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桂林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8-15 01:45:21

浅析桂林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集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广西龙胜县,在民俗旅游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龙胜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龙胜民俗旅游发展概况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距桂林78千米。龙胜境内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2%(2004年),因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俗风情浓郁。各族人民世代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经过长期生活积淀,形成了龙胜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各类丰富的明间艺术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龙胜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旅游者。

(一)民族风情浓郁

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身居崇山峻岭,由于交通等条件的不便,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弱,各少数民族保持着各名族的各自的风俗与传统,各民族语言、服饰、民居也得以保留,并且由于古朴自然的民风,更加增添了龙胜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龙胜少数民族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歌节,农历三月十五则是花瑶的花炮节,而传统的牛王节是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每逢节日,各族人民都会聚在一起,张灯结彩,开展各类庆祝活动,甚是热闹。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生活、文化、思想上的交流,堪称是各少数民族的大庆典。

(二)梯田景观迷人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梯田景区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平安等寨的高山上。龙脊景区分为两个区域:以壮族居民为主的A区和以红瑶族居民以主的B区。梯田景区为中高山地形,山高坡陡。由于景区的高山、深谷落差大,加之有激流在山谷间流淌,使得从龙脊梯田周边远望过去,景区内处处高山云雾,世界罕见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形成。虽然在南方的山区多有随处可见的梯田,但是都不如龙脊梯田这样的规模之大之集中。景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立体山地气候十分明显。相应的,随着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梯田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象。龙脊梯田集壮观和美丽于一体,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品位。被誉为“世界梯田之冠”,摄影师及艺术家们视之为创意的“天堂”。

二、龙胜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龙胜是桂北的贫困县,财政收入不多,这制约了龙胜旅游的发展。由于贫困,使得当地在教育条件、医疗卫生和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都相对落后,这也使得广大游客的进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削弱了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以景区内的旅游接待设施为例,整体规模偏下,基本上都是由民居住宅构成,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差。公厕、停车场及集散广场等设施也少之又少,给游客带来一种繁乱无序的感觉。近年来,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龙脊梯田景区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区域能源问题上,使得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今天,只是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还是不够的,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在梯田景区道路的绿化及边坡防护方面;对景区的排水给水方面;以及电力电信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在餐饮娱乐、购物休闲、停车住宿等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同时抓紧改善景区的配套医疗和教育设施,打造完善的景区基础服务体系,在不影响景区内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原则下,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旅游接待服务。

(二)利益相关者矛盾重重

龙胜民俗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县政府、当地企业和作为主要投资方的旅游公司,另外当地的村委会和当地居民也有一定的受益。龙胜的梯田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是龙胜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经过长期的劳动生活流传下来的民俗旅游资源,这些资源让当地居民享有来自旅游业经营收益的权利。然而,当地居民并没有享受到对等的收益。与旅游公司相比,民族村寨作为一个整体只是获得了小部分利润,旅游收入严重外流,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打击了居民的旅游积极性,并严重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节目雷同,滥用其他民族文化

民俗风情乱编乱造,民俗服饰乱制乱穿,民族歌舞乱唱乱演。因为缺乏民俗研究专业人才,当地的民俗挖掘、整理不到位,在民俗开发上出现了重复雷同的现象,品牌效益低。为了吸引游客,当地的少数名族往往胡乱搬用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从而导致游客不能对各名族的民俗文化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误导。如果这种情况继续长期发展下去,会使得本民族的后代也不清楚哪些是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从而导致各民族独有民风民俗的衰落。还有就是,有些人为了迎合部分客人的需要,一味的渲染一些无聊、色情的东西,逐渐让民俗文化变得越来越庸俗化。

(四)景点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龙胜境内的民俗旅游景点有10来个,主要分布在瑶寨、壮寨、侗寨,大多数属于“原生态”开发,即在原有的村寨基础上,稍加整理,对村民进行基础培训,就直接向游客推出;推出的文化项目基本以民族音乐和舞蹈为主。由于开发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各景区的开发程度高具有很高的雷同率,产生了景区间不合理的竞争,使得龙胜县的总体旅游效益和长远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以红瑶寨开发为例,在以龙胜温泉为中心,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开发了白面瑶寨、三门瑶寨、细门瑶寨、黄洛瑶寨四个瑶寨,其中黄洛瑶寨以打油茶、山歌演唱、伴新郎、梳长发、展示红瑶服装、民族歌舞表演为卖点;三门红瑶寨主要民俗活动为打油茶、山歌演唱、伴新郎、梳长发、上刀山、图腾柱、鸣锣接送客人、展示红瑶服装、民族歌舞表演;细门瑶寨为打油茶、山歌演唱、上刀山、山歌演唱、上刀山、民族歌舞表演;白面红瑶寨打油茶、山歌演唱、伴新郎、图腾柱、鸣锣接送客人、展示红瑶服装、民族歌舞表演。几个瑶寨的民族民俗展示基本相同,旅游者看多了必然觉得索然无味,造成景区的整体效益下降,而且村寨之间客源竞争严重,激化了村寨之间的矛盾。

同时,由于各个村寨内频繁的举行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给游客一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使得民族村寨原有的纯朴氛围被淹没,民俗文化旅游原有的内涵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游客已经很难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情。商业环境的雷同性也严重削弱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五)景区纪念品附加值低

在旅游纪念品方面,龙脊香糯、龙脊茶、龙脊水酒、龙脊辣椒,被称为“龙脊四宝”,有“龙脊糯米龙脊茶,龙脊水酒龙脊辣”的说法。龙胜现有的民俗旅游商品花色品种单调、包装差,著名的“龙脊四宝”没有美观、独特的外包装;当地的“蜂王酒”是著名的保健药酒,用的却是桂林的三花酒瓶作包装,使得它很难辨别真伪。旅游纪念品大多数都只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形成规模。

三、龙胜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基础建设,打造旅游景区形象

政府和景区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强对外宣传并树立景区旅游形象,丰富龙胜旅游产业内涵。积极贯彻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利用桂林城市带动作用,扩大龙胜旅游市场需求,促进龙胜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应注意避免景区过度商业化。

(二)协调利益分配机制

鉴于龙胜民俗旅游资源基本上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的,资源所有权应该归属于当地居民,他们具有参与利益分配的权利,可以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和旅游开发商等团体进行合作。在扣除经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必要的再投资及利润外,景区的剩余收入,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所有的股东。另外,由于景区内经营的外来企业在经营时有利用到景区的资源,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收费,并纳入旅游经营所得,这部分所得也应该按股份分配给股东。社区居民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物质资源、房产资源等参与旅游经营的,应该享有经营成果。

(三)丰富娱乐节目,深挖本民族文化,规范景区秩序

搞旅游业要重基础更要重推陈出新,丰富旅游资源,特别在目前对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尚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龙胜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应满足现代人求真和求实的心理和需要。在开发旅游项目中遵从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展现本民族特色。规范景区秩序,营造适合当地各少数民族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龙胜现有的旅游商品种类少,大众性强,缺乏地方特色。根据龙胜民族风情及自然生态,“环保,健康,民族”应作为龙胜旅游纪念品设计概念,商品包装、生产之间保持协调,设计有统一的、美观的、具有特色的外包装,展现共有的民俗文化。如可突出龙脊水酒原生态、养生和独有的香味;龙脊茶绿色、健康的特征等,从而树立龙胜品牌,提高旅游者购买热情。

四、小结

桂林作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其美丽的山水风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著称。而龙胜则是大桂林地区少有的集奇异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县城之一,自然是备受游客喜爱。龙胜的旅游业应更好地利用本地资源,专注于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地打造多元化的特色旅游项目,使龙胜旅游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苏衍慧.论广西龙胜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J].今日科苑.

[2]吴彩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问题浅识―――以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科技广场,2009(4):8-10.

[3]岑先梅,杜俊义,徐娟玲.广西龙脊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广西轻工,2009(6):132-133.

[4]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孔运铎,严启坤,秦国辉.龙脊梯田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经济地理,2001(12):320-322.

[5]张婷.农村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龙胜县和平乡平安村为例[J].农业经济,2011(9):36-37.

[6]苏衍慧.社区居民参与龙胜民俗旅游开发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9):31-33.

[7]廖国一、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1-43.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上一篇:关于GPS静态测量同步环闭合差限差的探讨 下一篇:矿山地质勘察和勘察灾害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