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包容性增长”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2-08-16 12:37:07

浅谈“包容性增长”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摘 要:2010年9月16日,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模式,为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指出了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包容性增的内涵,包容性增长发展模式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国实施包容性增长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宏观论述。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采访中说:“‘包容性增长’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含义,包括环保、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但我认为,最核心的含义,就是经济增长让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让其多受点益。”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和价值导向,即中国及世界的经济增长方式都需要改变,所以提出了‘包容性增长’”。

综合以上各方的观点,“包容性增长”可以总结为: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个领域,所有人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让低收入人群更多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我国实施包容性增长的迫切需要及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到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GDP、人均收入等宏观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表面上看,我国整体呈现经济繁荣的景象,不过通过另外一组数据我们又会发现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也逐年增加,不过通过上图我们能直观的观察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渐增大。通过近几年的基尼系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

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3以上,近十年以来已经超过了0.4甚至达到了0.5,而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则是0.4。虽然各国因国情不同在判定上会有着差别,不过就国内来看,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通过上面的图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GDP和基尼系数有着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尼系数的扩张是GDP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正相关性,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国之前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改革开放30年我们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过这样发展的代价之一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非收入方面差距扩大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城乡间,还出现在人际间与地区间。除此之外,高速的经济增长还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

如果我们继续之前的发展模式,不光我们的经济增长会遇到瓶颈,而且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来看,目前实施包容性增长是我国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包容性增长的模式,下面本文就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以下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

首先,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做到“藏富于民”,让普通百姓更多的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调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比例。在此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调整收入分配,不是简单的实现收入的均等化,而是促进和实现机会上的平等。

其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的同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标准,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另外,除了政府提供相应的保障外,还应加强金融部门和民间组织对社会保障和扶贫的参与。

第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相关政策。在政策和制度上消除不公平性,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更加突显公平的重要性。相关政策更多的向弱势群体倾斜。

第四,加强劳动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相关政策和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劳动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也不能忽视。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把人口上的“量”转化为人力资源上的“质”,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氛围下,劳动者自身要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 级会议上的致辞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

[2]林毅夫,庄忠臣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松弛问题的诱因与对策 下一篇: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