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千亿企业”冲动

时间:2022-08-16 09:46:18

河南的“千亿企业”冲动

“到2010年,河南省管国有企业要由现有的34户调整到20户左右,力争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企业7户左右,其中达到500亿元的2户至3户,达到800亿元到1000亿元的1户至2户。”

7月25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一份《关于加快省管企业战略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3年之内河南省管企业战略重组的目标。

令人瞩目的是,1000亿这个数字,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当中。要知道,去年河南省管企业销售收入最高的安钢集团,也仅仅是231亿元。可以想象,虽然处在工业化加速期,但要达到“千亿”理想,河南仍然任重而道远。

千亿目标

这份近7000字的《意见》,是河南出台的首个专门针对国企战略重组的指导性文件。“透过这份文件,我仿佛看到一幅宏大的经济蓝图正在河南这个新兴的工业大省描出轮廓。”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说。

在《意见》内文,负责起草的河南省国资委解释了打造“千亿企业”的出发点――“加快(省管企业)战略重组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客观要求,更是省管企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加快省管企业战略重组的时机已经成熟。”

河南省国资委常务副主任肖新明坦言,目前,作为经济总量居第5位的经济大省,河南在产业规模上还没有达到3000亿元的产业,在企业规模上还没有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企业仅13家,超200亿的企业仅6家。去年河南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只有9家,不及全国的五十分之一。

大个头企业的缺失,使河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得很尴尬:一方面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位,另一方面却拿不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争夺行业话语权的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千亿”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河南省国资委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此次省国资委提出“3年之内实现千亿企业”的目标,河南省九鼎德盛咨询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博士认为,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是:河南省省管企业由此展开的并购重组,和此前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一脉相承。

2006年12月5日,国资委颁布了旨在促进央企并购重组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并称:要保证央企的国有资本向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

据了解,自国资委2003年成立以来,已对76家央企进行了重组,央企数量已由196家减少到157家。国资委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央企调整和重组到80家至100家,其中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时,国资委还对央企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鼓励整体上市、促进与地方企业重组。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资委的央企改革措施,意味着地方企业将被央企虎视,中央集中优势企业目标明显。

而目前,河南省国资委对省管企业也有清醒的认识。在《意见》中的表述是:尽管近年来河南省管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但产业布局分散、体制机制不活、增长方式粗放、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且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明显的结果是:一旦地方优势企业被央企收购,地方政府原先倚之为臂膀的企业将拱手送人,由于这些并购大多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地方政府无法得到股权转让的收益,而分红、税收等收入也将损失不少。

事实上,“千亿企业”的提出,除了地方自救,还源自于一个巨大的信心。2005年,总理考察河南,首次表示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当年河南首次迈过万亿GDP门槛。而2006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64亿,工业占54.3%。

可以这样理解这组数据,河南从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的5137亿跨入万亿用了5年时间,平均每年增幅1000亿,而2006年到2005年却增加了2464亿,比过去平均增速增加了近1500亿。

“这说明河南的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蓬勃飞跃的加速度上。”王永苏分析。

求索步伐

3年出“千亿”――“可以说,这是未来10年河南大型工业企业发展的一幅生动历史画卷。”张保盈说。但是,他同时谨慎地认为,3年之内河南实现“千亿企业”难度非常大。“把两个企业组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数学上1+1=2的问题,即便在短时间内形成这样的企业也可能貌合神离。”

河南省国资委副主任史海南曾做出通报:今年上半年,34户河南省管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002.51亿元和718.57亿元,达历史最高点。14家省管工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84.50亿元,盈利27.92亿元,利润翻了一番。有3家省管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5家入围“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

但张保盈表示,目前河南年销售收入超200亿的企业只有6家,就算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20%计,要达到千亿的目标也不止3年,有些上市公司整合的难度更大。“如果时限放宽至5-10年,可能会更加从容,在国内外,大型企业用10年时间去完成一项整合,是很正常的事情。”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也认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不能操之过急。同时,政府方面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要有“五年计划”的思想准备,这实际上是考验省政府对待这次千亿企业,是战役还是战略的问题。

同时,喻新安对河南培育大企业集团,也有自己的看法:“本次河南省国资委提出省管企业的并购重组,由现在的34家减少到20家左右,是以企业自愿的形式,还是以企业自主的形式?本次省管企业的重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自己,还是国资委?”他认为,政府力量不能占主导地位。

“另外,省国资委划出6大行业,国有经济向这6个重点行业集中。那么什么是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难道有几个大企业的行业就是重点行业?另外,还要动态的看待一个行业,这个时候是强势行业,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就不强势了,这一段劣势,说不定过一段就不劣势了。”

喻新安认为,在本次国有资本集中的问题,要考虑产业选择的问题。“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寻找一些带动性强的新兴行业。目前河南省的煤炭行业、制造行业,都属于成熟的行业,成长空间非常有限,要实现3年千亿企业的目标,难度大。比如生物工程,目前在国外,生物工程产业都以30%-50%速度增长。”

但河南的实际是,煤、铁行业老大地位难撼,新兴高科技产业难觅。在《意见》中,6个行业被重点列出,煤炭和化工企业位列首位。而于今年6月成立的河南煤化工集团,更是被业内人士称作是“千亿企业”的种子选手。

从“百亿”到“千亿”

在“千亿企业”之前,“百亿企业”是河南经济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话题。而此次,河南省希望省管企业能完成“百亿”到“千亿”的惊世跨越,并在河南省工业经济中起到带头作用。

从“千亿”回溯到“百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百亿俱乐部在当年曾经成为河南企业界一个荣耀,但仿佛就是一眨眼间,“千亿企业”就已经被提上日程。

7年前,河南只有一家洛阳石油化工总厂(已纳入中国石化旗下)实现销售收入104亿元,2003年,河南安钢、双汇两家百亿企业。2004年,平煤达到百亿,而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百亿企业俱乐部”的成员已达14家,目前中国一拖、平煤集团、永煤集团都已经加入了这个群体,百亿俱乐部在不断扩大。

事实上,百亿俱乐部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安钢集团等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百亿之后,当年只是存在于“民间”,从来不曾见诸官方文件。而现在,河南省国有经济的管理者河南省国资委,第一个提出“千亿企业”的目标。

从民间到官方,河南省国资委提出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事实上也源自于周边省份的压力。仅以钢铁业为例,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企业安钢销售收入不及湖北武钢的一半(2006年,武钢销售收入535亿,而近期武钢重组昆钢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不到湖南华菱钢铁集团(2006年销售收入363亿)的2/3,不及山西太原钢铁集团(2006年,销售收入374亿)的2/3,比安徽的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少了102亿(2005年,马钢销售收入333亿)。

这样的比较似乎令河南泄气,但却也激发了河南追寻“千亿企业”的气魄。

仅就中部六省而言,河南的集体、民营企业似乎比省管国有企业更加声名在外。思念和三全的水饺、白象的方便面、宇通的客车,都是著名的河南品牌。但河南省管国有企业的个头,比之周边诸省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河南省管国有企业前几年走了些弯路,在费尽心力走上正轨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兄弟省份了。”一位企业人士称,在中部区域经济格局中,利用大个头企业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是河南省打造“千亿企业”的重要原因。

但从4年前的百亿到如今的千亿,河南企业要做出选择的不仅是规模、产品、管理等企业市场行为,更多的是要从产权、产业、体制等更为纵深的方面做出决策。在这一质变过程当中,尽管政府在企业壮大过程中进行了引导,但冲击规模的失败例子同样近在眼前――大肆扩建的华林集团、高速扩张的洛阳春都,都是值得警惕的前车之鉴。

为此,《意见》中强调,“联合重组要以产业关联和战略协同为基础,大力提升主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原则上将企业的主营业务控制在三大类以内,防止盲目多元化”。

的确,这样的思辨色彩显得弥足珍贵。“千亿企业”的打造,并不像变形金刚中的“组合金刚”一样简单,而是决定未来多年河南经济框架的宏远战略。显然,这需要持久的热情和智慧。

上一篇:“三奖一补”两年观察 下一篇:“汇丰”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