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产业浪潮中的档案鉴定工作

时间:2022-08-16 05:50:54

档案文化产业浪潮中的档案鉴定工作

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唯一的官方标准,档案馆在第一部分第四项第二款的最后一条。由这一标准可以看到档案馆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档案工作也是文化产业建设的一个内容。目前,有很多档案馆室的工作已经开始转向文化产业建设上来了。面对这样一种浪潮,档案工作进行了很多改革,档案鉴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改革和调整。

一、鉴定主体的重新确定

1.巩固现有档案鉴定主体。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主体主要是“三结合”,即:文书部门人员、档案人员以及有关领导。这种鉴定主体的结构很好地将档案鉴定工作置于了三保险的地位。“但是事实上,这种三结合的档案鉴定主体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档案工作还是‘两结合’的阶段,即档案人员和文书业务人员来完成的。”尽管在理论上提出档案领导者要指导档案鉴定工作,甚至我国还成立档案鉴定司和专门的档案鉴定委员会来为档案鉴定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但这些鉴定司和鉴定委员会的作用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比如说他们制定的鉴定工作的法规性文件的可行性遭到质疑,他们划分的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操作性遭到不少的反对等等。我国现有的档案鉴定主体模式是健康的,但执行起来却是事与愿违的,我们要巩固好档案人员和文书人员的鉴定工作,更要加强档案鉴定领导者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档案鉴定工作才能避免成为档案文化产业建设的薄弱模块。

2.引进新的档案鉴定主体成员。一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这是指对这一领域熟悉的人员组成的代表团。比如说科技档案馆要对航天模型相关的档案进行鉴定时,我们要在地区内将这方面的专家集中起来,选取适合的人选作为档案鉴定的参谋人员,再比如说综合档案馆要进行历史档案的鉴定时,也应该聘请地区的社会学研究人员来提供建议,对一些难以判断的档案,甚至要远程地请一些专家进行协助。二是普通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永远是档案的利用主体,按照档案文化产业的说法,他们是档案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因此,他们在档案鉴定中的角色地位是不能被忽视的。具体做法是将需要鉴定的档案在它所能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公示和征求鉴定意见。比如说档案馆有一份已经拆除的普通民房的建设图纸,按现有的档案鉴定工作,到期之后,这类档案就没有保存价值了,应该进行销毁。但是如今的档案文化产业观念的提出,为解决到期应销毁,但是对社会又没有危害的档案提供了新的处理模式,可以将这类档案进行网络公示,寻找需要这份档案的人,由公众来鉴定这份档案是否仍需要保存,该怎样保存。如果能为这类档案找到真正的需求者,那么档案馆不仅可以减少一笔档案销毁费用,还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档案转让费。当然,对这项工作要慎之又慎,这在下文的档案鉴定方法的创新中,笔者将进行详谈。

二、鉴定原则与标准的调整

1.重视发展原则。发展原则是指“档案鉴定一定要考虑到档案利用的因素和档案,不仅从今天,而且从明天的角度来评价文件”。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鉴定要着眼于档案价值关系的发展,即档案价值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二是鉴定及其标准本身,这是指根据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档案鉴定提出的要求,档案鉴定标准和原则会做出相应的变革,发展的观点就要求档案鉴定工作要以发展的观点迅速习惯新要求,做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鉴定工作。发展的观点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档案鉴定原则。档案文化产业对档案鉴定提出的要求,正需要这样的原则来把关,因此,毫无疑问,我们要重视发展原则。具体做法就是在鉴定每一份档案文件时要应用发展原则,联系社会发展规律和文件价值发展规律,判断档案可能存在的价值,除了判断档案的参考和凭证价值外,还要注意把档案的文化价值融入其中,即要判断每份档案是否有可能成为档案文化产品,或者是否有可能成为档案文化产品中的一个元素。这是对档案鉴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更加注意运用发展的观点,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定。

2.强化效益原则。效益原则是“指在分析档案时要考虑到收益与付出之比,只有当档案发挥的作用超过因保存档案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判定其具有保存价值。”该原则所强调的保存档案所付出的代价是指档案的整理费用、提供费用、保管费用等,而它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是指档案所能带来的直接物质产出和经济收入,而社会效益是指档案能带来的政治效益、公益效益、文化效益等。从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现状出发,很容易发现我国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是档案的社会效益,档案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为人们总是将档案限于公益文化事业,档案馆是公共服务机构,总觉得这是一个不应该有经济收入的场所,这种思想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档案文化产业的建设,是急需更正的一种思想。

3.强调社会需求标准。社会标准是指“档案鉴定时要分析主体本身和主体(指档案利用者)需要,以对档案价值及其价值关系做出科学的判断。”它要求依据社会对档案的需要进行分析,将社会需要方向、社会需要面、社会需要时间作为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这是一项十分合理的档案鉴定标准,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地位一直处于档案属性标准之下。不管是文书部门还是档案人员在鉴定档案时都是先依据档案属性的标准,根据档案的来源、内容、名称、文本、载体形式等进行鉴定,然后再考虑到档案的社会需求,这种鉴定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档案的完整性和可读性,但是会导致鉴定出来的很多档案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也会使很多社会需要的档案在这种鉴定之下被排除了。因此,我们应该先对档案的社会需求进行鉴定,只有那些社会有需要的档案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同时,对那些社会需要,而档案原件本身又存在破损或其他问题的,也不能放弃,而应该尽力恢复它的原貌,无法恢复的,也应该将其留存下去,以待后人来恢复。

三、鉴定内容的改善

1.改进归档和进馆鉴定。归档和进馆鉴定分别是档案鉴定工作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它们鉴定出的档案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质量,因此它们是档案鉴定中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档案的归档鉴定主要是由文书部门的人员决定的,他们的判定主要是本单位的需求出发,将对本单位有用的档案列入归档范围,而档案的进馆鉴定一般是针对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这些档案在进馆后一般不能立即开放,他们都有一定的保密期。这样,我们发现,档案无论是在档案室阶段,还是在档案馆阶段,都不能及时地被公众所利用,公众能利用的档案大多数为历史档案和能用于参考凭证的档案,而这样的鉴定使得档案的文化价值被湮没了,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可能性,在此就被掐断了。因此,档案的归档鉴定和进馆鉴定的改进是势在必行的。具体来说,在进行归档鉴定时除了要从本单位的需要出发外,还应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将社会需要的档案也列入归档范围,同时要将能公布的档案及时公布,甚至可以将一些不会造成危害的档案就在档案室阶段通过档案馆授权进行开放,这样,保证了档案的时效性,保证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保证档案文化产品的繁荣。

2.加强解密鉴定。我国《档案法》规定,我国的档案到保管期限的时候要进行解密和降密工作,将其在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但事实上,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者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按照这个规定来做。常常是一份档案的第一次密级就是其终身的密级,不解密,也不降密,这对我国档案的信息开发和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极其不利,是对我国档案文化产业的极大阻碍。为此,新时期的档案鉴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视档案的解密工作,第一时间将档案进行降密、解密,给档案一个恰当的密级,要让能公之于众的档案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公众面前。只有这样,档案保管工作才有意义,试想,档案要是解密出来后已过了利用的时间,社会对其已没有需求了,我们一解密就送去销毁,之前那些投入在这些档案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该如何进行结算,为了避免这样的浪费,有必要将档案的解密和降密工作时时放在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也是档案文化产业的强烈要求。在档案解密和降密工作时,还应该遵循《档案法》第十四条规定:档案“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如此一来,档案解密和降密工作才能又好又准的完成,才能让社会大众满意。

3.慎对存毁鉴定。存毁鉴定主要是指针对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的一种鉴定。保管期限是直接决定一份档案生命长短的重要依据,是在鉴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在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有五种类型,其中最新的2006年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档案划分为两大部分的档案保管期限,一是永久二是定期的,定期当中又分为10年和30年等。这种保管期限的规定是比较粗略的,对于很多档案的保管期限的鉴定缺乏指导和借鉴性。尤其在档案文化产业兴起的时候,它的不足就更加明显了,对此,在档案存毁鉴定时,要十分慎重。笔者认为,一份文件的保管期限不应该只有一种,即档案文件的保管期限可以随着它的价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一名普通讲师的讲义最多的保管期限就是20年,但是当这位讲师成名了,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他的讲义就不再是保管20年了,而是有可能保存50年,甚至是永久,后人对其研究,进行他的个人传记的撰写和出版,定然要利用到他生平的档案,这时的档案的文化价值就发挥出来了,而这些出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档案的文化产品。因此,应该完善保管期限,要细化保管期限,这样对于存毁鉴定时才有切实可靠的标准,才能避免误销重要档案,将档案的文化价值流之于东海。

四、完善档案鉴定的运行机制

1.创新鉴定方法。我国目前的档案鉴定的基本工作方法有直接鉴定法和间接鉴定法,而常用的工作方法是经验类比法、综合分析法和定性定量互补法,还有就是档案鉴定工作的运行方法,包括结合进行法、分头鉴定集体会诊法和抽样鉴定法。这些鉴定方法都是在我国长久的工作经验之中总结出来的,是实用性极强的档案鉴定方法,它们仍然适用于现阶段我国档案的鉴定工作,包括档案文化产业浪潮下的档案鉴定也需要这些方法来提供保障。但是,我国现阶段的这些方法仍然存在漏洞,它们并不能将每一份档案的价值都鉴定得清清楚楚。比如说那些保管期满的档案,我们仅仅凭借档案工作人员的鉴定是不能够完全意识到档案的价值的,毕竟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档案在鉴定的方法中应该有所创新,即将那些保存期满,准备销毁,同时又不具备保密性质的档案在网络上,或者是档案期刊上、报纸上进行专门的公示,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征询鉴定意见,这将是对档案的一个较为保险的鉴定方法,它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误销,同时也让档案馆和公众接触的机会上升了,也从一个方面提升了社会的档案意识。

2.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外部监督。即鉴定工作开展时尽可能地聘请专业领域内的代表来提供意见,同时,每一次的鉴定工作都应该尽可能地向公众公布,让公众知道鉴定工作的进度和情况。二是完善内部监控。内部监控制度一般认为有制度监控、组织监控和销毁监控。制度监控是指建立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规范鉴定工作的,这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做到的地方;组织监控是指档案鉴定工作必须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行为,要保证档案鉴定是有条理的工作,而不能混乱无序,像一盘散沙;销毁监控是指销毁档案要按照严格的销毁程序,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行为,保证销毁工作不出纰漏。只有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完善制度的保障下,档案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的情况下,档案鉴定工作才能在正轨上前行,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何玉琼.档案馆在文化产业浪潮下的角色定位.湖北档案2009(8).

[2]汪孔德.档案鉴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初中语文关于课题研究的思考 下一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背景下广西旅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