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三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16 07:03:06

玉米常见三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玉米是中国种植比较普遍的作物,也是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较为频繁的一种作物,文章列举了三种玉米较为常见的病害,从症状、发病规律方面进行入手分析,并相应的提出来综合的防治办法。

关键词:灰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71-1

1 玉米灰斑病

1.1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各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1.3 防治方法

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降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②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多处应用的骨干自交系以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种等都比较感病,而新育成的抗病亲本配出的组合也较抗病。③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蓖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后再施1次药。

2 玉米螟

2.1 形态

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4毫米。雄蛾前翅黄褐色,有2条褐色波状横线,两线间有2个暗斑,近外缘有褐色横带,前足跗节末端暗色,中足股节不特别扩大,无毛束或沟。雌蛾前翅淡黄褐色,暗斑较横线色深,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第8腹节背板腹缘强骨化,并有深褐色复杂皱纹。卵粒扁椭圆形,乳白色、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背面谈褐色,灰黄色或淡红色,腹面乳白色,背线明显,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

2.2 发生规律

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l—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里越冬,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春季化蛹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和较强性诱反应,卵产在叶背面,以中脉附近较多,每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共300—600粒。幼虫可扩散为害,有趋糖、趋触(要求整个躯体尽量保持与植物组织接触和贴近的特性)、趋湿和趋光等特性。幼虫4龄前多在玉米植株上含糖最高、湿度极高的心叶从、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及叶腋等处活动、4龄后钻蛀为害。在玉米、高粱心叶期幼虫集中在心叶里为害,在卷着的嫩叶内蛀食、叶片抽出展开后,形成横排的小洞、严重时,心叶咬得破烂不堪,不能正常抽出,抽雄推迟,影响生长。打苞时幼虫集中在幼嫩的雄穗内为害。花丝抽出后,可集中在花丝及雌穗顶端为害。其他生育阶段,幼虫则分散在雄穗柄、茎秆、雌穗柄、穗轴蛀孔为害,轻者影响养分运输,重者使茎秆折断,果穗柄蛀空折断等。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 20%—30%、重发生年份则减产30%以上。研究表明,玉米螟越冬代不存在迁飞现象,各地虫源以当地为主,越冬幼虫的复苏化蛹、成虫羽化产卵及卵孵化出幼虫都需要吸食水分或较高湿度。

2.3 防治方法

①在越冬虫羽化前(3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和穗轴,这是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

②在黄淮海平原春夏玉米产区及晋、陕、苏、皖、川、湘、鄂等省、改玉米高粱的春播为夏播可使第一代玉米螟由于缺少寄主植物和繁殖场所发生量锐减,而控制第二三代的发生程度、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

③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④种植抗虫品种。

⑤在玉米螟产卵盛期,或每百株玉米有卵块1—2块时开始,每967平方米释放赤眼蜂10000头,隔5天再放1次,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为害。也可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用每毫升含100亿个孢子的 Bt乳剂200倍液均匀喷雾。

⑥在玉米心叶期,可用0.5%六零五颗粒剂或用3%克百威颗粒剂,向玉米心叶内定量撤施,每株3克。在玉米穗期,用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 500倍液,每株5—10毫升,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也可将上述药液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可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3.1 症状

叶部病斑初为水浸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或红褐色,有淡黄色晕圈,并具有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超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很易感病,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在华北地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旬到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和连作地发病较重。

3.3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②选用抗病品种。

③天气适合发病、田间发病率达10%时,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80%炭疽福美600倍液喷雾防治。

作者简介:刘铁剑(1975-),男,就职于公主岭市陶家屯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简析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温室大棚西红柿立枯病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