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里的“中国价格”

时间:2022-08-16 09:39:50

移动互联网里的“中国价格”

在西方商界,“中国价格”是一个复杂的词汇。

一些传统的商业领域,“中国价格”意味着低价、成本价,凡是“中国价格”一来,美国的同类商品要么失去客户,要么自我降价。而在投资领域,“中国价格”的意思则相反,一些中国的豪客,甚至重量级投资机构,为了拿到好项目或者好的艺术品,不惜溢价去投资或者收购。总之,“中国价格”并不招老外的待见。

自从移动互联网,尤其是APP的开发火暴以来,在这个领域很多人松了一口气。因为移动互联网天生带有全球化的特质,大家都在同一平台自由平等竞争,没有贸易壁垒和信息不透明,再没有人提“中国价格”这回事了,老外也不担心中国同行用价格武器来抢饭碗了。

但好景不长,在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中国价格”又开始搅局全世界整个APP生态开发圈了。

比如,靠一款明星产品而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Evernote,在中国就遭遇了很多的模仿者。Evernote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是企业市场的收费,以及普通用户选择高级功能而付费。但中国的模仿者一律全部免费,“中国价格”为零。这自然吸引了不少本土用户,也让Evernote在中国发展并不如在美国那样顺畅。

而一些工具类产品,比如在移动端能阅读多种格式的APP,在海外一般都是收费产品,标价从1.99美元到6.99美元不等,甚至更高。而在国内,很多同类开发者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收费,以免费姿态出现。更要命的是,这些国内开发者的产品,在功能上都不逊于海外。再加上免费,一些海外开发者甚至都不认为这是“中国价格”了,而是“中国蝗虫”——因为在他们眼中,中国开发者就像“蝗虫”一样,从一种低价和掠夺式的方式从手中抢客户,而且一阵风过后,也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贡献。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游戏产品领域,中国的模仿者一大堆,基本都是用低价甚至免费策略吸引用户,然后有了用户基础再去找其他可行的商业模式。

该为这种新的“中国价格”叫好吗?

站在全世界,尤其西方开发者的角度,这自然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是对中国开发者来说,或许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首先,移动互联网表面看是平等竞争,但很多基础其实是建立在传统的互联网上,中国团队也缺乏积淀。这时候借鉴一些国外好产品的经验并不是不可取——现在最热门的APP微信本身也不是腾讯的发明,而是来自其他产品的启发——当然,前提是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其次,中国的开发成本的确要比国外低,主要还是集中在人力成本上。同样的开发团队,一般比美国的成本要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实际上很多优秀的海外APP产品,最终都是外包给中国团队开发,自己只把握品牌和设计这些关键环节。这个时候,中国团队要想从产业链的低端往上跳,只有自己去做品牌,但这又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在现阶段,整个开发成本并没有那么高的情况下,再加上没有品牌溢价,产品价格自然也不应该像海外同行看齐。

这并不是贬低同胞。实际上移动互联网虽然看起来新潮,代表未来,但游戏规则依然和传统领域并无太多不同。中国玩家依然要经过“模仿——低价销售——抢夺用户——提升品牌——国际化”等几个阶段。虽然大多数中国团队可能并没有这个雄心和野心,只是想赚点钱或者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但是这个过程的前几步依然无法避免。而“中国价格”在移动互联网中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西方世界的贬义词。但是要改变这一切,还只能靠时间。

上一篇:略论我国公立医院服务管理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新形势下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