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下乡

时间:2022-09-29 06:21:13

【前言】“汇丰”下乡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其一,曾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5年曾都区生产总值为129.9亿元,2006年为146.6亿元,同比增长约13%,其中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57.58亿元,2006年为62.01亿元,同比增长约8%。2006年曾都区完成全口径收入26612万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城镇居...

2007年8月6日,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获准筹建,“汇丰”由此成为首家获准进入中国农村地区的外资银行。

农村是我国经济金融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这一地区设置银行机构,其盈利能力值得怀疑,与近年来工、农、中、建国有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服务相反,知名外资银行却深入中国农村设立营业机构,这似乎与汇丰固有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大相径庭。作为国内6个村镇银行试点省市之一,今年7月,湖北省银监局遍撒英雄帖,向花旗、汇丰等几家外资银行发函,邀请它们到湖北农村发展金融业。之后,几家银行均表示,有意到湖北设立村镇银行,但“汇丰”最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而且,从材料准备到批复,“汇丰”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那么,“汇丰-曾都”村镇银行成立的动机是什么?将会面临哪些难题?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闪电”获批的背后

曾都只是湖北2007年列为村镇银行试点10个地区中的一个,应该并不是“汇丰”在湖北的唯一可选择地区。而作为战略眼光十分长远的外资银行,“汇丰”显然也不会仅仅为了追赶“时尚”。那么,“汇丰”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曾都?不外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曾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5年曾都区生产总值为129.9亿元,2006年为146.6亿元,同比增长约13%,其中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57.58亿元,2006年为62.01亿元,同比增长约8%。2006年曾都区完成全口径收入26612万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0元。2006年,曾都区实现出口1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出口总额连续6年居全省县(市、区)之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06年12月底完成进口1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8.2%。

其二,曾都区民风淳朴,信用意识较高。信用环境或实际金融需求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过对当地200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评为A级以上信用的企业,占比超过70%。另外全区共有25万户农户,农村信用社对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户进行了评级授信,绝大多数均有较高的信用级别。从当地的金融需求来看,已有的调查资料显示,已调查的农户中,有借款需求的占60%。而且数据表明,农户借款需求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借款需求越强烈。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中,计划将借款用于特色种养和经商的,占据了超过五成的份额,其次是用于建房、买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的支出,最后是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支出。曾都区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属于先进行列,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金融生态环境较好。

其三,曾都有着宽松的政策环境。“汇丰”在曾都设立村镇银行,从材料准备到批复,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政府这种工作效率应该足以打消“汇丰”的最后一丝疑虑。当然,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近远期规划是汇丰村镇银行得以发展的最大把握。曾都区商务局的2007年工作计划显示,曾都区工商企业和普通老百姓的潜在和现实金融需求比一般农村地区大,而区政府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新型农业和工商业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无形中需要更多的金融供给来满足。作为经济外向型地区,曾都区进出口需求旺盛,这与“汇丰”遍布全球的网点十分切合。

而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曾都现有各类银行业机构网点100多个,银行机构从业人员2000多人;各项存款余额130多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多亿元;银行业机构种类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及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也有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的金融服务。从理论上说,曾都并不缺少银行业的机构数量,但缺少的是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或者说缺少能促使曾都地区银行业相互竞争以加强该地区金融支持力量的催化剂或兴奋剂。与国内其他农村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相同,曾都现有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撤出或淡化金融方面的投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当地起主导作用,但力量有限,所以依靠本地金融支持推动曾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显然力不从心,必须引入更先进的机制、更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本地金融业的竞争,带动本地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三大悬疑待解

一家世界一流的外资银行进入金融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成立的还是一个完全独立营运的村镇银行,这就注定了是一个令人充满疑问的话题了。概括起来,外界有三大疑问。

首先,“汇丰”会“水土不服”吗?

虽然曾都已经具备了“汇丰”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面有利条件,但曾都毕竟是中国经济金融综合实力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曾都汇丰的生存与发展会面临着什么难题?

一是如何打开盈利空间。村镇银行也是银行,不是福利机构,所以无法获得经济利益的银行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弱势化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缺少银行业发展必须有的高效益项目支持,必然使银行盈利空间较小。加之农村村民大多居住偏、散,导致银行业务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银行业务,更好的扩展村镇银行的盈利空间,是汇丰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壮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是外资村镇银行追求赢利的经营目的与中国政府设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存在一定的背离,如何协调村镇银行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外资村镇银行单纯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运作,投资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以农村金融为服务重点可能有悖于银行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宗旨,但却是中国政府加强农村金融建设的导向。汇丰村镇银行必须在追求盈利和防范政策风险两方面有所衡量,不断择优选择支持对象,既保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又能使自己防范政策风险,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不可轻视的同业竞争压力。前已述及,曾都地区并不缺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汇丰村镇银行现在还只是星星之火,其生存所面临的同业竞争是显而易见的。虽说是外资银行的后台,但在当地农村老百姓的心目中尚无品牌价值可言。相反,当地同业的中资银行,或许没有先进的管理机制,也或许没有值得夸耀的资金实力,但却有多年修得的乡里乡亲的本土优势。多年的“国本位”意识,使人们更愿意、更放心地把钱存入到农信社、国有银行那里去,这种意识往往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表现得愈发强烈。存款是新建银行的可用资源的基本保证,村镇银行与农信社或本地中资银行相比,至少在品牌信誉、大客户等竞争方面均可能处于明显的弱势,更好的发展客户资源,更多的吸收到存款,是增强其竞争实力的要件之一。

四是农村地区的信贷担保问题。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外资村镇银行由于“人生地不熟”,可用的信贷担保资源就更少了。信贷担保资源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迫使它们不得不输送资金进城,外资村镇银行的有效运作也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否则村镇银行也会产生向城市输送资金的冲动。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汇丰村镇银行需尽力培育能为自己使用的担保力量,另一方面,更多地需要取得当地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设立县乡级的担保机构、理顺动产质押制度等。

“汇丰下乡”,这注定是个令人振奋的话题,但如果“水土不服”,则会陷入“存款陷阱”,即吸收存款十分困难;贷款困难――因为对借款人完全不了解的尴尬境地。汇丰村镇银行要想走更远,必须治好自己的“水土不服”问题。

其次,没有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如何解决通汇渠道问题?

“存款、贷款、转账结算”,这是商业银行最为传统、最为本质的三大业务。解决了“水土不服”问题,可能解决存贷款业务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异地银行间资金汇划问题。我国现阶段异地银行间资金汇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如果是系统内银行间资金代收、代付的业务,可主要通过系统内联行间资金划拨完成;如果是跨系统银行间资金汇划,则主要通过人民银行主持的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两个资金汇划系统进行。村镇银行没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无法开展系统内联行异地资金汇划;也因为是外资村镇银行,从技术上和政策上,暂时还不能直接进入全国大小额资金汇划的支付体系结算。作为银行,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根据客户需要办理异地资金汇划业务是其基本职责,外资村镇银行如何实现资金的异地汇划?没有异地资金汇划或异地通汇资格的银行,一如没有双翼的飞机,机身再新,价值再贵,也难以翱翔蓝天。

再次,村镇银行隐含了什么样的因“村镇”而得的优惠?

村镇银行,作为全新模式的农村金融供给新生力量,从监管方面,从税收方面,从地方政府等方面,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这也是近期已设立或准备设立的村镇银行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除有些享受了当地政府统一对外的部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如土地优惠、税收方面的3年免两年减)外,对银行经营影响比较大的优惠政策较少或不明确。如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定价、所得税减免等。是否能给或给什么样的实质性的政策优惠以支持村镇银行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中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难点。国有银行因为改制等原因,从农村金融中的不断退出、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加剧城乡差距等问题,都是造成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农村金融能否通过机制改革实现商业可持续,如何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划限,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否适应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汇丰”下乡,我们看到,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伴随金融领域“狼来了”的竞争浪潮即将从城市席卷到农村。一向瞄准高端客户的外资银行为何会转身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凸显了其老牌银行抢占竞争先机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中国金融业多元竞争的重要信号,它预示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一家两家的数量问题,更不是只有大中城市才需要注意的地方概念问题,而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波,冲击的是整个中国大地。“汇丰”下乡至少可以提醒中资金融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你准备好了吗?

“汇丰”下乡图的是利益,更图的是市场。但既然是“外资”的概念,就必须先将自己转为“内资”,能使自己融入中国金融业的群体,以期获得当地人民的认可;既然是“村镇”的概念就必须有别于城市商业银行,找到适合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做出村镇银行的特色;既然是银行的概念,就有别于其他外资企业,更不是福利机构,因而追求盈利是肯定的,必须在现有条件范围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政策,享受一切可以享受的优惠,但必须注意与当地政府修好关系,注意防范政策风险及一切银行经营风险。如让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它们的汇路问题、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问题、税收减免的优惠问题、针对盈利水平较低的存贷款业务的定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它们从一出生就必须面临的问题,更是它们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从表面看,“汇丰下乡”是一个政策的“产物”,但它却表明了中国政府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态度和决心,也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局面的到来。村镇银行是金融机构创新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健康成长必将对中国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河南的“千亿企业”冲动 下一篇:领导者如何以智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