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08-16 02:13:21

浅析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 要】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高等院校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政府也要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高校以大力支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文章将以昆明市为例着力探讨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使得驻昆高校能够更有力的助推昆明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昆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与国家、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中专学生,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是国家、地方、企业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国家、地方、企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如何切实履行职能使其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在昆高校与昆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地方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为高校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孕育人才的摇篮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第四大城市,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之一。昆明是国家一级口岸城市,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是典型的温带气候,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极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昆明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昆明世居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以上昆明市独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在昆高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高校得以生存发展,使得人才得以孕育成长。

(二)高校改变改善了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笔者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到目前昆明市共有23所本专科学校(包括公立、私立)。在昆高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昆明市区的市容市貌,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这些高校的存在也使得昆明这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得到了深刻的改变。这些学校所培养出的大中专学生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正如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远翔在走访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时所提出的看法一样,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服务好驻昆高校,帮助高校加快发展,是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务实之举,也是地方政府的应尽之责。地方的发展和繁荣也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在昆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克拉克·科尔曾指出“对于现代大学的主要考验是看它如何明智、迅速地转向重要的新的可能性,未来的伟大的大学是那些能够迅速、有效转向的大学”。这里所谓的“转向”,指的是高校积极参与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转向”是现代大学实现其自身良性发展,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意识到危机,也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加入到“转向”的行列中。部分在昆高校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关门办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理应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提供者和传播者,理应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引领者,而不应该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隔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然而目前部分驻昆高校依然走的是封闭式的管理道路,没有真正发挥提高周边群众知识文化水平的作用。另外,一些高校盲目跟风设置一些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专业,盲目招生,产生了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有“供”无“求”的尴尬就业场面。

(二)产学研结合程度较低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高校教职工和学生所做的科研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校、学术范围内而应该主动积极地把科研成果拿到社会实践中去评判,去检验。然而有些高校搞科研仍然只是局限于纯学术,纯理论范围,科研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对地方经济发展没有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高校与企业团体之间是平行关系,二者没有协调合作。高校在增强自身研究实力的同时,依靠政府基金项目与产业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依然比较淡薄。

(三)实训基地缺乏特色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高校没有结合地方的资源区位优势,没有分析自身的办学特色,没有发掘本校的优势资源,导致所建实训基地缺乏针对性。另外。高校对基地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实训基地配置水平较低,不能为学生发挥特长提供良好的机会,导致学生所学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三、建议

地方高校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 其价值定位在于立足地方, 依托地方, 全方位地为地方服务。该观点是我们为在昆高校提出建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主动开放办学,调整专业设置

在昆高校要积极地实行开放办学的方针,积极借鉴吸收外国、外地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积极打造周边文化创造中心、文化传播中心,积极引领周边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切实高周边群众的文化素养与学时才能。切实结合地方学校特色,进行充分的调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职业岗位的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合理招生。努力做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吻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人才供求平衡。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目前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之一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助推之下,为了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也必将成为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的必由之路。为此,高校需要积极的承担科研项目并且要积极与相应企业合作,要提供机会使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以达到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地方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三)建设特色实训基地

高校要因地制宜,从昆明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出发,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实习培训基地,努力达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这就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为高校师生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的达到现代企业生产标准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实现从学习能力到实践能力、经济效益创造能力的转化。

四、结语

世界各国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历史和大量的事实也证明, 教育确实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体化发展。如果没有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经济是不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同理,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没有高速发展的经济作为基础和支撑,要想使得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我国,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国各省份中, 云南省的高等教育基础相比其他东中部省份而言略显薄弱。驻昆高校如何在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更好的谋求自身发展,同时又更好的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为昆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是一个重要课题。

新时期,服务地方经济应成为驻昆高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实现自身迅速、有效的转向。这既是高校自身职能所决定的,也是高校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的神圣历史使命。高校要有 “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发掘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寻找到自身科研持续发展的社会源动力,积极推动高校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晓鹏.美国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途径和经验[J].上海高教研究,1992(2).

[2] 马丁.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J].经济研究刊,2012(17).

[3] 董泽芳,张继平.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4] 李锦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2005(4).

[5] 于留成,赵德健.高等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报,2001(4).

[6]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馨月(1993- ),女,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经济学。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