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时间:2022-08-16 03:21:40

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角色转换之间

201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父亲会坐在书桌前,如同每一个高中生一样求知中带着迷惘。而我,是他的老师。(开头就直接入题,不拖沓)

父亲是农民。像所有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一样,他的裤腿里有永远洗不清的黄泥,指缝间布满了永远柔软不了的老茧。这就是父亲,上半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半生在这个布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人物特征鲜明)我看着他日益佝偻的背影消逝在晨光里,如同他60年代的步伐渐远在21世纪的新兴文化里。(点出“新兴文化”,扣材料)

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息,在外语、网络语言的潮流之下,父亲一次次被冲得东倒西歪。我的父亲,他在电脑面前手足无措,他在英语面前茫然无知。我的父亲,如同曾经的我,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面前一无所知。(“东倒西歪”“手足无措”“茫然无知”“一无所知”,几个短语恰到好处地点出了父辈在“新兴文化”面前的“窘相”,为下文“反哺”作了铺垫)

巨大的鸿沟跨在我与父亲之间,跨在父亲与城市之间,诉说着迷惘。

我在一个暑假赴澳,异国的文化让我新奇让我欣喜,让我忘了父亲在那个冰冷城市的苦苦挣扎。然而我却收到了来自父亲的电邮,很短很短。他写“囡囡”。窗外的风轻轻地吹过,飘来海洋浓郁的味道。我眼前却只剩下这两个字。一遍遍,仿佛是回响在心底。大洋彼岸的父亲是怎样用黝黑的手掌抚过键盘,是怎样将浑浊的乡音化成陌生的拼音?隔着大洋,我听到一声呼唤,满含思念。

记忆回到那个落满槐花的童年。锈蚀的自行车,残损的小黑板,还有那贴满了识字表的石灰墙。那里,父亲牵着我的手教我识字。我的手掌贴在那刀削般的皱纹上面,第一次学会过马路,第一次自己上学。那些有着父亲苍老背影的记忆在夜阑时分入梦,醒来的时候,泪痕未干。

我知道,父亲正在用他并不轻便的双脚追赶时代的步伐。而这,为了他自己,更为了我。

回国的时候,父亲来机场接我。在那如斯的拥抱里,他说:“我学会用电脑了。”在这个我即将离开家去往远方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每天会给我发邮件。这就是父亲,上半生追赶日出,下半生卷土重来追逐我远行的步伐。第一次,我成为父亲的老师。曾经父亲教会我初识世界,教会我待人接物。如今,我教父亲融入这个世界,融入我生活的这个时代。在这个城市里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在远行的路上我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在角色转换之间唯一不变是父亲那坚实迈向我的步伐。(这几段文字,作者是用心在写的,在满含深情的叙述中表现父亲的“变化”,这变化的因是与“我”的交流,暗含文化反哺)

现代文明固然瞬息万变,30年的时光固然漫长,但有一种情可以越过所有距离直达心底。我握着父亲苍老的手在纸上写下“I love you”。

曾经的大手握小手,如今的小手牵大手。角色转换之间,父亲和我亦师亦友;角色转换之间,心不变,情不变。

不论我走向何方,我都知道有一个人正努力地迈向我。

在角色转换之间,他始终如一地隐忍地爱我。(叙中有议,既是在揭示题意,也是在升华主旨)

点评

本文是一篇充满了真挚情感的优美散文。在表现父亲时,不枝不蔓,始终将父亲放在“新兴文化”这一时代的脉搏上,突出了父亲角色转换的过程(也就是题目中的“之间”),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情感的真挚。作者对父辈带着一种尊重、敬爱、虔诚的情感,对他们在时代的“新兴文化”面前的心态作了艺术化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年长一辈的真实一面。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给我们以最多的感动。本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情趣”与“理趣”的结合。作者带着一颗灵动之心,真诚地感受着文化反哺。文章选材典型,以情取胜。

佳作源于心灵,如果能从自己的心中找到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养分,举手皆可成文。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为下文的立论服务)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寓自己的观点于两个反问句中)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入情入理角色转换。(水到渠成提出观点)

很大一部分时间里,年长一辈的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的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文化传承的必要)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传承与“反哺”的条件因素和背景因素,指出“反哺”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额外”是“反哺”的因素)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得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的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分析“反哺”的理由)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辩证说理,充满了思辨色彩,令人信服)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再进一步强调“角色转换”的意义)

点评

本文是比较规范的考场议论文。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提出问题,为下文的立论做基础;第二段文字提出“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入情入理角色转换”的观点;接着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观点,达到立论的目的。从内容上看,本文阐述了角色转换的背景和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本文在立论的过程中并不是空发议论,而是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实际,以“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抓手,紧扣这一核心内容,运用理性的思辨法来说理,使得全文在平稳的结构中逐步展开思路,深化论证。稳实,规范,思辨,这是值得我们在写作学习中借鉴的。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八十岁的老太迷上熏眼妆,白首老伯爱上打电玩,中年男女皆意在组建“丁克家庭”,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光怪陆离?

对于这些类似新潮的“文化”,我们要坚决说不!文化反哺,哺的千万不能是三鹿!(由现象及问题着手,看门见山,表明态度和观点。言简意赅)

孩提时代,老先生手把手地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而如今,我们要用什么反赠?随着年轻人对个性张扬的极度追求,许多所谓的文化在潮流中混杂进来。古之施教者的传授内容,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下来的精华,在这等博大精深之前,我们应有的是责任,而不只是展现自我的矫情。(“应有的是责任,而不只是展现自我的矫情”,用肯定句表明态度,既鲜明,又有力度!)

慕容天天,一个以行为艺术自居的女孩,曾一度着身体在铁笼内宣告人体之美。而她竟然说服了自己母亲,与之共同拍摄那些所谓的艺术照片。在角色转换之后,她所传授的是些什么文化?不是扯下了一块遮羞面布,就能成为一种文化。(言语针对性强,既犀利,也中肯)

正因为角色转换,我们才需要正视自己的行为。校对自己写下的教科书,是否别字连篇。(思想深刻,难得!)

当老者谆谆念叨“见义勇为”时,我们应以“见义智为”对之;当长辈们用“淡泊一生,平安是福”来寄托心声时,我们可以用“不见风雨,何出彩虹”与之相对;当老人用“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告诫我们时,我们要携起他们的手,看看社会的波涛壮美。当他们提醒我们要保护自己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青春就是疯狂地奔跑,然后华丽地跌倒,站起来,再跑!”(排比句组合,内容充实,语言富有张力)这才是所谓的文化反哺,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师德”!

是爷爷告诉我,一串红的汁液有糖的滋味,现在,轮到我来告诉他,水仙花的瓣叶可以消除一个白昼的疲惫。(两段文字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是随笔文的一个特征)

角色转换之间,我们走上讲台,就不能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年轻是一段很美的光景,不要只顾展现自己的美丽,该去为别人留下点风景。

角色转换之间,我感动着木兰替父从军,也呐喊着金晶的坚强之旅;我震撼于汉字的历史回音,也叹服于英语的婉转音韵。

雏鸟反哺,总将最鲜美的留给母亲;文化反哺,当然要用最优秀的去彰显我们的实力!(辩证地思考,将“角色转换之间”的“文化反哺”内涵、行为进行了阐述,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如果人生是一场筵席,那我们现在便是布菜人,在一片诱惑中,一定要三思再下筷。(“三思”是提醒,更是警示)

点评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对题意的理解,使得观点具有很强的可感性。本文虽然是随笔散文,但作者的观点却是十分鲜明的。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将自己深刻的思想融于鲜活的语言中。始终紧扣材料和题意,将材料中的“文化反哺”和题目“角色转换之间”进行了合理的联系、融合。读本文,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分明的层次中,似有一股气韵在流动,灵活而畅达,形象而深刻。真实的作文需要思想,而深刻的思想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需的。

角色转换之间

淹没在废墟里的私塾教室,几十年前,父亲在这里被罚站过,而十几年前,我在这里背课文。走过一些父辈们走过的路,拾捡他们撕下的日历,(暗含“文化传承”)因为时间,我们的人生滞后。

可是,我们唱《山楂树》的时候,也会同我们的父辈们一样,泪花闪闪回环往复,血脉相连的我们,情感相通。(优秀的文化在情感上是共通的,不存在着“代沟”)

角色的转换,使年轻者成熟,使成熟者年轻。(点出了题意和文章的主旨)

似是天堑,隔在我们之间,让彼岸的你我相距甚远,我的话,你不懂;你的话,我不听。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代沟。(这段话看似赘笔,但结构上是必需的,它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若是父亲,你能弯一弯你挺得过直的脊梁,俯身听我的似乎稚嫩的言语,我想,你会更注重自己的言行,而你,也将收获年轻。(受教者的姿态和接受“反哺”的意义)

受教的父辈的目光,强大得如同双翼,施教者的我们,思想鲜活得如同天眼中的灵泉,年轻的一代将插上它奋勇向前的翅膀,注给生命以活力激情。(施教者的理由)

角色的转换,还成人世界一份童真。(再转换角度,文章层次明晰)

牛汉对孙女将“花谢”称做“花灭”予以纠正的同时,也是不注意地否定了童真。而后,他明白了,成人原来如此缺乏纯真。

一个诗人曾说“左眼是诗,右眼是儿童”是他追求的生活,我们不是儿童,但在社会这只大染缸前,我们尚存童真。(两段文字在对比中展开,推进文脉)

一些无知的话,无礼的举动,可笑的做法,父辈们,他们在我们这个岁数的时候也曾为过,只是岁月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太快,大多,视角变了,自然一切都变了。(辩证论述,使说理合情合理)

甩甩头发,猛灌三杯白开水,去狂奔,拒绝饭局,拒绝酒场,父亲跟着我们的节拍,踩碎社会的黑暗。

角色转换之间,我们体现了各自的智慧。

苏格拉底因为知道“人之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誉为最智慧的人。父辈若能收起架子,平和地聆听,即是大智,即是值得尊敬的长者。

被给予诉说机会的子辈,则更为幸运地向成人世界证明自己。告诉他们,我们会做强有力的接班人。

《父与子》一个系列的漫画,作者的创作灵感,即来源于他的儿子。

《父与子》是父辈与子辈共同的智慧创造的经典,父与子,是上帝创造的将携手创造更多经典的搭档。(事、理有机融合,凸显主旨)

角色转换之间,时间的裂口愈合,我们肩并肩,手牵手,岁月在我们身边,落了又开,开出一地繁花,开出一个世界,属于我们共同的世界。(将文章的内涵,通过诗化的语言表现,既有理趣,又有意趣)

点评

用诗化的语言来完成一次严肃的命题作文,可见作者的语言底蕴之丰厚。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将命题作了深刻的诠释,使说理既有情趣,也充满了理趣。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开头用场景式的描写,对父辈和子辈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情感联系作了铺垫式的交代,接着从三个层面来阐释“角色转换”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应有的姿态及其必要性,结尾点题升华文章内涵。

文章脉络清晰,采用板块结构,但不呆板,这得益于作者灵活的笔法和智慧的选材用材方式。

角色转换之间

“知道犀利哥吗?”当爸爸笑脸盈盈地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一下子觉得很茫然,很惊讶。

“当然知道,哥儿们还长得挺帅的。”我一副饶有兴趣的样子。

“他被他的家人领回去了呢……”

在我们父女俩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况下,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很融洽。少了之前只谈学习的紧张感,也少了老妈一直唠叨而有可能爆发的火药味。(生活化的场景描写自然地点出了题意)

只是惊讶于年过半百的父亲怎么会了解犀利哥这类网络红人。

早在几年前,“月亮之上”这首歌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说,他觉得“凤凰传奇”中的女歌手嗓音挺独特的。

虽然自己不怎么爱听网络歌曲,对于爸爸的话也没有什么共鸣,但还是对于他能了解时事而觉得很惊奇。原来我的爸爸还能跟上潮流,能紧跟时代步伐。

印象中,父亲是严厉的。只要他表情一严肃,我就大气不敢喘。其实,他从来都没有打过我,骂也少有过,可是父亲的威严却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相比较于母亲更直接的关怀,对于父亲,总只是心怀敬畏,对于他那深沉的爱也如暗涌,默默隐藏着。

从小到大,都是父亲教导我,什么事可以做,该怎么做。后来,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双鬓的白发日益增多,而他也不再告诉我什么事可不可以做,更多的,开始以一种类似于“讨好”的口吻,我们之间有了代沟时他不知道怎么办,他害怕我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虽然其实我很乖,我还是跟之前一样正常上学,放学,双休日也不出门,没有改变。可他却变了,少了当年的英气。(写父亲的性格以及“我”对父亲的印象,使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为下文写父亲 的“变”作了自然铺垫)

我的父亲,他现在做的,只是多看新闻,多上各大论坛,来获取新的流行资讯,以及各种热炒的网络事件,从而跟他的女儿―我,多一些共同语言,可以多聊聊,可以使我们的关系能融洽些。(父亲的“变”是自然的,而不是像有些考生写的那样刻意编造,这就符合生活的逻辑了)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到现在迅疾变化的世界,“文化反哺”逐渐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我们年轻人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年长一代。

对于这个普遍的现象,从父亲是施教者转变为父亲是受教者,在这一角色转换之间,不变的是他的爱。我不清楚专家对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出怎样一个结果,我唯一清楚的是,我的父亲会被我们年轻的一代影响,角色发生转换,正是因为他对我的父爱,一个父亲对于他的女儿最深沉的爱!(作者交待角色转换的原因)

点评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写得自然。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在流畅的表述中将父亲的“变”表现了出来,让读者感到了父亲的真实、素材的可信。当然,作者表现父亲的“变”是将其置于“时代”的步伐和父亲对“我”的爱中的,这也紧扣了命题的材料核心“文化反哺”和题目“角色转换之间”的命意。文章在流畅的结构中,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不断推进主旨,完成了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考场优秀作文。

角色转换之间

夜色浓稠,遮掩了星的光芒,我走出家门,将楼层里的灯亮起。母亲还未回来。

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曾经,多少个夜晚,母亲将这盏灯亮起,照亮了这片黑暗。她知道,我看到这橘黄的灯光,就仿佛看到了温暖与希望。

那么今晚,当看到这个光亮的地方,母亲,会否感到温暖?

已经很晚了,可母亲还未回来。

我往楼下走去,离开了这片光亮。(这几段文字的表达很有技巧,情、境、意相互融合,显得那么自然,妙!)

曾经,我调侃着对母亲说,就我们那楼层的灯亮着,怪醒目的,哪天物业要来加收电费了。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插叙,话不多,但母亲的形象很鲜明)

灯,一直亮着。那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一件幸福的事。母亲,总会将它亮起,不为这黑夜。我不知道当我看到了这盏灯的时候,心中是温暖是幸福,是怅惘是感动。我只知道未来的我,将为母亲亮起这盏灯。(议论与抒情结合,推进文意)

母亲还未回来。我继续向下走去。此时,我很幸福,正如曾经母亲也很幸福。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盏灯,一直亮着,一直温暖着我。(叙议结合,再推进一步)

母亲老了,我长大了,而灯一直亮着。我抬头仰望那缕灯光,那么高,那么远,而后漫长而漆黑的道路一直绵延到我的脚下。这条路,母亲与我共同走过。在这条路上有一缕温暖的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也许在很长很长的时光里,我忽略了她的光芒;在很远很远的时空里,我不曾记住那光亮的模样。但我知道,在这里,我等着母亲,为她点亮那盏灯。

我转身,母亲来了,我们寒暄着向那缕光亮走去。它仿佛指引着我们,它仿佛预知了在我与母亲角色转换之间的爱与幸福。

灯,亮得太醒目了。母亲说。我笑了,曾经我也这么说。曾经我也如此感慨。

我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说:“早点回家休息吧!”母亲也笑了,依然是鲜明而深沉的皱纹。

回家何时变得这般庄严而神圣,回家何时这般幸福而美好。回家,我们母女俩曾经相互的关怀,在此刻绽放。(读这几段文字,读者会为这般自然、和谐的亲情感动!)

母亲与我走过这片光亮,走过开关时,我不禁停下了。只是这轻轻一按,母亲按了多少年岁。(“按”对应文章第二段的“抚”)

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

母亲说,长大了啊,都换作你照顾我了。我笑了,是吧。(自然点题,且意味深长)

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个性的好文章。全文以“灯光”为线索,以“我等母亲回家”为叙述的主体,用顺叙加插叙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文章。结构新巧,主线明晰。文章含蓄但不晦涩,情感洋溢而不夸张。作者在含蓄的表达中始终围绕着试题的命意展开。初读似乎并不怎样,但随着文章的逐步展开,我们能读出文章的真意、真味、真情,为作者娴熟的文学笔法所折服。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只要用心去感受,用真情去表达,就能写出好文章来。本文作者是这样做的,且做得很好。读这篇文章,我感动着!

角色转换之间

“资格老”这个词大概可以算做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的一个缩影吧。中国自古有以年长者为尊、年轻人为卑的文化传统,但那是在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的古代或近代,对当下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已不算得是真理了。(以“资格老”为话题的切入点展开立论,有针对性,也切合题意)

角色的确在发生转换。(用语精练、肯定,很有力度。接着再用事实以证,就有说服力了)从长辈们的生活图景中截取一些片断,不难发现年龄已不再代表“资格”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坐在饭桌前。爸爸妈妈与舅舅小姨这些中年人显然是主角。他们有更多的在外打工、上班的经历,有更多的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大众传媒的机会。因而也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或称“文化”。攀谈间,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多少显得有些被动。他们更多地从儿女那里拾到信息并贯彻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例如少在菜里放些盐。

而角色也并非“那边独转”,在父辈与我之间,角色或许没有完全转换,但至少已经转换且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人格独立性显著增强,不再习惯一味“屈从”父辈的教导而喜欢在一些问题上独立发表意见。另一方面,的确是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在对各方的接触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有了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资本了。(分析角色转换的原因,因果推理准确)

然而为什么角色转换偏偏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呢?(转入深层原因分析)

在中国古代,哪怕是近现代,经济事业与社会事业发展都比较缓慢,从整体来看,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并没有出现过飞速发展,因而摆在年轻人与老一辈面前的文化资源问题几乎差不多。这就像一老一少都携着一百粒种子去田间播撒,尽管年轻人身强力壮且充满激情,但由于大家都只有一百粒种子,因而成果顶多相等。而老一辈却可以凭借以年龄积累起来的信息始终在这场老少之争中占据优势,维护父辈对子辈施教的文化主流。

但在当代,则时过境迁矣!社会事业与经济事业的发展,使年轻人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比父辈多得多。因而有眼界去“看世界”,也有途径去看世界。科技文化的巨大发展,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可以“左右开弓”,应对自如,而对父辈,则是“目不暇接”,当然也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了。正是这一日日的累积,使角色转换变得逼于形势了。(用两段文字作了角色转换背景的分析,这样的分析有理有据,比较到位)

这一转换当然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有一点,始终令我深深忧虑。那就是父辈,尤其“老一辈”的父辈,他们在文化信息掌握上的被动地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由于父辈在文化上失去了对子辈的优势,他们也就不再有这方面的吸引力,对于仍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年或老年人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他们至少还能在物质上完全独立。但对于我爷爷这样已失去经济能力的老人,其文化上的地位不可避免地衰落,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会成为致命的创伤。他们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这正在或已经考验了子辈以及这个社会。(“忧虑”正是思想的结果!)

角色转换之间,势之必然,于年轻人,几多欢喜,于老一辈,几多愁啊!

点评

这也是一篇有思想且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现象着手,但不停留在一般的现象分析上,而是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议论。运用因果分析法,揭示事物(即年长一辈和年轻一辈在角色转换之间)因果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说理充分,论据充足,思想深刻。整篇文章层层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当今学生作文追求所谓“文采洋溢”的大散文的背景下,这是一篇难得的议论文佳作。

上一篇:浙江省高考二三类作文选评 下一篇:角色转换之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