度所提的“包容性增长”和中国所提的“和谐社会”中。两国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努力缩小双方交流鸿沟。中国和印度同为WTO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在很多方面是有着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都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良性竞争是二者发展的推动力。中印两国政府应树立长远的目标,加强合作,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国际贸易,2004,(1):50-54.

[3]周厚才.入世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其发展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2004,(7):3-6.

[4]冉宗荣.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4):122-126.

[5]江勇,王磊.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9-72.

[6]黄荣芳.贸易摩擦高发期中国之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10).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棉花、铜及制品、矿产品、有机化学品和矿物燃料等,这些多数都属于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机电设备、化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小。从中印进出口商品结构对比分析来看,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印度,中印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此同时,中印两国每年都购买对方一定数额的纺织、化工、生物食品饮料、有机化合物、食品等,这说明中印贸易具有明显的重叠性。

二、中印贸易存在的问题

1.中印双边贸易发展仍然相对不足

尽管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但中印两国贸易额和经济规模并不相称,这突出表现在中印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不高。目前,中印两国贸易中,贸易额较大的商品集中在矿产品等原材料、纺织品以及机电产品领域,品种较为单一,贸易互补潜力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两国双边贸易额与两国经济总量并不相称这一事实同时也说明了中印两国双边贸易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

2.中印双边贸易不平衡现象凸显

近年来中印双边贸易在扩大的同时,贸易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成为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截止到2013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总额远远高于从印度进口的商品总额,中印贸易逆差已经攀升到314.15亿美元。印度对中国贸易长期维持贸易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在不断增大,印度政府会通过提高关税或者是使用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方式,尽可能地将中国产品阻挡在印度国门之外,扭转印中贸易逆差局面。

3.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经贸关系发展的同时,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发生。中印贸易摩擦形式较为单一,以反倾销为主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了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此后印度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案件不断增多,成为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2009年开始,印度开始使用其他调查方式,比如反补贴调查,并重新使用保障措施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对印度出口,贸易摩擦案件不仅数量多,而且涉案金额也逐渐增加。

4.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问题

尽管印度已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但是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开放经济体中还是位居前列。印度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因此中国产品在进入印度市场后成本上升,竞争力相对下降。除了征收较高关税之外,印度还利用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方法抑制进口中国商品。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无疑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大障碍,毫无疑问,印度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必然制约中印贸易的发展。

5.现行贸易通道问题亟待解决

交通运输对于贸易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双方贸易中的运费。中印是邻国,应该利用两国相邻这一优势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但现实却是中印大部分贸易商品只能通过南中国海,绕道马六甲海峡,经过遥远的海洋运输,双边贸易中没有基本交通设施的公路和铁路相通,交通运输极为不便,这使得运输成本高,耗时长,风险高。高额的运输费用制约了中印传统大宗商品、农牧产品贸易,尤其是新鲜果蔬的贸易,这样不仅不利于发挥中印在农业上的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效应,而且也制约了中印贸易的纵深发展。

三、中印贸易问题成因分析

1.政治上互信度不够

中印贸易关系发展从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方面,一直以来并未解决的中印边界问题直接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中印边界从来都没有正式划定过,存在较大面积的领土争端。边界问题涉及到中印两国的政治利益,因此边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两国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印度单方面认为密切的中巴关系会不利于中印政治关系的改善,将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正常的国家关系看成是对印度国家利益的威胁,可以看出中印之间的主要矛盾不仅在于经济贸易上的矛盾,而且在于两国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上的矛盾,这些矛盾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导致两国政府互信不足。

2.中印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

自2006年以来,中印双边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主要是因为中印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异导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中国海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对印度出口的商品多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最终印度一方获利相对较少。这种进出口结构使得印度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有限,也较易产生贸易逆差。中印经贸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巨大的贸易失衡将会给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障碍。

3.印度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印度对中国的经贸战略中始终以赶超为目的,以竞争为主题,这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具有大国意识的国家,一直致力于成为区域性乃至世界性大国,因此印度将中国看成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将赶超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作为自身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向中国学习引进外资、促进出口的经验的同时,侧重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在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中对中国商品和中国企业频频设限,从印度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可以看出印度强烈的竞争心态。

4.印度经济结构的影响

印度的经济结构也是造成双边贸易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因素。尽管印度对外开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印度全面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再加上政治制度等方面原因,使得印度对外贸易的广度、深度远不及中国。印度经济基本属于内需拉动的经济。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印度对外贸易的规模较小。在启动对外开放时,印度的比较优势及外部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重点发展服务业的产业及贸易战略。由于印度国内轻工业发展不足,并且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都很落后,在制造业上不具有国际优势,因而通过工业的发展带动贸易的增长的能力受限。

四、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治交流,增强两国互信

政治互信是中印双方经贸合作的前提,因此加强政治交流,增强两国互信是重中之重。中印两国应将一时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暂搁一边,逐步增加领导人以及商界人士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双方认清两国关系的定位,就发展中印经贸达成共识,寻找适合双边贸易发展的新的模式。在增强两国互信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中印两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互访,通过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交流和磋商,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

2.积极扩大产业内贸易,优化贸易结构

积极扩大产业内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是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差异产品,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与印度之间产业内贸易额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两国间的水平差异产品贸易额偏小,特别在高技术产品上的分工程度还很低。因此发展高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从而形成与其它国家的技术差异,促进以此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加快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改造。这样做不仅可以形成产品的在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还能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以满足中印两国消费者对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

3.完善机制,应对摩擦

随着中印贸易额扩大,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两国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将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方法解决。中印两国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范,使中印贸易摩擦的处理有法可依。中印两国政府应积极磋商,尽快缔结相应的司法协定,建立信息对称、透明化的司法制度,在出现贸易纠纷时,中印两国的商家可利用相应的司法制度解决贸易纠纷。这样才能使中印贸易摩擦从根本上得到妥善解决,避免因中印贸易摩擦影响两国长期的经贸关系。

4.构建贸易通道,充分利用邻国优势

目前中印贸易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输,路途遥远,极不便捷。遥远的运输路程制约着中印双边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的畅通是发展两国边境贸易的必备条件,一直以来的交通不便使得中印两方贸易进出口人的利益受损。解决交通问题,将两国邻国优势利用起来,这就能使两国贸易成本大大降低。若中国西部与印度构建两带一通的路上经贸连接带,则中印经贸往来的便捷性便可增强,以此为依托可构建起连接两国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印经贸发展。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约2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面积1200多万平方公里,GDP总额约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1.5万亿美元。然而,从历年的外贸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印贸易额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分量却不到2%,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份量不到6%,从这些基本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双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互利的投资与合作机会,贸易增长潜力巨大。事实也正如此,印度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合作伙伴,两国的贸易额近年来呈现出以较高的增长率逐年递增的态势。另外,由于两国领土接壤,在云南、地区,两国边境贸易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印边境贸易在一段时间里面有所衰退,但是两国自身都客观具备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互补和合作的优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中印乃堆拉口岸的开放、主席2006年底成功出访印度等一系列增进双边交流合作的利好消息的到来,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前景被十分看好。

一、加强中印贸易合作对双方的经济腾飞具有战略意义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和印度在将来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也曾提议并探讨了关于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这些都说明这两个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寻求某种共同的道路。但是,在现实中,中印双方各方面的相互合作的确还存在一定困难,单从贸易方面来讲,由于受到政策、文化、历史、国情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印贸易的实际开展远不如理论上那样顺利。总结阻碍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首先,中印之间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对我国有一定戒备心理;其次,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在对外出口和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第三,两国陆运贸易不发达,虽然接壤,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目前两国之间大部分贸易的开展是通过海运进行的,路程远、费用高,不利于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中印加大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明智之举,中印双方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寻求一种南南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中印贸易紧密程度的加强,是这种南南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加强中印贸易的紧密联系可促使中印两国在政治方面更加相互信任

同我国一样,印度也正处在改革的浪潮之中,它的目的同样也是经济的迅速腾飞。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此十分感兴趣,印度也有意希望借助美国等一流发达国家的力量来迅速达到赶超的目标。但这样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不利的。如果能够使两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充分的合作,使双方都成为彼此不可缺少的伙伴,那么经济上的紧密性会影响政治的紧密性,在双方互为有利的基础上,稳定的双方关系应该不难创造。

2.双边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提高两国的经贸效益

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双边贸易,特别是陆运贸易,如果能适当降低关税,则可以进一步扩大贸易量。但就目前而言,印度的关税依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对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是不利的;另外,如果像许多学者提出的那样,中印自由贸易区能够建成,则双方获利会更大,根据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经济理论,不难推测出这个结论。

3.加强中印贸易合作可以给我国西部地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几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这点成绩对于彻底改善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还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优惠政策也是远远不够的,西部地区应该发掘自身的禀赋优势,并能够将资源转化为资本。西部地区应努力做成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基地。首先,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从云南、到印度都有公路到达,去年建成的青藏铁路,更是将内地和印度的陆地距离延伸到了拉萨,而且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青藏铁路的延长线已经被纳入重点工程,该延长线将现有的青藏铁路从拉萨延长到了日喀则,按计划,以后还会延长至亚东口岸,这将进一步拉近了与印度的距离,为中印贸易的开展,包括边境贸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其次,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廉价且众多的国家,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之一。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流动方向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如果西部地区作为中印贸易的门户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那么随着该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大量的劳动力会回归到西部地区,从而可以相应减少流动开支和一系列其他相关社会问题,使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分布不均的问题得以缓解。

二、中印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1.中印产业间贸易情况分析

在中印商品贸易中,双方的进出口产品类别有着较大差异,本文根据HS(The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编码的商品分类标准将参与贸易的商品进行分类研究,该分类制度是迄今为止最完善和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它将所有贸易商品共分为22类、99章,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文在研究中印贸易商品时,剔除了第19类(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20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和21类(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主要原因是由于这几类商品贸易量太小,故本文以下只研究其他19类商品。如图1-图3所示,从2003年到2005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印商品贸易有如下特点:(1)中国和印度的商品贸易结构比例基本保持平稳;

(2)多数类别的商品贸易量较小,但也有部分商品显示出较高的贸易额度;

(3)从印度出口方面来看,该国出口到我国的金额最大的商品是第5类(矿产品),且在该类商品中,印度保持了较大的顺差;第15类(贱金属制品)中,两国贸易量也较大,虽然在2003年,印度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随后2004年、2005年数据显示两国贸易差额不大;第7类(塑料橡胶制品)中,印度显示出略微强势的出口额,但两国这类产品的贸易量并不大;(4)从我国的出口方向来看,我国在第6类(化工产品),第11类(纺织品)和第16类(机电产品)的出口中占有比较优势。

图12003年中印贸易商品分类金额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在贸易量较大的产品类别中,进口或出口一边倒的形式十分明显,双方都有具备贸易比较优势的产品,显示了双方商品的互补性,这对于双方贸易的开展是有推动作用的。然而,这样的商品在中印贸易间只是少数,而且,由于诸多原因,一国某类商品大量的贸易顺差无疑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度上的贸易恐慌,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与许多国家的一直保持了顺差形式,加之印度本国也正在实行一系列崛起战略和改革战略,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开展。所以,这种基于双方比较优势而开展的国际贸易并不十分适合于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是不够的,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应该更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甚至对两国吸收更多的国际投资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2.中印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

学术界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在一系列统计指标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数(Grubel-LloydIndex)简称GL指数,是迄今最常用的权威性测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某产业的GL指数表达式为:

|Xi-Mi|

Bi=1-————

Xi+Mi

其中,Xi表示某国i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某国i产业的进口额;Bi在0-1之间变动,Bi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近于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很低。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中印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2所示。

表2中印19类主要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1997-2005)数据来源:高校财经数据库

根据表2中的数据,本文只着重研究双方贸易额较大的商品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即第5、6、7、11、15、16类商品),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在印度顺差较大的产业中,第5类商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逐年降低;第7类和第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大,且近年依然呈现上升趋势。

(2)在我国贸易顺差较大的产业中,第16类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平稳,且产业内贸易程度很小;第6类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数逐年上升;第11类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下降。

可总结得到以下结论,如表3:

三、发展中印贸易对策分析

针对前文所研究的发展中印贸易的战略意义和双方贸易商品结构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发展中印贸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对双方具备比较优势产品要继续保持其优势

对于印度的矿产品和我国的机电产品和纺织品(虽然纺织品还有一定的产业内贸易成分,但是其趋势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对于纺织品贸易而言,中国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言,因为双方都有着较强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的具备前者是因先天禀赋后者是后天多年的积累结果,且都是不容易改变的固有优势,所以对于这两类产品双方应该进一步巩固各自的优势,而不必刻意弥补贸易差额,更不要恶性竞争和制定高额壁垒加以限制。

2.利用规模经济开展产业内贸易

对于塑料橡胶制品、贱金属制品和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已经形成且有逐步加强的趋势,所以,对于这几类产品,两国应着重加强产业内的分工协作,在产品质量、档次、用途等方面,结合本国其他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展开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创造规模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双方协作分工,产业间的恶性竞争会相应减弱,这对于目前两国吸引FDI方面的矛盾也会有所缓解。

3.大力加强边境陆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沿线配套服务建设

目前,印度进口到我国的商品所经过的陆运途径主要是经缅甸到达我国云南。值得欣喜的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及已经纳入“十一五”工程的其延长线的修筑无疑对双边的陆运贸易往来是一个利好消息。铁路的运力是陆运的数倍,这样一来既可减少以往绝大部分依靠海运的运输成本,又可以提高运输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另外,在陆运沿线也应该相应地建立服务于双边贸易的配套设施,如在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设立货物装配和集散仓库、商品加工厂等;也可以不定期在这些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品博览会,针对双方的优势产品展开贸易洽谈,不论双边贸易还是地区经济亦可在会展经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参考文献:

[1]罗文宝周金秦: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2006(1)

[2]郑利:中印经济优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贸易,2006(1)

[3]张建红:中印两国贸易合作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999(5)

[4]斯瓦兰·辛格:中印双边贸易的基础探悉与前景展望[J].现代财经,2006(3)

[5]朱晶陈晓艳:中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由于大国和小国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致使合作成员国之间在成本分担和收益获得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传统的经济合作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假设区域合作成员国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且合作是完全互惠的。目前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增长潜力。两国若想更好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在合作博弈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

命题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各成员收益的提高至少要等于由于参加经济合作所导致的各成员国的直接收益损失。证明:,,=(1,2,3,4,5,6),当国损失部分直接收益从而使得其他合作成员收益提高时,反映在国收益上的增加量我们不妨设为,国参与国经济合作时的直接收益损失量设为。合作是相互的,同理可以得到及。那么此时,国与国经济合作时带来的收益的净增量为{()+()}。因此,,{()+()}是所有参与合作成员国收益的净增量。显然,只有{()}0且{()}0同时都成立的时候,各成员国家才会参与区域的经济合作。通过命题1分析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充分条件是各成员国通过有效的磋商,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此约束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合作的必要条件是中印双方纺织品服装贸易间的互补性。若满足了上述条件,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给各成员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定会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收益。

命题2:假设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与其他第三国的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即有′。若国不能同时参与和′的经济合作联盟,则有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的增加量要大于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净增加的量。证明:令={′},表示成员国属于联盟′而不属于联盟,由命题1可知,对于,当与国达成合作协议的,其相应的联盟收益净增加量{()+()}0时,则有,({)+()}0。命题2得证。

定义1:成员国对联盟即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收益的边际贡献为()(),其中()表示国不是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的成员国时联盟的值。

定义2:对′,若参与国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大于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即(′)(′)()(),则称合作博弈(,)是凸的。引理1对效应可转移的博弈(,),若存在固定的数值(其中,)使得和,()=()+()+,(+),则Shapley值为(,)=()+0.5,(+)。为简化模型方便分析,假设参加中印经济合作的行为对非成员国没有影响,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政策在参与合作前后没有变化。于是,我们可以将特征函数定义如下:其中,0是合作之前各成员国自身的保留效用;为结成联盟时联盟全体成员国获益的总和;为未参加联盟的成员国(但仍属于)对联盟造成的损失;表示未参与联盟而与联盟以外的成员国(但在内)合作所可能获得的收益。与命题1的论证类似,对,有()=()+()+{()+()}令=,=,=,则(,)=0+=1+0.5=1{()()}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博弈(,)而言,Shapley值为:(,)=0+=1+0.5=1{()()},=1,2,如果结成联盟却没有发生效用转移,则成员国得到的收益为01+=1,=1,2,。由上述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每个成员国参与经济合作所得到的收益等于合作却没有效用转移时的收益加上合作停止时收益之差的二分之一。显然,这意味着各成员国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命题3:所有成员国都参与合作时,其处于核心Shapley利益分配矢量给每个成员国分配的利益补偿量将为=0.51([()())],=1,2,。证明:对任意的成员国和,是国与其他成员国合作而不与国合作时得到的收益,是国不与国合作时导致的损失。因此,国不与国合作时的收益的净增加量为。同理,为国不与国合作时的净收益。所以,补偿给成员国的总净收益是成员国与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之和减去成员国与除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的一半。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知,从不合作中获得较多收益的成员国应该从获得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中得到利益补偿,这显然不符合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因此,为达成区域经济合作协议,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从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取收益较多的成员国应该给予获取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一定的利益补偿。同时,获益较高的成员国在补偿获益较少成员国后,其福利水平仍比未参与经济合作前有所上升。[4]从上述三个命题的证明及分析中可以得知,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为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充分条件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成员国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磋商,积极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以求达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制约双方的经济合作行为。同时建立一套公平、有效、完整的利益补偿机制,使获利更多的一方通过利益输送补偿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获利较少的一方,以此均衡双方利益,从而形成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保证各方贸易合作的可持续发展。[5]由此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需要满足贸易互补性、合作后福利提高、利益分配合理等几个条件。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中印两国作为纺织品服装大国,其实在纺织原料、技术等方面,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纺织原料丰富,但相对于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来讲,供应还显得相对不足。为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每年都需从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大量进口纺织原料。而印度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棉花生产,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纤维素纤维生产国,还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另外还拥有世界最大产量的黄麻生产。纺织原料丰富且品种齐全,且相对于印度国内的生产需求来说还有较大剩余,每年都有大量原料可供出口。因此,在天然纺织原料这一方面,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需求。另一方面印度纺织品服装业虽然拥有丰富的天然纤维,但人造纤维相对不足。印度由于人造纤维生产起步较晚,企业生产规模都较小,人造纤维的产量无法满足印度国内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国内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印度都需从国外进口相当数量的人造纤维。而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在人造纤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印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着很好的互补关系。互补性的存在将促进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两国发展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为更直观地展示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程度,本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实际测算。贸易互补性指数由经济学家PeterDrysdale于1967年提出,旨在分析和衡量两国贸易互补性程度。单个产业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定义公式为:为出口国对进口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国产品的进口额,表示国总的进口额,为国产品的出口额,为国总的出口额。值变动的范围为0到1。值越是接近0,则意味着出口国和进口国在产品出口进口方向上吻合程度差,也即两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程度较低;而当接近1,则表示出口国出口的产品和进口国进口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即两国在产品上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2001年至2013年中印纺织品服装相关数据2001年至2013年无论是中国出口与印度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还是印度出口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呈大于0且非常接近1的趋势。虽然各年份中国与印度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自本世纪之初以来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非常高,保持大于0.9且无限接近于1的状态,这意味着中印两国在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上存在着巨大的贸易互补性。两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中印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额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且每年的贸易额占两国总的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10%以上。这一贸易事实也很好地佐证了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间贸易互补性的特征。因此,综上中印纺织品服装产业间互补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相互依赖程度高,贸易增长空间大。若两国能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两国纺织品服装业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产业内的贸易合作,必能很好地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以上分析指明了贸易互补性是两国贸易合作的重要现实依据,这为进一步扩大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合作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说明两国实行纺织品服装业的贸易合作是现实可行的。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损失分析

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第一,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互补带来的福利收益。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一个重要现实基础是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的贸易互补性,这也是两国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更好地发挥两国间的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扩大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带来福利的提升。第二,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福利收益。目前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两国纺织品服装的传统出口市场需求疲软,且为保护本国自身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保持并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印两国须开拓新兴市场。而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大发展经济体,两国国内市场空间巨大。因此,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之间的合作将大大提升市场容量,增加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量,从而带来贸易收益福利。第三,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带来的福利收益。受政治、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印度一直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且近年来在两国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印度则一度处于逆差状态。为保护本国产业,缩小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贸易摩擦显著增多。除一般的关税措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得到大量运用。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严重阻碍了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而自由贸易能带来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若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实行贸易合作,降低甚至取消关税和非关税等相关贸易壁垒,推行自由贸易,将极大地提升两国的福利收益。

2.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损失第一,关税损失带来的福利损失。为促进中印两国贸易的自由化,提升贸易效率,降低甚至消除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关税必不可少。而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定然会对两国造成一定的税收损失,但从整体的经济效益来看,这一损失并不值得担忧。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将大大地降低企业的产品出口成本,提高贸易收益,也将会使消费者收益。第二,贸易竞争造成的福利损失。目前,中印两国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一定的类同性,导致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若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推行纺织品服装间的贸易合作,定然会给对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的优胜劣汰,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综合上述福利收益损失分析,可以得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带来的福利收益将远远大于引致的福利损失。

(三)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利益分配分析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任何有损合作的行为都会造成其自身收益的下降,只有坦诚地按相应的规则制度和对方合作,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选择贸易合作对中印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稳定的生产资料才能让民众的心踏实下来,置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使民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其三是“以德治国”的执政思想。董仲舒坚持“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薄赋敛,省摇役,以宽民力”。(《食货志》)同时,他认为“德治”还要重教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儒学发展到汉代已趋于成型,其提倡治国要施仁政,要轻刑罚,轻徭役,尽量减轻民众的负担和惧怕之心,以仁德的方法对民众进行管理,使“德治”在汉代广泛推行,诸子百家,独以儒术治国,形成德刑兼用的治国原则,体现了儒学对治国理政的深度关怀。

三、结语

现实生活中的人,在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履行着关怀伦理向德性伦理的转化,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真正意义的“人”。而在这个德性养成的过程中,人又不断实现关怀与道德的统一,以此获得现实道德品格,展现不同时代的道德风貌。从历史的维度讲,儒家德性伦理推动了社会的有序发展、自然的和谐演进,对人类提升精神境界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当代社会仍然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命题,关怀之德与德性之伦的探讨也将会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社会提供智慧的启迪。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近几年来,随着中印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印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拟对中印之间贸易往来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一分析。

一、中印贸易往来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建交五十多年来,中印两国贸易关系经历了互补、中断、恢复、增长的过程。1990年代以前,中印两国的关系是多变的,当时双方都不是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且两国经济落后,可以互补的空间极其有限,所以双边经贸的规模很小。1950至1962的13年,双边贸易额总共才2.6038亿美元。此后双边贸易中断了14年,到1977年得以恢复。虽然基本趋势是稳步增长,但贸易额仍然很小,1990年才达2.64亿美元。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双方关系的逐渐回暖,中印贸易、投资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印度总理瓦杰帕依2003年6月访华,标志着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坚冰已被打破,中印的政治、经贸关系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双边经贸活动越趋频繁。?近几年,中印双边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2003年,中印贸易额达到75.95亿美元,同比增长53.56%。2004年达到136.04亿美元,较上年增79%,比预计提前两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05年双边贸易增加到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而2006年到目前为止,中印双边贸易额已达230亿美元,比去年4月总理访印时提出的到2008年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而十年前两国贸易额仅为10亿美元,10年内贸易规模增长了220%。

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统计单位: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和WTO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

1990年1996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2.64103649.475.95136.04187目前已超230

二、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增长的贸易额背后,中印之间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简单来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首先,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与各自对外贸易规模很不相称。2005年双边贸易额虽然增加到了187亿美元,但中国对印度贸易额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0.8%,印度对华贸易额也仅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5%。

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两国缺乏合作空间。恰恰相反,在能源、电子和家电、机电、制药、矿业、钢铁和化工等领域,两国互补合作的潜力很大。目前遇到的问题之一,是印度的歧视性政策使中国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时遇到障碍。无论是销售产品,还是直接投资,它们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其次,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这是目前中印贸易中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据商务部统计数字显示,从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到2005年年底,印度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立案数量达81起,位居WTO150个成员方的榜首。紧随其后的才是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2005年4月,印度对中国的粘胶长丝和尼龙长丝反倾销调查案,仅浙江省涉案金额就达近5000万美元。2005年5月,印度对原产于我国的绸缎反倾销案,涉案金额1.8亿美元,为印度历年来对中国反倾销调查金额之最,也是纺织品一体化以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反倾销案。2006年截至7月份,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就有7起,总计涉案金额达2.5亿美元,立案较去年大幅增加,涉案金额比前三年总和还要高出一倍。

三、原因透析

造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探讨:

(一)宏观因素

1、中国经济、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和贸易方面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就,对外贸易已连续多年保持顺差,这引起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关注和不满。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国际上刮起了一股“中国”的旋风,鼓吹中国对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的负面影响。印度和中国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在世界市场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这使印度不可避免地把中国看作一个很大的威胁,近年来印度对中国产品提起的种种贸易救济诉讼和投资方面的设限明显反映出了印方对中国的顾忌。

2、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使然。印度曾经长期对贸易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直到1991年发生独立以后最为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才求助于IMF并接受其经济改革的建议,开始向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转变,逐渐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是相比之下,保护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到目前为止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10年来印度的对外贸易虽然也取得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速度较缓,无论是贸易总量还是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都低于中国,2004年印度对外贸易总额为172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只有近30%,经济的内向性较为突出。而同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为1154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接近70%。

(二)微观因素

1、印度独特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额偏小的重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构成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一般比较小,而印度是一个例外,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与发达国家相似。2004年印度的服务业几乎占其GDP的一半。印度的工业化程度相对滞后,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都很落后,在制造业方面不具有优势,从1990年到2003年,印度GDP的工业比重基本上停滞在27.2%的水平。因此,工业在过去13年的GDP累计增长中只占27%。一般来说,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高的国家更容易扩展对外贸易。工业部门的发展一方面会扩大制成品出口的数量和产品种类,另外也因为需要大量的进口投入导致进口的增长。印度因为以服务业为主,无法通过工业的发展带动贸易的增长。

2、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相似性导致贸易摩擦频发。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和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但是中国和印度作为经济尚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两者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制造业而言,彼此的优势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所以两国在贸易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效率优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更大的优势,物美价廉,在印度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而印度虽然高等教育比较成功,但基础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比较少,低效率的生产导致产品的价格与中国相较缺乏优势,质量也较为低劣。中国产品对印度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市场,印度的生产企业增加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反倾销指控反映出他们保护自己的生产利益,保住国内市场的强烈要求。

3、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出口企业的恶性竞争。目前我们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如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内部竞争激烈,加上企业自律性较差,所以在国际市场相互压价出口现象比较多,竞相低价争取订单,也造成了部分事实上的倾销。

四、中印经贸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在双边贸易往来中有竞争,但更多地呈互补关系,经济贸易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但要实现两国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还有赖于两国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增进两国官方的高层次互访,在发展双边经贸往来的宏观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可适当制定一些具体目标和相应的时间表。在这点上我国已做出积极姿态。2002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率领中国企业访问印度,当时双方提出的目标是在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但是这一目标在2003年即被突破。2005年4月总理成功访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11月,国家主席又出访印度,设定了双边贸易的最新目标,在2010年贸易额要达到400亿美元。官方的互访可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舆论攻势,而时间表的确定可以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第二、增进两国工商界的了解,消除误会和成见。在很多印度工商界人士看来,中印出口产品结构相似,且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互补性并不很强。而印度由于国内的一些问题,如缺乏灵活的劳工市场、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使印度很难向中国出口制造业产品。实际上双方优势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且印度最近几年对华贸易已从逆差转为顺差。2001、2002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大于进口,从2003年开始,中方的进口开始超过出口,2003年、2004年、2005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9.1亿美元、17.5亿美元、8.3亿美元。所以中印之间不可能是单向交通,与中国的贸易对印度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第三、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出口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熟悉度和认可度。其中相互参展办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参加展会既可以使双方保持联系和接触,搞清彼此的基本法律、法规和关税等对外开放政策,为进一步探讨合作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也有利于宣传自己的商品,为扩展贸易打下基础。我国在印度参、办展,不仅了解了印度市场的需求情况,而且显示了我国商品在技术上的优势。为拓展中国市场,印度也可以到中国参展办展,让中国消费者了解和接受印度产品。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一)经贸联系密切

美加墨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加拿大、墨西哥都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投资方面,加拿大与美国互为最大的投资场所;这样密切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对促进三国经济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看来,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对外贸易的扩大,而加墨这两个巨大的市场自然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对加拿大而言,它一向对美国市场存在严重依赖,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除了可以进一步密切与美国的经贸联系外,还可以获得墨西哥这个潜在的市场。

中印经贸关系在两国各自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经贸往来愈益密切,双边贸易额由1990年的0.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86.5亿美元。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产品为电机、有机化学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蚕丝、特种机织物等,自印度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矿砂、钢铁、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珠宝、棉花等。截至2007年底,中国公司在印度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39.6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290万美元。2007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印度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580.5万美元。2007年,印度对华投资项目78个,实际使用金额3404万美元。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1月,双方确定到201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600亿美元的目标。

(二)地缘关系占优

地理临近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地理临近为国与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便利。高昂的运输费用增加商品成本,使之失去价格竞争优势;长途运输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气候可能使某些商品变质,使之失去品质竞争优势。同时,地理临近的国家,尤其是地缘相邻区域的居民,历来在文化社会方面的交流较多,且比较熟悉各自的消费习惯,从而更有利于相互间的通商往来。

(三)经济互补性强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国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的差别,使得区域内经济的互补性很强,提供了更多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机会,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同样,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这种发展水平的梯度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国内经济总产值、经济发展速度、投资环境指标、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尽管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都还不高,但是经济结构还是显示出了相对较强的互补性。这主要是因为两国相对和绝对的资源和禀赋不同,同时中国经济改革开始得早,经济结构总体水平要高于印度。中国在工业和机械设备、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与印度在软件和高技术方面的优势为两国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合作空间。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印贸易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为原材料,而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则主要是制成品。

(四)世界经济环境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有感于欧共体经济势力的压力以及GATT在推进自由贸易方面的不力,转而放弃原来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集团的倾向,加快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圈,开始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步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借助地区经济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对手抗衡的产物。

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也存在世界经济环境的推动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世贸组织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的成员则参加二十个区域集团甚至更多,区域间贸易额已超过全球贸易额的一半。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欧盟的东扩,拉美地区小规模的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亚洲遭受到贸易转移的影响,对策之一就是成立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在开拓北美和欧盟市场方面发挥影响力。中印自由贸易协定则是理想的起点。虽然中国已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印度也寻求建立印度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但若中印之间没有自由贸易协定,亚洲自由贸易区则缺乏效力。如中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亚洲其他国家会与中国和印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印两个崛起的亚洲大国,实现双边FTA可有利于增强两国在大区域内有利地位,加强彼此在政治上的合作,还有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

(一)南北共存

地区性贸易安排一般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接近的有关国家组成,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实际运行中的“调整成本”。而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经济发展水平迥然相异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处在一个区域经济集团中,因此,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既存在着美、加之间的“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美、墨与加、墨之间的“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这决定了美、加、墨之间既有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和基础,又客观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

(二)一国主导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美国既是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支撑力量。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个成员国中,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及金融、保险等生产业等诸领域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加拿大虽属发达国家,但它的总体经济实力远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墨西哥则是一个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经济实力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尤其是美、墨之间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这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和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利益与意愿。

(三)协商制度比较健全

三国所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法律形式规范着三国的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另外,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有一套固定的运行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定期协商机制,包括: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的不同的特别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秘书处,咨询机构,仲裁法庭,保护仲裁法庭的程序特别委员会。这些机构具有相应的职能,对三国的争端冲突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协调。

(四)准司法性争端解决机制

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不同类型的争端设有9套争端解决机制可供选择使用,包括《协定》自创的5套争端解决机制(即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环境争端解决机制,劳工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反补贴争端解决机制和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解决机制)、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和3套国际仲裁程序规则。9套争端解决机制主要是规定以法律方法解决争端中的仲裁方式,但在《协定》中仍强调有争议的成员国应首先试图通过磋商或谈判等外交方式解决争端。ADR模式适用范围仅限于成员方与成员方之间,其具体程序为磋商——调解——仲裁,即争议双方以磋商为首选的解决争端的方式,若不成功就进入调停、调解程序,最后才是仲裁。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在程序上,不存在投资人与东道国之间的协商和提请调解程序,由投资人直接提起仲裁。可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以仲裁为核心的政治性或准司法模式,这与其促进区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和宗旨是协调一致的。

三、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挑战

(一)冷和平思维的存在是影响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重要障碍

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发生以来的较长一段时期里,印度国内谈论“中国威胁”的不乏其人,为“中国”在印度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冷和平思维的存在不仅成为制约中印关系深化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重要障碍。

(二)缺乏有效解决双方贸易摩擦的司法程序

中印贸易摩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印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从2001年以来,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位居各国第一,平均每年约9起左右,占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近15%,占印度对外发起案件总数的近50%。2007年,印度对中国发起的10起案件中有1起终止调查,总涉案金额约8.34亿美元,是继欧盟和美国后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也是对中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印目前没有对解决双方贸易摩擦方面进行司法程序的制度安排,所以处理这些贸易纠纷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三)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到目前为止,虽经中方多层次、多方位交涉,印度政府没有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印度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裁决中大量使用第三国国内价格或结构价格来确定中国产品正常价值,导致中国产品倾销幅度被人为地大幅提高。印度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后,中国涉案产品在印度市场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一些企业甚至被迫退出印度市场。此外,2005年以来,印在所有原审裁决中未给予任何一家中国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影响着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正如印度商业部长纳什在世界贸易组织非正式部长级会议上所表示的,只有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获得印度承认后,印度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才有可能。

(四)两国民间交流限制着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

1962年以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中印之间的民间交流甚少,许多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基本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程度。在舆论多元化的印度,部分媒体对中国有负面报道,使部分印度人对中国印象不佳。正如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1月访华时所言:“我们必须拉近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认知距离,我们应该做出长期的努力,确保相互之间有正确的了解。”

(五)高关税限制印度对外经贸合作

印度政府实行高额进出口关税制度。一是保护个别产业,确保国家在紧急状态下有充足必需品供应,国内市场不被洋货充斥,增强对外贸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促进新兴工业的发展等等;二是大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印度商界担心降低关税将导致低价的中国商品涌入印度市场。而中国的关税已经处于低位。所以印方担心印度生产商难以从FTA上受益。中方降低关税难以增加印度对中国的出口。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对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一)尊重相互和独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既能保全美加墨三国享有充分完整的又能保证一体化组织高效运作,这一成功模式值得未来的中印自由贸易区借鉴。中印两国尽管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地缘与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两个民族无论是政治经济制度、语言文化和民族性格,还是风土人情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印之间的历史隔阂和目前仍然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对于双方特别是印方来说十分敏感,因此尊重相互和独立就显得很重要。

(二)构建开放型的中印自由贸易区

中印自由贸易区应定位于开放型的自由贸易区,因为南亚其他国家在地理上与中印两国毗邻,经济联系也十分紧密,因而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应该为其留下空间。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实际上就将中国、印度、东盟三者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在中印自由贸易区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更具规模的新型的区域经济组织,以期实现区域空间集聚规模效应。

(三)选择几个重点合作领域进行先期合作

由于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牵扯到许多复杂的细节问题,因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可以考虑在几个重点领域进行先期合作,如合作潜力很大的IT、钢铁、能源、农业、生物制药、汽车制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的方式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也可以相互投资,在条件成熟时进行联合研发。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印之间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也可以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

(四)对印度的实际利益给予适度关切

鉴于印度制造业的竞争劣势,中国的关税税率较低的现状,在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过程中,印应分阶段就某些制造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降低关税,最终目的应是商品、服务、投资、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自由贸易区重点放在中印之间的互补性,中国应适度开放服务业,从而印度可以发挥其比较优势。

(五)机构设置

结合中印实际,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机构设置及其职权划分,未来的中印自由贸易区也可以设立类似的组织机构,包括:中印自由贸易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秘书处、劳工合作委员会、中印合作银行、各类咨询委员会、仲裁法庭及特别委员会,其职权范围也可以比照北美自由贸易区机构职权划分进行定制;考虑到中印边境的现实,可以成立特别的边境委员会,专门负责中印边境地区的安全、边境贸易以及边境地区的环境保护等相关事务。

(六)中印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

未来中印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可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模式。这种准司法性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套数多、规则细密、机构设置较为完善、程序与实体结合、外交方式和法律手段并用等特点,不需设立超国家性质的司法机构就能为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在适用法律上,当事双方可以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WTO协议以及由此签订的任何协定中自主选择,具有很大灵活性;另外,ADR模式还给双方当事人留有很大的回旋空间。概言之,中印之间选择的最理想的争端解决机制一是不需要让渡国家,二是又具有充分的权威性可以保障制度安排顺利推进和自由贸易区高效运作,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操作简单易行又不失效率的准司法性模式,是未来中印自由贸易区制度安排争端解决机制的可选模式。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印度总理辛格将于10月22日至24日访问中国,这是他2008年1月以

>> 2013年风云人物 2007年论坛风云 2012年选战风云 风云激荡50年 前门,风云700年 十年风云 中网风云13年 风云 风云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风云 2013年22期 风云 2013年22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印度总理五年来首次访华

印度总理辛格将于10月22日至24日访问中国,这是他2008年1月以来首次访问中国,也是2010年、2013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后,印度国家领导人首次到访北京。对于经济活跃、政治互动频繁的亚洲来说,作为近邻的中印这样的首脑外交频率多少显得有点另类。5年来,中国已经跃升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12年两国贸易达到近700亿美元。中印关系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国在金砖国家平台中的合作就是这种多维关系的最好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总理的这次访华安排,实在有点姗姗来迟。

发展经济、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是这些年来亚洲国家间互动的主基调。至少从中印双边角度看,印度是在被动而非主动地参与这一进程。就拿印度国内颇有微词的中印贸易不平衡来说,由于贸易机构和工业化水平的不同,印度长期以来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但与此同时,印度对中国企业对印投资的限制也是人所共知。中国总理今年5月访印期间,提倡打造“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建议增加对印投资以平衡贸易逆差。尽管印度方面表态赞成,但支持力度与中国的期望值还存在差距。这次辛格访华前,舆论就传出他将提议建立面向中国企业的工业园区—“中国商务园”。事实上,贸易额远不及中国的日本和韩国,在印度的工业园区已运作多年。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印商品贸易;现状特点;地域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6.2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39-02

一、中印商品贸易现状分析

1.贸易总量与净出口指数

进入21世纪印度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加,2002―2003年度总贸易额为47.67亿美元,到2004―2005年度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两国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7.14亿美元。根据印度商务部统计,2006―2007年度中印双边贸易已经达到257.5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6%。从净出口指数分析,印度在中印贸易中处于逆差。2002―2003年度贸易逆差为8.17亿美元,到2005―2006年度贸易逆差增加了4倍,达到41.09亿美元,2006―2007年度贸易逆差更是增加到91.67亿美元。印度对中国贸易赤字的不断增加源于中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多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而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很大比重。

2.商品结构

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及食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根据对印度2006年出口商品构成按HS分类法分类汇总发现,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矿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48.9%,其次为化学制品18.9%、农产品及食品13.7%、金属制品11.6%,而机械制品仅占2.8%。从进口结构分析,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主要是机械制品,占印度从中国进口总额的46.9%,其次为化学制品14.7%、金属制品10.6%、纤维及纺织品4.6%。由上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小。

3.显性比较优势

结合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HS分类法和本文研究需要,提取印度对中国出口的14类主要商品分析其显性比较优势,分析过程采用日本贸易振兴协会(JETOR)设定的划分标准:若RCA>2.5,则具有极强竞争优势;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若0.8<RCA<1.25,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RCA<0.8,则具有弱竞争优势[1]。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总体分析得出,1996―1997年度印度矿产品的RCA指数为5.27,食品RCA指数为4.83,说明其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是金属制品,RCA指数为2.02;RCA指数在0.8~1.25之间的化学制品和非金属制品具有中等竞争优势,其他9大类商品均为弱竞争优势。2001―2002年度,矿产品依然是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同时这一时期化学制品也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产品,鞋帽制品和非金属制品也具有较强竞争力。2006―2007年印度对我国出口产品中仅矿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RCA指数为2.52。

对1997―2007年间印度对我国出口商品RCA指数分析,认为印度对我国出口的商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矿产品等初级资源型产品具有极强竞争力。第二,化学制品和金属制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第三,农产品和食品的RCA指数在不断减小,这是由于印度国内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转变,工业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第四,总体来说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比较弱,大多数商品RCA指数都小于0.8,属于弱竞争优势产品。

4.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印贸易大致是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原则下进行的,但是中印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产业内贸易[2],因此分析中印产业内贸易是很有必要的。这里用的分析方法同分析显性比较优势一样,结合HS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和研究需要,分析中印贸易中主要的14大类商品。通过计算得出,2001年度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食品、矿产品和化学制品以及纤维、纺织品和皮革及毛制品、精密机械,IITi指数均已超过60%,说明这些产品在两国贸易中属于产业内贸易。到2007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产品为食品、化学制品、皮革及毛制品、纤维及纺织品、鞋帽制品和金属制品,IITi指数也都超过60%。但是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木制品、精密仪器以及家具玩具等杂项货的贸易指数都比较低。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农矿产品、纺织鞋帽、皮革毛制品以及化学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都比较高,而金属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增加比较快,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产业内贸易指数不稳定,忽高忽低,这主要受两国政治关系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

5.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反映的是两个国家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这里选取2005年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并加以分析。从进口结合度分析,在所选的印度主要贸易国家中仅仅马来西亚的进口结合度指数大于1,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中国以及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盟国家的进口结合度指数均小于1,说明印度在进口上与马来西亚联系最紧密,与新加坡、英国、中国等国家联系较紧密,印度与这些国家的进口结合度指数大于0.7。与日本、俄罗斯和菲律宾的进口结合度指数尚不足0.5,从进口角度来说这几个国家与印度的联系较为疏远。从出口结合度分析,新加坡指数最高为2.39,其次马来西亚1.13、菲律宾1.07和中国1.02,说明印度在出口上与这几个国家联系较为紧密。出口结合指数小于1的国家有美国(0.95)、泰国(0.91)、英国(0.88)、俄罗斯(0.6) 、日本(0.49) ,在出口上印度与这些国家的出口联系较为疏远,(见下图)。

通过对中印两国贸易总量、净出口指数、商品结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结合度的分析,总结中印商品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两国贸易总量和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印度对中国贸易赤字也在不断增加。

第二,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小。

第三,印度具有比较竞争力的产品仅有农产品、食品和矿产品,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比较弱,同时农产品和食品的RCA指数也在不断减小。与印度相比中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品范围比较广,包括化学制品、木制品及纸制品、金属制品以及机电、运输和精密机械产品等。

第四,中印商品贸易中,农矿产品、纺织鞋帽、皮革毛制品以及化学制品为产业内贸易,且近年来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精密仪器以及金属制品等属于产业间贸易。

第五,印度对中国出口结合度较高,进口结合度较低。中国与其东南亚国家相比在印度进口结合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对调整我国对外商品贸易地域结构的积极影响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我国对外贸易地域结构都是极为不平衡的,国别和地区的集中度相对高,这体现了我国对外贸易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3]。从洲际来看,亚洲地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居于第二位的是欧洲国家,其次是北美。从国别和地区来看,2004年中国十大贸易国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东盟、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始终是发达国家,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对出口的增加,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依赖性会随之增加。这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首先增加了市场风险及对外贸易波动的可能性。第二,不利于我国扩大出口,更多的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第三,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延缓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四,不利于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增多了国外反倾销案例[4]。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寻求贸易伙伴,拓宽新的市场,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地域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南亚印度市场的崛起,以及中印双边贸易的持续蓬勃发展无疑为我国拓宽合作领域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因此,在中印经贸合作前景看好的基础上,我国需采取诸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拓展边境贸易以及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等措施来加快与印度的经贸发展[5],为我国在未来国际贸易中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晏永.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22.

[2] 袁涛.中印产业内贸易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28-29.

[3] 孟振.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33-34.

[4] 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51-152.

[5] 张铁鹰.中印经贸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7):42.

[6] 国别数据网[EB/OL].countryreport.mofcom.省略.

[7] 印度商务部网站[EB/OL].commerce.gov.in.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EB/OL].stats.省略.

上一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检验管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