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学生人格素养缺失探因及对策

时间:2022-08-16 01:16:53

职教学生人格素养缺失探因及对策

为顺应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国家级重点职校)特开设了烹饪、服装、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专业,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成效表明,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使之立足社会成为有为之人,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职教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格素养培养缺一不可。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职业人。在职教学生中,旷课、通宵上网、打架、不尊重老师等现象并不少见,要改变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非一朝一夕可成,因为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学生人格素养的缺失。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体验谈谈职教学生人格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一、职教学生人格素养缺失探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昔孟母,择邻处”,“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中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人格素养形成的优良土壤,反之,则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我班41位学生中,父母离异者有5人,家庭遭受意外的有2人,父母外出打工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的有6人,远离父母住校或寄宿亲戚家的有17人,他们的年龄在十六、十七岁,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都没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关系破裂,父母远离自己,家庭横遭意外……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阴影,会不同程度地陷入失落、痛苦、郁闷的心境中。缺少了父母至亲朝夕的关爱、谆谆教诲和有力度的监督,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不觉间偏离了规范的范畴,甚至模糊了守纪与违纪的标准,混淆是非,我行我素,成为问题学生。没有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便失去了培养人格素养的土壤,人格素养缺少亦成必然。

2.教师因素的影响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把人的外在形象立起来,把人的人格气象立起来,把人的内在生命立起来,从而把‘真正的人’立起来。”①教师担负着“立人”的使命,对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让学生在探求中掌握专业技能,在熏陶、习染中培养人格素养。但在教学中,教师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格培养的现象。众所周知,职教学生的生源是没有选择或无法选择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文化课素质相对较差,对此,一些教师认为这些学生素质差,只要能学会某种专业技能就好。基于这样的偏颇认识,他们对学生甚至对自己就降低了要求,面对学生打瞌睡、睡觉、玩游戏等不良行为,在劝说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往往恨铁不成钢,由希望而失望,继而选择听之任之。十六、七岁的少年到学校接受教育,本应该接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诲,却因老师的放弃而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机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对学生不能尽心尽责的态度渐染着学生,也滋长他们自由散漫、率性而为的行为。

3.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格培养原则和方法——性习论,“人性由天性和习性构成,人的先天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后天的习性是先天的本性和后天的洗染下形成的,其差异是很大的。”②人格的培养是先天和后天因素的相融。职教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也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有着初长少年的幼稚,对社会、人生缺乏深刻的认识,另一各方面,他们又正走向成熟,对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以学业成绩论成败的背景下,就读职教或许不是他们的本愿,初中阶段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排名,早在他们心中打下了“后进生”的烙印,老师、同学有意无意的冷落,让他们在自卑和自尊中滋生出“我是差生”的念头,并沉在心底日渐扩大。职校的学习,让他们看到了一位位和自己情况相似的同学,心理的平衡让他们逐渐走出“差生”的阴影。“近朱者赤”,没有了积极进取的优秀学生的压力,没有了“我不努力便会落后”的鞭策,没有了自律,个体自由散漫、随性而为的不良行为在相互影响中就会一点点延展开来。

二、培养职教学生人格素养的对策

1.教师要与时俱进,将学生人格培养置于专业学习同等的位置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养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行为正了孩子自然也就不愁成器了。”③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后者关乎人一生的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高下之分,但成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学中,职教教师要打破单纯以技能衡量学生、判断学生好坏的旧观念,要与时俱进,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放在与专业技能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突破职教学生文化、技能差,为人素质也必差的偏见,或用身边的人与事从正反面引导学生,使其明确人格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或贯穿古今中外具有高尚人格的贤人的事迹,使其树立起人生的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做一个有人格素养的人。更重要的,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在言行举止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从鲜活的事例中深刻体会到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和充满爱的心”的重要意义。

2.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为培养学生人格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让受教育者成人”,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三者互为补充,互为因果,是有机统一的。近年来,“学校教育万能论”的偏颇认识让人们把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社会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比如,学生中发生了打架、斗殴等恶劣行为,家长、社会几乎都将其归咎于学校教育的失误,而回避和推卸自身应负的责任。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的主要阵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扩展和延伸,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精神、环境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三者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校风、校纪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团队、班风建设,养成教育等活动从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使其懂得“成人”需具备的素质和品质;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帮助家长树立适应时展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关注孩子成才的同时更注重孩子的“成人”,培养其具有关怀意识、责任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人格素养;同时,学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时,不要走形式主义,要根据学生特点切实组织好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深刻体会中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个体要确立自信,树立“成才先成人”的理念,将自己锻造成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和充满爱的心。”但职教学生中有此认识的很少,他们大都停留在“成才”的理念上,对职校有一种误解,认为进了职校就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意味着低人一等,他们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发展前景缺乏自信。对此,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行行出状元”的现实中了解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同时,将“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植立于自己的思想中,力做一个有用有为之人。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很重视营造育人的氛围和环境,如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院李文亮校长说过一句话:“要使学生有尊严的生活,首先在学校要创造有尊严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美丽、文化的温馨和师生的情谊;要让他们开心起来,自信起来,开心、自信是为前景而来。”④学生要从中积极体会被尊重的幸福感,解除芥蒂,扫除心灵的阴霾,树立起读职教一样有绚丽未来的信心。行大于言,榜样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学生还可以多多了解同样读职教而今在各岗位上取得不俗成绩的人,以他们走出的辉煌之道来激励自己,激发斗志。当学生有了自信、斗志和良好的心态时,他们在人格素养方面就有了提升的需求。

“成才先成人”,“人文与技能并重”,理念的更新,更在于实践中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让学生健康成长,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大事,也是提升职业学校影响力的根本举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乎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之事。

【注释】

① 张文质.《教育的根本在于立人》.

② 邾强、姚本先.《孔子性习论的心理学诠释与启示》.

③ 高杰.《养心教育(告诉你教子成器的18个秘密)》.

④ 李文亮.《“成才先成人”的育人理念从认识到实践屡有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徽州学校)

上一篇:冬天 第10期 下一篇:聋校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