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下高职专业调整与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时间:2022-08-16 02:55:24

产业转型下高职专业调整与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摘要]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作岗位结构,也给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文章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下的专业调整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群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聂晓(1976- ),男,湖南娄底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广东 广州 51051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课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DGZ12Y0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76-02

近年来,广东省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的结构比重开始加大,新兴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替代原来传统产业的势头明显,这些对于为社会提供一线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一、产业转型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广东社会经济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原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不科学、不合理性逐步显现出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专业设置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岗位需求脱节。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业结构比例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急剧缩小,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或略有缩小,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增长。另外,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企业岗位需求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新的产业发展会产生新的岗位,给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有两个误区:第一,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多数为传统专业,而传统专业已处于成熟和完善阶段,人才需求已趋于稳定,甚至饱和。第二,高职院校在专业扩张上存在盲目性,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分析力度不够,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最后培养了大批供过于求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产业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为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

课程设置跟不上技术创新的要求,滞后于产业结构。随着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新兴产业的产生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当前所需的技术能力,还需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与企业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相衔接,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挑战。但目前来看,旧的课程体系恰恰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二、围绕产业优势对接专业群,提升专业结构

1.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战略规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的整体规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建设专业群首先要确定学校专业整体布局,专业群的发展战略应该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突出办学特色。第二,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不足,整合专业群,使学校的专业群布局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第三,根据未来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增加与未来产业发展相一致的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

2.发挥重点专业群和专业的引领作用。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时,紧扣支柱产业,针对新兴高科技产业,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群中选择有一定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和建设实力的示范性重点专业,发挥其示范作用,引领其他专业发展。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选择重点建设的专业群时,突出学院的“机电”特色,学校将工科类专业群作为主体,把机电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作为学校的重点专业群进行建设。其中机电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群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楼宇工程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等专业为支撑,以期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

3.专业群与产业对接。根据《2011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广东GDP为5267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而驱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广东产业发展战略与趋势的变化,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持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稳定性前提下,积极设置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学院以服务地方产业为目标,围绕新的产业链构建专业群,逐步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专业,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学院与产业对接。学院与产业对接的专业比例如表1所示。

围绕产业链的发展,学院对专业进行整合,通过对某个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结构分析,确定专业群的建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如汽车产业的课程内容包括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产业链等。确定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龙头,汽车技术与装配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以及机动车保险实务专业等为翅翼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三、构建应基于能力标准,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课程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产生影响,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学应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面对市场不断出现的新岗位,应从岗位职业能力的实际出发,不断补充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需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导致发展缓慢,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条的底端。因此,广东省在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更多会注重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许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导致学生最后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胜任新产业下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机遇,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学校与企业联手,以期共同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在课程开发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着重加强与现代服务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使课程开发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其次,将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设置相结合,并为技能竞赛和创新设计设置学分,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广东产业转型。第三,大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使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效结合,融专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为一体,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有利于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今世界,产业转型和知识更新加速,高职学生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都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生,而且要使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为将来获得新岗位职业能力创造条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核心,科学地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较高的人文素质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2年,率先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实现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重大突破;到2015年,基本建成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总之,在广东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变革中,高职教育培养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是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职应该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和课程体系,加速培养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和专业人员,推动广东产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斌.紧扣产业集群,发展高职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2]黄志宁.基于广州市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发展对策[J].教育导刊,2011(1).

[3]李桂霞.基于适应珠海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09(8).

[4]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5]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职教论坛,2011(22).

[6]邱璐轶,袁建萍.应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宁波高职教育谋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7]杨为群,董新伟.承接产业集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辽宁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上一篇:浅论医学研究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的构... 下一篇:基于社会资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意愿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