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提升正能量的尝试

时间:2022-08-15 10:39:20

从历史中提升正能量的尝试

【摘 要】此“正能量”不是现代利用该科技发明的,而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世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大财富,有了此“正能量”才能够传播我国的优良美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其存在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益于人们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我国的发展如此迅速,除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其精神文明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历史;正能量;策略

近百多年中国历史的革命,回望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精神文明,并且此文明是生生不息,一代传一代,才能够使我国能有此发展。近代以来,我国在科技上有不少的发展,精神文明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中国的幸运不仅在于引入了工业,引入了西方的文化,使得我国的精神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世界万物的延续和中华文明的更新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同时,吸取了一定西方文化也给我国的创新带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现代才有此优秀的成绩,并且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是建设强国的必要元素。

一、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国家之根

历史文化是我国的精神粮食,是每一个种族和国家的必要的精神支柱。千年的精神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洗涤,经过历史的沧桑,正确的精神是经过千年的验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并且通过时间的考验。因此,从古自今的历史文化是强国之需,是构建文化体系的精神支柱。

1、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家园

对文化的建设是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认可,而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建设一切的起源,保护并且传承此文化,使我们创新的动力。在建设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坚持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给我国的文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我国遭受过惨痛的历史,但是对于惨痛的历史并没有低头,靠着精神世界的支撑,激发人们的正能量,使得人们能够继续奋斗下去。

2、传统文化是民族之瑰宝

随着时间的流逝,存在着不少的文化遗产,而精神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能直观的看见和触摸,但是却胜过其他宝贵遗产。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性财富是超越一切的。几千年的历史,广大的文化难免会存在一些局限,给我过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奠定了我国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分别代表的诗、词、曲、小说等更是其亮点,对我国的文化素养提高带来了一定的作用,孔子、孟子、老子杜甫、礼拜、屈原等名人名家更是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文化。特别是《西游记》、《水浒传》等世界名著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骄傲,算得上我国的中华瑰宝。我国的书法、武士、中药、国画等更是我国的经典之作。这些文化的符号不仅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也有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起点

建设文化是强国的必经之路,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设新文化需要借鉴其旧文化,其旧文化也是建设新文化的起点,在传承文化时,也能够加强后代对文化的认同感,以便于推进新文化的有效建设。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区创造历史,而是现实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的新文化的建设是需要历史文化作为基础,围绕历史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够获取适合当代社会的文化,使得新文化的建设有所依据,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社目前最重要的是进行经济的建设和文化的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已经获取了格外的成功,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对外文化的借鉴和渗透西方的文化,但是经过时间的历练,我们吸取了西方的正确文化,对于不良的文化也被逐渐的消除。例如对物质文化的盲目追求、对人性自由解放的追逐、对科学技术的迷信都不能给掩盖其错误的思想,面对其目前环境的破坏,大部分也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收到一定的破坏。对外国文化不明智的运用是不正确的。回望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孝道、礼仪、团结等积极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并且成为了我国的建设指南。

(三)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高度契合

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代表了我国中华文明的形象,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之中。现代,我国的文化对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目前,传统的文化已经和世界的文化相互结合,与世界的文化高度契合。民族是世界的,传统文化融入世界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很多的传统文化也被国际所接受,并且受到极大的赞扬,例如《三国演义》、《花木兰》等被美国等国家用来进行动画片和游戏的设计,还有韩剧也都含有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但是,这些现象也警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被侵入,作为传统的后代,我们应该有所觉悟,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危险。

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外来者入侵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有他所特有的魅力,受到世界的欣赏,其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的财富,如果能够给其他种族或者是国家带来了福音也是极好的。社会的发炸,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也面临一定的调整,西方文化的介入对我国过的文化有着严重的维修,例如西方的头发、饮食习惯、服饰穿着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吸取外国文化是必要的,但是要取其精华,使得让其与我国的文化共存共荣。

总而言之,我国旺盛的传统文化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推进传统文化的工作,对我国的建设有促进的作用,并且对于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着中药的作用。

二、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

面对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汲取历史的精华,借鉴其经验,准确的把握当下,面对未来。

(一)铭记历史坚定信念

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古代战争,还是抵抗外来入侵的战争,还是历练改革时代,历史的演练是中国奋斗的历史和探索的精神。所谓的中国梦,就需要其坚定的信念以此为支撑。面对党的历史,我们不仅要从其中领略其信仰,还要有提升的自信。历史能够证明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我国长期坚持革命的结果,也是符合我国发展的一大战略。社会所造就的成绩,是中国人赢来的尊严,特别是在我国处于转型的时期,我国在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道路产生了动摇。铭记传统历史,坚定其发展的信念,是我国建设的关键因素。

例如诸葛亮勤奋好学,诸葛亮在少年的时代,学习非常刻苦,并且勤于用脑,不仅得到司马懿的欣赏,就连司马懿的妻子也对他很是器重,诸葛亮在那时学习没有钟表,就利用日晷进行计时,但是一遇到阴天就会不好掌握时间,为了想让先生延长其上课时间,先生以鸡叫为准为时间,但诸葛亮就想将鸡叫的时间延长,让先生讲课的时间进行延长,因此他带了一些粮食,待公鸡快叫时,就喂粮食给他,使得鸡一吃饱就不叫了。此历史典故让我们知道,诸葛亮会有如此才学,就是因为从小的勤奋,这样的思想能够让后人模仿其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二)牢记历史提升修养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直达人们心灵深处,从苏武饮雪吞毡到冠农割袍断义等历史情节,都是鞒辛擞帕嫉牡赖拢传承了其精神文化,使得构建了一个正义、团结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中国人,忘记历史就相当于背叛,因此,推进社会的精神建设,就是推进其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由于现代社会的思想不一样,对道德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是其仁爱、诚实、自强等都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社会在你不,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还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要求,完善其文化,陶冶其情操。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要清楚传统道德的重要性,要有开拓、忧患的意识,以此来共同完成中国梦。在提升自己的修养中,要特别注意其三个原则:谦虚、尊重、宽容。这三个原则是从古代历史中所提炼出来的,也非常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其谦虚就是要保持低调,尊重就是要明白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需求,宽容就是衡量自己的精神是否成熟。其对自身的修养还可以从衣着、言谈、举止、气质、智慧、善良等进行修养,这才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三)提炼历史启迪智慧

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真实记录,也古人对社会的经验总结和精华。曾经说过:“领导不管在哪一个地位,都应该熟读历史,从中吸取其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以此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例如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其几个道理:一是从劣势中找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要相信自己有独到的优势;二是学会取舍,不要什么都想要得到,舍掉小成就大的才是上策;三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其短处;四是先谋后战,做事前要先进行谋略;五是在局部,实力才是取胜的关键;六是要了解对手,隐藏自己,不要过多暴露自己以失去先机;七是做事情要学会换一种思维,才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三、总结

毋庸置疑,我国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和享乐主义逐渐的代替传统文化,一些不健康的腐朽文化也注入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呼吁国民重视其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文明修养、清廉律己、浩然正气、齐家治国的道德文化才是建设社会的必要观念。虽然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其困难和难题都可以借鉴古人的方法和优秀的成功,以此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丝路精神”下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战略构想、国际比较和具体落实途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23期

[2]黄百龙.井冈精神代代传[J];中国金融家;2010年09期

[3]郑常鳜.唯物史观视域下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选择[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本报特约评论员;干成事业需要激情[N];长春日报;2007年

[5]孟献斌.坚定信念 从我做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06期

[6]崔永刚.英雄城精神:四平人的“软实力”[N];四平日报;2008年

[7]苗丽惠.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活力矩阵 取势太极[J];风景名胜;2010年04期

上一篇: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下一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科学化发展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