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绿色”赶考

时间:2022-08-15 09:26:14

重庆“绿色”赶考

从布满灰尘的“工业老城”到“绿色新都”,重庆走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小学生”的“大学梦”

1997年,重庆。

早上一起床,打开窗户,汪宇便不停地打喷嚏,这个还在上小学的小女孩鼻子通红。

7点半,汪宇坐上父亲的车去上学。一上车,父亲便叮嘱汪宇:“不要开车窗。”

和不少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一样,汪宇得了严重的鼻炎。

汪宇望了望车窗外,没有阳光,没有绿色,天空灰蒙蒙,不少行人捂着鼻子快步疾走。恶劣的环境使得这座城市的许多人患上了鼻炎、咽炎和沙眼。

1998年,从飞机上往下看,邱世泉发现重庆偌大的“水泥森林”中很难找到一块绿色。他是广州一家知名品牌服装企业的老总,此行是想敲开这座“西部时尚之城”的大门。

下了飞机,进入主城,他更感失望――黑烟、废气、灰尘……几乎是他对重庆的全部记忆。

只呆了两天,邱世泉便飞回广州。他对自己的管理层说:“那里尽是废气的味道,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只会穿黑色的衣服。”

同样是这一年,国务院把重庆定位为“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对于这一“天方夜谭”般的定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不以为然,停驻山城的外地人一笑而过。

1999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宣布:重庆是四个直辖市中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重庆因此得到了一个别称――“污都”。

2006年4月11日,汪宇在教室里奋笔疾书。还有两个月,她就要参加高考。

这一天,重庆也报名参加“绿色高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优秀本科生”的探索

2010年2月4日,重庆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四年来,重庆栽种各类植物7000万株,城市绿地率提高了13%,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5%,达到39.8%。

重庆的“绿色”征程漫长而艰辛。

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43个城市水质量的排名,重庆一直处于末位。

“那是重庆耻辱的十年。”市长黄奇帆说。

知耻近乎勇,重庆悄然开始了“水务变革”。

2001年1月,重庆水务集团挂牌成立,建立了原水、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的水务产业链。现在,黄奇帆骄傲地说:“长江上游来什么水,出去也是什么水,基本没有产生污染物。”

事实的确如此。如今,重庆的供水水质位列全国46个大中城市前十位,居四个直辖市中第二位。

水丰则林茂,山城绿意盎然。

今年2月4日,重庆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位居44个申报城市之首。

“考研”冲刺

十年后,邱世泉第二次来到重庆考察。

“变了,变了。”邱世泉跟妻子说,“这里居然看得见蓝天白云。”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重庆雾天天数已经不再突出。”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说。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主城区年平均雾天有七八十天,个别年份甚至有140多天,而现在年平均雾天下降到30多天。

如今,邱世泉在重庆开设了直营店,还购置了一套江景房。“以后可以来重庆度假。”他笑呵呵地说。

雾天减少,蓝天增加,一减一加间,重庆大气环境逐年变好,但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

2009年重庆夏天格外燥热。

“太热了,咱们住酒店吧!”从江西来渝读书的大学生罗苗如此号召同宿舍的“兄弟伙”。

“好!”“兄弟伙”异口同声地答应道。

受不了高温的煎熬,寝室没有空调,不少高校周边的酒店都住满了学生。

“如果把国家园林城市比作大学本科生的话,那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硕士研究生,我们对自己要求要更高一些。”黄奇帆的话掷地有声。

“多了‘生态’二字,含义更加丰富。”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不仅要求城市绿化上台阶,在环保、节能等领域还得有所突破。”

降低热岛效应成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指标,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温差不能超过2.5。

目前全国第一批共有11个城市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但是还没有一个城市获批。重庆“考研”的难度可见一斑。

“我们有决心在2012年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黄奇帆信心十足。

中国最绿的地区是西南,西南最绿的城市是重庆――重庆的信心正源于此。

汽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笔直的杨树、洁白的玉兰、害羞的紫薇……绿色扑面而来。“哇,重庆太漂亮了,新加坡也不过如此。”来渝考察的新加坡义工许桂梅发出感叹。

2009年,重庆一年种了十年的树。未来十年,重庆还要种上百年的树。

“硕博连读”

“硕士文凭”还未拿到,重庆便有了更高的目标。

今年7月21日,重庆宣布要“硕博连读”,冲击全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最高“文凭”――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31项指标中,我们目前还只能达到18项。”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冷静地分析。

想一举拿下两个“学位”,重庆需要动脑筋。

“‘创模’是一个不断提升环保层次的过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曹光辉说。

重庆打出了“搬出去”与“引进来”的组合拳。

从2002年起,重庆开始把包括重钢在内的136户高污染企业搬出主城。重钢今年底完成“环保搬迁”后,主城区将减少60%的污染。

“污染户”前脚出,“环保户”后脚进。

2009年6月26日,重庆北部新区。接过蜀都中学学生绘制的环保主题画,百事公司董事长兼CEO卢英德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她在图画上写上了“A better tomorrow”(更美好的明天)。

这天,百事公司海外首家“绿色”工厂在重庆开工。它采用全球领先的35项节水节能环保设计,每年可减少3100吨二氧化碳排放,省水一亿立方米。

如今,“环保”的理念正慢慢地渗透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今年6月25日,大渡口区九宫庙。

818线路司机蔡文彬迎来他的“新伙伴”――“天然气/电力混合动力公交车”。

“与以前相比,新公交车的碳排放量至少减少20%,而载客量增加20%。”重庆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大渡口区分公司机务队队长王峰说。

蔡文彬启动车子,车上一位母亲正怀抱着熟睡的婴儿,车子行驶过程中,安静得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

忽然,蔡文彬一瞟后视镜,发现一辆出租车一直紧跟着自己,心中一惊。

到站停靠后,出租车下来一名年轻人,他飞奔而来。

“我终于追上你了!”一上车,年轻人便对蔡文彬说。

“啥子事情?”蔡文彬一脸疑惑。

“我听说今天环保车试运营,想来感受一下!”年轻人说。

“好咧!”蔡文彬再次启动车子,崭新的公交车,满载乘客驶向“绿色的未来”。

上一篇:专家解析“十二五” 下一篇:《金子》如何“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