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15 05:36:27

加快推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产业结构经过不断优化,逐步从传统的农业大省转变成为一个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流通和服务业的新经济体。立足于产业结构动态优化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角度,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运用E-views统计软件来分析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线性回归;实证检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12-02

1 研究背景

1.1 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大力的推动下,尤其是在近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大好机遇背景下,安徽产业结构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创新,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向“二三一”质的转变。由下表可以看出,十几年来安徽经济总体上一直都是持续较快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幅度明显加快。具体到三次产业层面上来看,第一产业产值虽然一直都保持增长,然而与第二、三产业产值显著增长的态势相比较,其增幅明显不大。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第一产业从支撑产业演变成基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以及以流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发展安徽省经济的领军力量。因而,可以将近几年来安徽经济的发展特征归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农业发展由原来的乱、散、小模式已逐渐转变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农业的发展不再仅注重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多地注重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第二,工业已成为安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分工合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化体系已基本形成,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向高加工度方向迈进;第三,服务业突飞猛进,新兴行业迅速发展。旅游、物流、信息等行业已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1.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

首先,尽管近年来安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显著的成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产业结构仍不够十分合理,还没实现最优的产业结构模式,以至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更大。

其次,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有赖于深入产业结构升级。比如说:产能过剩、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地方政府投资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许多行业内生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在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不协调性,有些产业的发展往往较大滞后于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总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者,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地方受利益的驱使,追求GDP高速发展,竞相扩大产业规模。这种不顾总体产业格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只会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有利于保持安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2.1 指标选取

为了探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模式,本文将选取两组指标,一组表示被解释变量,另一组表示解释变量。

2.1.1 被解释变量

以国民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表示被解释变量(Y),其一可以较好地反映安徽省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市场价值总量,能够从直观上显示该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其二,GDP的构成简单地说可以看成是三次产业各自产值加总的结果,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建立符合本文实证研究的目的。

2.1.2 解释变量

考虑到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指标之间横向比较的客观性,本文将选取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表示解释变量X1、X2以及X3。其中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

2.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本文研究所需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涉及1995-2008年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各自产值。但由于宏观经济数据常常出现明显的时间趋势,这些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不具有稳定过程的特征,那么为了消除由这些时间数据产生的“伪回归”现象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时间数据采取了对数处理。

3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过程

根据上文对变量指标及其数据的处理,不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

运用E-views软件包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3.1 回归的线性方程

Ln(Y)=1.112459+0.227147Ln(X1)+ 0.472229Ln(X2)+ 0.295935Ln(X3)

(14.50666)(11.75788)(24.31510)(19.50288)

=0.999945F=60918.10D.W=1.244694

3.2 模型的实证检验

3.2.1 经济意义的检验

β0、β1、β2、β3的估计值都是正值,说明GDP随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增加,这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与经济理论相一致,因而该模型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3.2.2 统计意义的检验

(1)由于回归拟合度的决定系数为0.999945,解释了总离差的99.99%,说明回归直线对样本点模拟的非常好;

(2)所有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值的t估计量都大于95%置信水平下的t分布临界值2.365,因此解释变量显著;

(3)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60918.10> F0.05 (3,11)=3.59,则回归方程总体线性显著。

3.2.3 计量经济学的检验

(1)自相关检验:当显著水平为5%, n=14,k=3时,查德宾-沃森表可知dL =0.767, dU=1.779,有dL

(2)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E-views软件计算X1、X2、X3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961724、r13=0.932458、r23=0.988620。很明显,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不难分析,之所以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三次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资源没有实现合理的配置,或者是产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并不相适应等。

4 加快推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当前,无论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还是为了促进安徽经济长远的平稳发展,都需要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在动态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此,结合上述线性回归结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安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这是由该省所在区域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所沿袭下来的结果,所以第一产业作为安徽经济长期持久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地位应该加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若按照以往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农业不会有大的发展,对于提升该省整体经济实力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转变第一产业发展的模式,不仅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一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或者低耗自然资源的农业产业,并加大培育新型农村产业的力度;二是利于安徽地域优势,加强与周边省份农业化经营的技术和贸易上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与“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这些不仅有利于弥补安徽资源的匮乏,而且对于缓解该省农村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三是提高安徽省农产品的加工度,把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为基础来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确立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中心产业。针对第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以及能耗高等,提出相对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放缓高耗能行业的增速,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耗能低、增长快、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中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加强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并与现代新兴行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我省的汽车、化工、家电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再次,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该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依托安徽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最后,抓住中央近年来大力发展中部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中部其他五省的优势互补,建立多方位、高层次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实现区域结构呈特色发展,产业集群成新的生产模式。

第三,由上述实证结论可知,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安徽省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7.39%,β3值更是达到0.295935,其作用一目了然。由于安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相对来说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可以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还可以通过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总体经济效益。安徽地处便利,而且历来是一个人口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因此应着力通过技术革命推动安徽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安徽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便促进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安徽统计年鉴2009[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魏玲.浅谈安徽省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

[4]徐国伟,吴雪.对安徽产业结构的分析与调整的对策[J].特区经济,2009,(7).

[5]王清穆,江三良.安徽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建议[J].乡镇经济,2005,(6).

上一篇:现代科技中的自然辩证法透视 下一篇:江苏如东铁路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