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30 01:19:07

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孙学华(1980.7-),女,汉族,浙江慈溪人,本科,经济师,工作单位:宁波市信息中心 综合研究部,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研究。

摘要: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的具有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困难及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原则。

关键词:种业;现代;发展

随着农作物种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球种业巨头加速与农化、生物等行业兼并重组,抢占种业市场,控制主导品种,加快布局中国市场 ,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锋等世界种业巨头,已在华设立了35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年种子销售量达1700多万公斤[1]。国外品种以其优异的品种性状、灵活的营销模式和优良的技术服务快速占领我国种子市场,尤其是蔬菜种子市场,对我国大豆、玉米和设施蔬菜生产产生显著影响,给我国种业敲响了警钟。

为改变现状,发展民族种业,抢占农业制高点,2009年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种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在这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宁波也应加快步伐,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种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出台扶持措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创新发展步伐,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1是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外来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主要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本地区农业资源挤占、资源质量下降约束的日趋严重,灾害性气候影响的日趋明显,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在资源约束加大和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只有通过不断培育、推广高产、高抗、广适、优质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才能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是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在当前耕地和灌溉水资源约束日益突出、极端异常气候增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劳动力持续外流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环境下,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科技。只有通过系统的收集、保护、开发种质资源,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内生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因此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 “十二五”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1.3是降低种植风险,应对国际国内挑战的必然选择

目前宁波种子市场培育还不健全,品种选育能力有限,有些品种需要从外地引进[2]。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发展较快的加工出口蔬菜,如日本的西兰花、以色列番茄等基本上直接引用国外品种。而广为引种、栽培的观赏品种,大都是外来引进。这些品种依赖进口,在源头上没有自,容易受制于人,而且种植风险较大。另外,蔺草、食用菌、柑橘等优良资源被日本等国引进后还实施基因抢注设置农产品贸易物种壁垒,我们必须亡羊补牢,保护民族种业。

二、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宁波市政府历来重视种子种苗工程,在加强种业基地建设、推进科企合作育种、推动种业企业兼并合作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经过多年努力,宁波现代种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种质资源保护得到加强,品种选育取得重要突破,供种能力显著提升,种子生产经营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2.1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源泉

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种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对保持品种多样性、充分挖掘种性潜力、提高物种的科研利用率、提高地区农业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对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2.1.1丰富的种质资源信息为育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至2009年已收集水果、豆类、水生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五大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信息256份、主要特征特性登记208份,“宁波地方蔬菜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项目共收集了19类242份地方蔬菜种质资源。市级林业种质资源库已收集各类种质资源300余份。已收集的种质资源信息为育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1.2种质资源管理保护水平的提升保障了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系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涉农各部门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的种质测定、整理归类、提纯复壮、活体保存等工作,妥善保护种质资源,以供研究和长期利用。

2.1.3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我市重点筛选了宁波藤茄、宁海白枇杷、余姚黑米等34个地方优质农产品种质资源作为市级首批重点保护种质资源,其中象山乌紫杨梅、小白西瓜、奉化芋艿头等13个品种还进入浙江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在种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2012年对包括宁海红米、岔路早豆、鄞州杖锡花旗洋芋艿、白肤冬瓜等在内的山区、半山区濒临灭绝的种质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

2.2品种选育取得的突破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目前宁波已培育出“甬优”系列水稻、慈抗杂1号转基因杂交棉、宁海土鸡、金叶红樟系列等农业新品种122个,其中46个已通过省和国家审定 。这些选育的品种资源,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2.3繁育基地建设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供生产基础

水稻制种基地的建成投产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目前我市已在全国建立了15个、3万亩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成了水稻种子南繁基地和亲本原种繁育基地,配备了种子储藏、精选包装等设施。制种基地的大面积建成,提高了我市粮食种子的生产能力,保障了我市粮食生产。

种畜禽场的建成投产改善种畜禽供需现状。通过持续的建设投入,各类种畜禽场数量大幅增加,种畜禽供应量迅速提高,种畜禽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改善。

水产良种场的建成投产提高了全市水产种苗供应能力。全市已建设部级水产原(良)种场3家,省市级水产原良种场10家,省级规模化优质水产种苗繁育基地12家和176家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市县级水产苗种繁育场,已初步形成以部级、省市级原良种场为主体、省级规模化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为骨干、市县级水产苗种繁育场为基础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

2.4资金引导、监管完善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政府对种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的7年里,种业基础设施投资已投入资金1.2亿元。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2009年开始,对已建成的7个创新团队以5年500~1000万元的支持。另外还建立了种子种苗政策性保险制度。

另一方面监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是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管体系。2007年,将种子企业与种子管理机构脱钩,种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二是通过整顿经营主体和市场秩序,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5经济稳定增长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现代种业是一项高技术集成的战略性核心产业,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及其技术的高端性、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对人员、设备、设施等提出了严格要求,需要有大量的前期投入和后续资金保障。2011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0.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1.8亿元,而民营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的贡献则分别达到70%和76%左右,这必将在客观上有效满足现代种业发展对资本的大量需求。

三、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制约因素

3.1种质资源保护手段落后,力量配备不足

宁波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畜禽、林木、水产资源种类繁多,药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与诸多需要保护的地方种质资源相比,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极为匮乏,许多保存的种质资源尚未鉴定编目,开展基因水平鉴定的更少。加之专业设备欠缺,没有能够长期低温保存种质资源的恒温恒湿库,建立的田间野外种质资源圃不能适应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要求。保存保护工作仍难令人满意。

3.2品种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亟需提升

近年来我市在创新团队、育种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支撑均显不足,以致种业研发能力薄弱。目前除“甬优”系列杂交稻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外,其他作物育成品种很少,且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蔬菜作物,生产上所应用的品种几乎全部被外地品种占领。原种猪几乎完全依赖外地调入。林业方面广为引种栽培的观赏品种,大都是外来引进。占全省渔业产值19.6%的宁波渔业目前还没有部级新品种(浙江省四个)。

一是硬件支撑不足,主要体现在种业科研机构少、科研设施落后,整体实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缺乏必要的载体支撑。二是软件支撑不足,主要体现在育种人才缺乏。专业机构本就不足,而专业科研机构中,育种人才也极为缺乏。

3.3生产基础不稳,供种能力与供种性能亟需增强

一是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小、稳定性差。我市现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约3万亩,除宁海长街的8000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比较集中外,其他种子生产基地分布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优势种业基地。二是种场层次不高。全市61家种畜禽场,无一家原种场,其中一级场17家,二级场44家,提供的苗禽多为商品代。畜禽以低层次的父母代种禽(即二级场)为主,渔业良种场的数量少、标准不高。

3.4产业化发展滞后,种业领军企业亟需培育

宁波的农作物种子企业、种畜禽生产企业、渔业种苗生产企业总体上仍处于低、散、小的格局,缺乏真正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的骨干龙头企业。国家农业部发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全国91 家,宁波尚无。我市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培育几家大型种业骨干龙头企业,那么发展现代种业就会成一句空话。

四、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与基本设想

4.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按照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育繁推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增加种业投入,努力构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带动力强、市场辐射面广、良种需求有保障、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的宁波市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将宁波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种业强市,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3]。

4.2发展目标

摸清家底,通过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提高品种培育选育能力和良种应用水平、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完善监管服务体系为重点,提高种业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取到“十三五”末,基本确立种业强市地位。

4.3发展原则

4.3.1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在发展重点选择上,围绕宁波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宁波特色种质资源;在建设项目上,以遗传资源保护、种质资源场建设、重点育种企业培育为重点,结合区域布局特点,分类指导,科学建设。

4.3.2坚持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适时开发、适度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种质资源保护的关系,实现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4.3.3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原则

突出企业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职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种业研发推广。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种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4.3.4坚持扶优扶强、公平竞争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种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重点扶持我市优势种业企业、提升优势作物育种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

4.3.5坚持符合需求、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考虑市内外苗种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实行引进与自主培育相结合,供种与供苗相结合,重点培育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种子种苗。

4.4基本设想

4.4.1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路径

以遗传资源保护工程、良繁基地提升工程、育种平台扩建工程、核心企业培育工程、服务平善工程等五项工程为主要实施路径,通过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促进宁波种业的快速发展。

4.4.2下阶段宁波现代种业的发展重点

遗传资源保护:完善樟树、北沙牛、岔路黑猪和市级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本地特色蔬菜、重要水产生物、宁海白枇杷、奉化水蜜桃等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种子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加强象山港、韭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建设。

良繁基地提升;主要是加快“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繁)种基地,柑桔、葡萄、杨梅、水蜜桃等果树引种基地,樱花、鸡爪槭、茶花、杜鹃等花卉引种基地建设步伐,新建9个二级以上种畜禽场和2~3家部级水产原良种场。

育种平台扩建:加快生猪育种平台、獭兔育种平台的建设步伐。在此基础上,新建振宁土鸡等3家禽育种平台。

龙头企业培育:培育2~3家符合国家规定的持证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组建爱卡畜牧科技等5家种猪、家禽种业集团等。鼓励重点水产苗种企业兼并重组。

五、加快宁波现代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强组织领导

目前我市种业发展各自为政,因此有必要成立协调小组,全局谋划,统筹协调,制定今后宁波市种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优化配置种业资源,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协调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5.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要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明确种子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细致调研,通盘谋划,统筹布局,科学制定我市现代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5.3加大扶持力度

设立种业专项资金,逐步增加种业发展投入。提高育种团队的扶持标准,加大育种基础设施和研究设备投入力度,加大原种场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级新品种(品系)的奖励力度,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倾向性的优惠政策。

5.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依托,加快培养本土后备种业科研人才和强化提升原有种业人员科研水平,重点强化杂交水稻、创汇蔬菜、特色畜禽、岱衢族大黄鱼等特色(优势)品种和关键领域的创新型科研育种团队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中高端种业科研人才和种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带动提升我市种业品种研育能力和种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5.5推进科研育种体系改革

加快推进科研育种体系改革,推进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相分离,强化支持市农科院、宁波大学以及其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种业公益性、基础性研究,,鼓励骨干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共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商业化品种培育,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育种资源共享、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协调推进的商业化科研育种新体系。(作者单位:宁波市信息中心综合研究部)

参考文献

[1]回良玉 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05.09

[2]佟屏亚.中国种业正步入历史拐点.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孔令传. 推进我国种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浅谈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失位问题 下一篇:解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法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