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质量追问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时间:2022-08-16 01:08:54

课程质量追问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摘要:围绕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我院从多方位多角度积极努力,修改课程标准、打造精品课例、加大督导力度等等,这些举措都是有效促进课程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我认为,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员的授课质量,而教员授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高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低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特征?都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

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一词来源于经济领域,即投入的成本与获得的经济收益之间的比值。教学中的有效不能像经济领域中的有效那么容易定义,投入的成本(时间、精力、努力)与收获的效益都不能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如何理解教学的有效性,有四种主要取向。一种是“目标论”,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解释,有效重点强调的是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一种是“教员技能论”,着眼于教学技能的解释,强调的是教员技能的有效性;另一种是“学员成就论”,着眼于学员的学术成就的解释,强调学员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一种是“过程论”,着眼于教学全过程的解释,认为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产出三个阶段,教学有效与否必须对这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四种解释都是在某一个侧重面诠释有效教学的含义,忽略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包括教、学双方的,受环境影响的一个整体过程,任何活动“有效”的产生需要在教和学、师与生双方的联系中,教学是否有效,都必然是师生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产物,无论把有效教学理论归结为教员品质、技能问题或归结为学员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问题,都是不完善的、片面的。有效教学理论应该朝综合化方向发展。应该强调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员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可见,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可见高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高质量的教学。

士官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有效教学的理论越来越趋向于成熟,但具体到课堂教学,如何理性的来衡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是有效还是无效?高效还是低效?有效课堂教学有哪些重要的特征?本文主要对士官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加以研究。

(一)教员能够引导学员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实际的士官学员课堂教学中,教员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台上教员滔滔不绝,台下学员混混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甚至很多精品课,示范课也是教员在讲台上精彩的自说自话。产生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员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够,仍以“教员为中心”,认为教学就是教员讲,学员听,忽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认识规律,只有教员的活动激发起学员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员的活动才能在学习的受体――学员身上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否则,如果教员唱独角戏,高效就无从产生。所以,我认为,士官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是学员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教员教学目标明确、讲解清楚明了,方法灵活。

教学目标明确指教员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教学中学员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和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楚明了就是清楚地讲授教学内容从而使学员达到正确的理解和真正的掌握,其要求是:教学内容的讲授系统而条理。这种系统而有条理的讲授,有利于学员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结构化的。知识;概念、命题、理论、原理的阐述简明、准确而不含糊,使学员易于透彻理解和正确掌握。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表述的条理性,并因此对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方法灵活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例如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随机问题的出现等灵活多变的选择教学方法,机智处理问题。

(三)学员对学习有兴趣和自信心,专心学习活动并且积极体验,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这是有效课堂教学中学员的特征。学员既是接受知识的受体,即“被教”的客体,又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是被动与主动的统一。事实表明,被动的学习多使学员成为知识的容器而缺乏创造性;主动的学习则多使学员成为知识的转换器而富有创新精神。尤其必须指出的是,学员主动地学才可能与教员的教构成真正的互动关系,教员的教必须指向学员并通过学员主动地学而实现知识的“信息转换”,将“死知识”转换为“活知识”,进而转化为智慧,才是有效的教与学,有效教学才成为可能。这里既有学员行为的有效性问题,也有教员如何激发学员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例如,教员要善于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善于提问题激发学员的思维,善于引导学员进行有趣的讨论,善于与学员进行课堂对话,善于在学员的习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激发学员思考的问题等等。总之,教员的教、学员的学和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呼应、相互推进,即教学相长,才是有效教学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也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和基本思路。

上一篇:浅谈初级指挥院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 下一篇:人本管理理论在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