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播节目“叙述”的思考

时间:2022-08-15 05:07:12

关于广播节目“叙述”的思考

摘 要:对于广播而言,语言是利器。在广播节目中,把握好语言,把握好“叙述”,至关重要。本文从广播节目的语言叙述入手,就节目内容的生活化、语言的口语化和主持人个性彰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节目 语言 叙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广播节目而言,语言艺术和主持艺术是恒久的话题,常谈常新。广播是语言的艺术,简而言之,就是你说,我听。当我们认真审视广播节目的内涵,无论是传播信息、表达思想,还是抒发感情,都是寓于语言之中,或者说就是一种语言的“叙述”。

可以说,古往今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叙述。叙述的媒介并不局限于语言,可以是电影、绘画、哑剧,可以是朋友的闲谈、报章杂志的新闻等,也可以是某些媒介的混合。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现今的文学艺术,莫不如此。而广播的“叙述”则不同于其他媒体。相较当下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而言,广播很单纯也很直观,有声无形,只能听不能看,稍纵即逝,处于相对弱势。广播要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只能靠广播语言,或者说“叙述”。语言是抓住听众、提升收听率的利器。当我们将各种广播节目形态看成是一种叙述,将广播节目的播出形态看成是对生活经验、信息的一种表述、传递或演绎,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广播。

广播是伴随性媒体,很多人都是在车上听,在做事的时候听。所谓的听,并不代表持续收听。就广播频率而言,有交通、经济、文艺、新闻等等;就节目内容而言,有音乐节目、文艺节目、新闻节目等等,听众的选择很多,注意力也趋向分散。怎么让听众忠实于一个频率、热衷于一个节目呢?笔者认为,要看这个频率和节目提供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这里所谓的故事,并不是我们原来理解的小说或者传奇,而是一个事件的过程、人生的经验。真实的新闻故事也好,虚拟的各类段子也好,都可以视为故事。只要足够精彩,就能让人听得进、听得下去。同样,如何叙述或者讲故事至关重要。同样的故事,讲得好如同妙笔生花,讲差了就味同嚼蜡。不同的故事,讲的人不同,讲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天差地别。所以,除了要有精彩故事,更要有精彩的讲述和表达才行。对故事的把握就体现在如何来“讲”或者说如何来“表达”上。再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节目的“叙述”所给予的也是不同层面的体验和满足。首先,他欣赏的是一个作为故事的叙述,这一方面需要主持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故事的动人之处;其次,作为叙述本身也会带给他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主要体现在主持人叙述的过程中,对语言及其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而这两个层面又互相包容、互相渗透,构成了节目的氛围,形成并奠定主持的个性。

目前,随着广播的发展,广播节目类型日趋多元化。从内容角度可以分为新闻、娱乐、音乐等等,从主持形态角度又可以分出不同类型。其中,娱乐节目占了广播节目的半壁江山。《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娱乐一词的解释是:使人快乐;快乐有趣的活动。游戏娱乐是人的天性。人们需要一种轻松和娱乐,以形成对工作劳动的调剂和补偿,早有艺术产生于游戏(娱乐活动)一说。娱乐节目在交流互动中还原了人最初始的人性化娱乐状态,并以这种人际亲密的放松状态舒展了人的天性,与人的生命状态相和谐。换言之,娱乐节目就是用令人愉悦的方式使人受到启迪的节目,能让人在娱乐中学到东西,在笑声中懂得人生哲理,使人豁然开朗,体现以人为本的娱乐精神。而娱乐节目性质本身就决定了其在叙述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一、叙述要生活化

广播节目故事的叙述,首要就要体现生活化,必须要接地气,要符合生活节奏。现在很多娱乐节目都是采用模拟生活场景的形式。男女主持人往往设计一个生活场景,比如夫妻斗嘴,通过一来一往、一唱一和,把生活中夫妻相处的种种现状带到了节目中。模拟还原生活,让听众有代入感,引起听众的角色认同,很容易就进入到主持人所设计的这个故事场景中,能够专注地听下去。

其次,在故事的选择上,还要有可品味性,要有嚼头。娱乐元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俗”,即“俗文化”。要将“俗文化”中的“草根”性演化为与听众之间的一种平等、轻松与和谐,既能“大俗”也能“大雅”,从而赢得听众的青睐。要善于将一些长笑话和生活故事、新闻故事讲得很“俗”,把曲折故事中的亮点烘托出来,显现出极为幽默风趣的一面。

在信息的播报上,也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播新闻的态度,用生活化的视角来说新闻,给听众讲一个身边发生的故事,更新一条最近的信息。要突出说的感觉。如,城市晚高峰时间播报交通路况,除了说某路段有状况,某路段出了事故,有时候一句俏皮话,或者是感同身受的表达也会缓解堵在路上的听众的情绪。对听众而言,无论在节目播出时间的任一时段打开收音机,就能马上跟上主持人的节奏,随时随地进入节目所营造的氛围。

二、语言要口语化

广播语言既不是书面语言,也不完全是口语。曾经有人给广播语言下了“书面语的口头形式”的定义。这也就是说,广播语言既要强调语言表达明确、达意清晰,同时也要认识到广播语言是给人听的,不是给人看的,一定要通俗易懂。特别是娱乐节目,生硬呆板的书面语自然是不受欢迎的。

一是多用描述性词语,少用解释性语言。具体来说,就是少用术语,节目中碰到术语,也要在说完术语后,通俗地解释一下。少用连词,尽量少用因为、所以;要去叙述一件事,而不是做解释、说明和议论。少讲概念,多讲细节,如天气很冷,可以说温度很低,已经几度了,但更为形象的表述是湖面结了多厚的冰。这样才能给人以生动深刻的印象,而不是空洞的词语。当然,在播报信息的时候除在语言的处理上比较生活化外,还是要以信息清晰准确为标准。

二是要活用口语,或者当地的土话、俚语,给听众以特别亲切、特别生活化的感觉,消除隔阂。当地的土话和俚语较书面语更为形象和生动,且往往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背景,被当地群众广为接受。在广播节目中适时、适量地使用土话和俚语,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往往能产生让人会心一笑的收听效果。

三是要注意“通俗”不是“庸俗”。通俗是指用朴素明白的词语形式表达充实向上的思想内容,而庸俗则是指内容空洞,趣味低下,用词粗、脏、痞。广播语言既是口语化,还是要以自然、优美、清新、流畅、幽默为原则,要掌握好“度”,要避免为了口语化而口语化。

三、叙述的节奏——主持人个性的彰显

主持人的配合和个性的彰显从某种层面来看也是广播语言叙述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主持人之间的配合上,也往往存在角色的设定,或一唱一和,或针锋相对,一个尖锐一个温和,一个搞笑一个严肃等等。两名主持人联袂主持,为听众展示多元的、丰富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单个主持人风格固定、主持单一的不足。

互补性。在主持人的角色个性设计上,往往采用互补性原则。这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主持人的语言,包括主持人的声音表现、语言表达和风格塑造等。主持人通过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声音塑造出性格鲜明的广播形象,播报资讯、讲述生活。如长春交通广播《娱乐非主流》的主持人飞扬与史末在个性设计上,一个敏锐犀利、机智幽默,一个古灵精怪、麻辣爽快。他们之间相对的一冷一热,一调侃一活泼,形成优化组合,产生了相得益彰的主持效果。

互动性。由于个性设计的互补性,相应的在他们的语言风格上也存在一种张力。两位主持人在主持中互为搭档,语言上一逗一捧,既是对角色设定的表现,也是对叙述的一种推进。通过主持人对话来模拟生活场景,展示鲜活的生活,从而层层推进节目,不断抛出一个个包袱,令节目高潮迭起。而两人在语言上的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或彼此帮衬,也使得语言串接得天衣无缝,节目妙趣横生。

标识化。不管是互补性还是互动性,最终要达到的是主持人个性的彰显,实现主持人主持风格的标识化。仍以《娱乐非主流》的主持人飞扬与史末为例。标识化表现在两位主持人为栏目创作了一首属于他俩的歌曲:“长春有个968,神通广大人人夸,968里俩神仙,飞扬和史末乐无边。史小末身轻如燕,宋飞扬是条好汉,飞扬和史末流传在民间。”标识化还包括他们的语言语态、语调、节奏都具备明显的识别系统,以便于受众辨识认知。特别是略有沧桑老辣的嗓音,附载在飞扬身上的个性化符号使得他一开口就被听众辨识。而史末爽朗的笑声是她特有的个性标识,言谈中具有80后女生的率真和麻辣味道。

对于广播节目语言的思考可以说是永无止境,也是与时俱进的。有句话说得很好,生活永远是现场直播,永远只有一次。对广播而言则更是如此,“一锤定音”无法重来。因此,对于广播节目如何更好地为人们“叙述”当下的故事,我们还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浦安迪教授讲演 《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 李度《新形势下关于广播语言的思考》,载《科技信息》2011年第13期。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

上一篇: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英国电视数字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