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8-16 07:33:49

《国际金融》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摘 要: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关键。《国际金融》课程经过近六年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者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三个方面谈谈《国际金融》课程建设体会

关键词: 国际金融 课程建设 体会

《国际金融》是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自2007年被评为校一类课程以来,在校、院领导与教务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善了课程体系,改革了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手段,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下面笔者就《国际金融》课程建设谈谈体会。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一)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国际金融》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其课程定位与目标是:围绕“厚基础、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了解国际金融宏观理论,学会用以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为国际经济合作奠定理论业务基础。为社会培养具备国际金融理论与知识、并掌握一定操作基本技能的从事经济与管理活动的人才。

(二)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采取应对措施。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既涉及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如外汇市场及外汇交易等),又包含纯理论(如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也有基于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如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等)。由于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是重基础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因此,课程模块中的每一个部分的基础知识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是课程的重点。而课程的难点有:一是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模拟环境,亲自动手操作;二是对于抽象的理论,需要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三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其产生的背景环境和来龙去脉。解决办法是:对于操作技能主要通过金融模拟实习课程解决;对抽象理论的学习,用现实经济生活中事例及同类经济现象,通过举例的方式将其尽可能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和观看专题录像资料的教学方式进行,都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于把握住了《国际金融》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不仅提高了讲课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也充分掌握了课程内容。

(三)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

紧密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一是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补充最新国际金融理论成果,二是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增加实践教学。借助金融模拟实习、院组织的金融投资模拟大赛等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运用案例教学及观看专题录像增强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有了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能力增强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问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也得以提高,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一)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室模拟操作+课堂讨论+随堂测试+案例分析”的方式,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他为辅。

1.课堂讲授:注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并逐步推进教学内容前沿化,使学生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与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态势。

2.实验室模拟:旨在培养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包括外汇交易、期货交易、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等。

3.课堂讨论: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充分交流,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能够相互补充,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准确。

4.随堂测试:重在了解学生平时学习的状况和对课堂讲授内容理解的程度,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

5.案例分析:重在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应对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使用,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手段的方法。教师们都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案内容和图片,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思路,取得了突出成果。

(三)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在课程考试内容上,增加金融热点问题与案例分析的内容,锻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在考试成绩的评定方法上,加大平时成绩的占比,促使学生关注和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克服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积极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程组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到本地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参观与调研,并邀请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来学院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情况。二是指导学生的SRP项目、挑战杯项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三是指导学生进行证券、期货买卖和ERP企业沙盘模拟,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拓宽了知识视野,增强了实践能力。

三、教学条件方面

(一)选用优秀教材,拓展扩充性资料。

目前《国际金融》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二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金融》(陈雨露主编)。两部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实时跟进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热点问题,不断修订教材,而且都是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优秀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组编写、设计了与教学相关的扩充性资料,具体包括:国际金融教学案例集、国际金融教学辅助音像资料、与各章教学相配套的国际金融习题集、与各章教学相配套的国际金融教学阅读书目与参考资料。

(二)网络教学环境优良,实践教学环境不断改善。

依托大学校园局域网资源和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课程组教师于2012年上半年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实现网上课程信息、网上批改作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集等,实现了课程组教学资源共享和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

《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从硬件方面来看,学院已建成200多平方米的综合性实验室,配备计算机300余台,均能上网,可供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另建有证券投资与金融模拟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软件方面,学院购买了多套证券投资与金融模拟软件,实验室有管理制度和人员配备。二是校外实习教学实践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本地的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校外实践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2]刘康华,卢豫.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8(19).

[3]王俊.《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31).

上一篇:东芝半导体强调智能化 下一篇:蒋奇平:圆百姓的“黄花梨”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