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跟随者

时间:2022-08-16 02:58:55

对于那些建立在规模之上的创新,中国再适合不过了

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将日益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创新中心之一。它不仅会发起更多的核心技术创新,也会带动业务模式的创新,从而帮助公司在中低收入市场上不断地繁荣。“轻资本、重技术”是这些新模式的核心特征。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将私人教育和辅导从传统的“手艺”型模式,转变到可以在互联网上无限扩展的模式。

2010年,应该是我们看到优秀的中国企业力争实现从“跟随者”到“创新者”转型的一年。它们中不仅应该有华为、东软和其他早已在全球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的企业,还应该包括那些例如正在寻求在绿色技术上脱颖而出的企业,以及那些期望扩大规模、接触到成百上千乃至数百万中国消费者的服务型企业。它们将能帮助中国的经济朝着一个更为平衡、可持续和服务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对于成功建立起这些模式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始终保持在令其跨国竞争对手惊讶不已的水平上。为了能在国内市场上扩大规模,跨国公司不得不快速缩短学习期,以捕捉规模经济效益,从而确保它们能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能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最终,这将会创造制定新的技术标准的机遇。发达市场上的老牌企业,必须密切观察并采用这些成功的经验。否则,它们在国内市场上进一步增长的势头将会停滞不前,并更容易在国际市场受到冲击。

虽然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带来创造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是的确有一些条件可以鼓励这些特质,而且中国目前已经有了这些条件。让我们从基础开始。当经济每年以8%、10%或甚至12%的速度增长,那么整个经济大环境则会更加鼓励冒险精神。在这个大趋势中,即便是一个一般化的创新也能带来成功。对于那些需建立在规模上的创新,那中国可能再适合不过了,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比如,某项手机新服务在几年内就能够轻松突破1亿用户大关。因此,这些企业低利润业务创新的回报率,也大大高于那些来自于更为发达中等规模的经济体中的企业。

此外,可以通过在国内或者海外上市将成功转化为赢利。然而,这个方案仅适用于少数私人企业家。风投和私募股权基金正在填补该缺口。在过去,大部分的基金都是海外的,但随着如今国内基金的规模和经验都在不断的提高,它们也能够很好地确保这些企业在扩大规模时,获得必要的资金和董事会成员的支持。

接下来是人才问题。中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确,某些类型的人才已出现了供应过剩。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大学,每年为社会稳定地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此外,每年还有数千名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如悉尼、硅谷、特拉维夫,从而加深对海外企业家文化及成功的要求的理解。

中国的文化更加鼓励创业型的冒险精神。中国的创新者对成功的渴望,与美国或欧洲第一代移民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执着以及对实施的重视,为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如果某个中国企业家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那么要快速地实施,否则就很可能会被其他中国企业家抢占了先机,加以复制并且更好地实施。中国也允许成功的企业家保留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对其所实施的惩罚性税负也低于其他一些国家。然而,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也意识到在成为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后,社会也期望他们能付出一定的回报。

诚然,中国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资本,大企业与银行之间有着现成的资金渠道。然而,这可能会成为创新的一个制约因素。比如,由于有过多的资金支持,大企业找不到要改变运营模式的理由。此外,这些企业领导的观念保守,有时甚至急功近利,因此,那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往往不是中国重要的创新引擎。新成立的公司的老板,总可以利用其家庭和朋友网络筹得资金。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型企业,因为它们落在银行和家庭网络之间。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国内风投和私募股权基金的崛起来解决这一瓶颈。 类似地,大众人群有一定的消费力,但是还不够,这事实上可以推动新形式的创新。若抄袭发达市场的业务模式,简单将其应用到中国的新兴中产阶层中,以期攫取更多的收入,那么结果往往会令人失望,因为这些模式的植入成本过高。企业家对于削减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有着天生的本能。过于复杂的国际产品通常在早期主导了消费者市场,但最终都不敌“去成本化”的国内企业。消费电子产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活跃的政府政策,也可以助创新者一臂之力。中国将会有针对性的对其所认为的下一代行业――生物技术、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进行投资。在这些行业中,中国国内的需求将会引领全球市场,从而迫使中国企业快速缩短在制造上的学习期,如风力涡轮已经达到了海外企业无法企及的成本水平。此外,甚至是在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如发电站、高速铁路和地铁,中国逐渐了解了如何有效投资,扩大规模,之后削减成本,取得成本领先地位。创新的本质。是大规模的生产其他竞争对手尚未形成规模的东西。

政府加快市场发展和培育国内领先企业的行动则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在电信行业。中国早已是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之一,但中国政府仍在鼓励国内标准的出台,期望最终能够影响整个国际行业。为此,华为和中兴已经跻身全球电信和数据网络设备领域拥有专利数最多企业的行列,逐渐从价格领先转变到价格和产品功能上的领先。中国的企业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移动服务,足以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与竞争对手展开较量。然而,许多其他的服务创新型企业发现,大型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力量,使得它们难以从它们的创新中获得利润。

目前,中国仍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漫长过程之中,尽管技术创新性企业的级别提高,知识产权改善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一个有趣现象是,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的欠缺,无形中迫使创新向可以通过卓越和快速执行、而不是专利和许可费用所保护的商业模式转变。

在这里有一条可供跨国企业借鉴的经验。这些创新绝不是仅局限于中国的企业家和市场。诚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信奉“以更低的成本创新,创造中国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创新,服务全球市场”的箴言。外来的企业必须了解这些模式,从而转变其创新举措。这是很多企业在中国成立“第二个家”的原因,也解释了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的海外企业,为何本着“植根中国,服务世界”的理念,开发产品。

中国能否保持这个步伐,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当然。这里有人才,有资金(尽管需要更好的分配)以及高效的政府政策。随着对知识产权提供更好的保护和奖励,开发将会加速。此外,随着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从中国企业购买许可证,这将会为下一步技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石。目前时机已经成熟――2010年是抓住机遇的一年。

上一篇:超越手机 第2期 下一篇:我们有许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