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08:40:48

大班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思考

[摘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的是大班施教模式。这一模式使得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等均受到一定的影响。文章提出了分层组织教学的实施、多样教学手段的采用、科学考评体系的构建、专兼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班教学 实效性

[作者简介]钱艳芬(1968-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江苏 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D7101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26-03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包括高职在内的各级各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日益完善,教学效果逐步提升。但由于对高职“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等办学理念理解的偏差,加上近年来的扩招,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采取的是大班施教的模式(2~3个自然班合班,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大班课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等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提升大班课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一、大班课条件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生源复杂,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受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施教的组织一般以专业为单位,根据学生人数来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来源、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等,这给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带来较大的难度,“吃不饱”“消化不了”的现象同时并存,教学不能满足个体需求成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一大障碍。

(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学生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部分学生认为上高职就是为了学习谋生的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学不学无所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班级规模较大,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头脑”的目的,需要师生间交流互动才能实现。虽然多数教师也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参与面窄,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仍难以调动。

(三)课堂的有序性不够

班级规模大势必影响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掌控。有研究成果显示,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的对象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有效地掌控。100人以上的课堂规模,远远超过了教师的课堂控制范围,加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主体地位未能有效体现等因素的存在,学生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等现象的出现似乎成了一种必然。为此,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顿课堂秩序,教学的有序性、规范性被破坏,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四)考评的公正性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有限,而班级人数多,这使得教师很难在短短数周内了解和熟知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考核的全程性,关注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这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在大班课条件下遭遇到困境,由于缺乏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课程平时成绩的考评难以体现客观和公正。有些学生曾颇有微词地指出与教师的交情决定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对考核制度的不满又会削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

二、大班课条件下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立足高职学生特点,组织实施分层教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的录取线逐年下降,有的已接近底线。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不高。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思想影响下,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理论的倾向。为此,充分研究学情,根据生源情况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实施分层教学,既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根据生源特点,科学组织施教单位。高职生源较复杂。以我校为例,既有通过高考录取的普招生,又有来自职高的对口单招生、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生,还有艺术类考生。不同生源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我们从课程安排的源头抓起,科学组织施教单位:从大类上讲,单招、普招、艺术类考生分开施教;大类相同的前提下再以班级为基础,以高中文理分科为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组班,原则上100人左右组成教学单位。对普招文科类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提出较高的要求,强调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单招、艺术类、理科类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科学合理施教单位的组织,有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根据学生需求,分层组织教学内容。同为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定位及人生目标不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以我校为例,学生中有的在参加自考,有的计划在大二时参加专转本、专接本考试,对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解更具体化、系统化,并能实现与自考、升学考试的有效对接。而对那些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而言,他们则希望教师的讲解通俗化、清晰化,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此,在同一施教单位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相兼顾,课后作业体现层次性需求,个别辅导彰显教学的针对性。具体而言,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基本素质提升的需求(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需求),课堂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尽量使理论讲授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通过案例教学、资料片观看及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关注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体现在对那些学业上有继续提升需求的学生,布置其课后通过自学和查阅相关辅导资料,形成对理论系统化的认知,强调对理论的理解及运用,通过QQ平台、短信平台、网络课堂等途径对这部分学生实施个别辅导。

(二)服务学生职业素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大班授课使得学生课堂的参与面和参与度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为规避这一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入行动”,增强教学的实效。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探索采取了课外分组合作学习,课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具体的做法是,按照自愿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6人左右的课外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教师布置(亦可由学生提出经教师认可)课外合作学习课题,要求合作学习小组召集人课后组织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对课题进行分解,拟定合作学习的思路,探讨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进行材料的收集整理,再进行集中研讨,解决材料收集整理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合作学习方案,最后将合作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去展示。因合作学习的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合作成果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合作学习的形式也非常丰富:情景剧、相声、小品、歌曲、配乐诗朗诵、视频播放等。合作学习形式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机会站在讲台上陈述自己的观点或通过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的实效性。

2.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的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彰显其价值。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尝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第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及相关职业能力。一是将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延伸到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调研。调研的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如开展“校园文明状况调查”“我为校园文化建设献策”等活动,通过调研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二是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合作开展活动,如组织党团知识竞赛、经典诵读、金秋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感悟党领导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借助实习实训平台,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高职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应充分借助学生实习实训尤其是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相结合。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如“我的职业道德观”“我的职业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关注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核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的考核,其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考核,难以以一张试卷或一次考评得出科学的结论,大班施教人数多,较难实现考核的公平公正,为此必须构建细化、量化、贯穿于学生在校全程的多元的考评体系。

1.细化、量化考核标准,体现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班施教增加了教师对学生全面考评的难度: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考勤较难进行等。为此,一是必须将平时工作做细、做实。若两个以上班级同时上课,要求分班就座,位置相对固定,这样既有利于班级干部的考勤,也有利于教师较快认识班级学生,还利于班风学风的建设(班级之间存在着相互比较和竞争)。二是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细化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可由合作学习、课程作业、课后调查、期中测试、行为实践、课堂表现等几个部分组成,占60%;期末测试以开卷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占40%。这样就由原来的一次性一张试卷定成绩变为过程性、全面性考核,更好地实现了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全员参与全程考核,实现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全面有效地考评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关注的一个话题。实践中可尝试与相关院系合作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档案。档案全程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的成绩,这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提供;学生课外思想表现、行为表现,如参加党课学习、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情况,由班主任、辅导员实施考评;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由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考评等。上述几部分再按不同的占比组成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成绩,如课程成绩占50%、课外表现占30%、实习实训占10%、其他占10%,学生毕业时根据思想政治素质档案的记载,给予学生一个贯穿其在校全程、全员参与考评的、客观反映该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综合评定。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影响教学实效提升的因素很多,课堂规模大、教师自身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质”和“量”全面提升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1.“引进来”——构建合理的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所谓“引进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师资队伍“量”的增加,可以改变课堂规模过大的局面;师资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利用高职校企合作平台,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结合,聘请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导教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快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也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走出去”——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所谓“走出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给予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不断改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应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教师走出去,通过参加培训,锻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参与各种竞赛和评比活动,如参与各级各类的“精彩一课”“精彩教案”评比等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中锻炼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应立足于高职特点,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定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身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志纯,许俊生.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机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2]李国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课堂管理模式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

[3]王学利.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核心创新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上一篇:高职院校开设儒家和道家经典阅读课等相关课程...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社区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