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加值法的旅游收入乘数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8-15 10:36:25

基于增加值法的旅游收入乘数的实证分析

[摘 要] 运用增加值法这一较为科学的运算方法计算旅游收入,引入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对近十二年全国的旅游收入进行测算,再根据该结果求解各年的旅游收入乘数,并且提出了对旅游收入乘数的理性认识,旨在为今后国家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旅游收入 增加值 旅游收入乘数

一、旅游乘数的研究回顾

1882年,经济学家巴奇霍特(Bagehot)分析了紧缩产业对经济中其他产业引起的负面影响后,不少经济学家便开始对乘数理论展开了研究。1931年,美国经济学家卡恩(Kahn)首次把乘数概念引入经济理论,他的乘数计量的是总就业量的增量和与之相关的投资品行业的初级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1936年,凯恩斯(Keynes)对其进行补充,形成了乘数模型。之后现代乘数理论大多沿着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发展。1982年马西森(Mathieson)和沃尔(Wall)提出了旅游乘数的概念,即“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旅游消费和它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

1998年,张凌云在《南开经济研究》上发表的《旅游业乘数效应的几个问题》是我国旅游业乘数研究的早期成果。西方学者弗莱彻(Fletcher)和斯尼(Snee)鉴定了六种旅游乘数,包括产出乘数、销售乘数、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收入和进口乘数。左冰(2002)、石培华(2003)、吴国新(2003)在各自的论文中研究了我国的产出乘数和就业乘数。但是,更多的学者偏向研究乘数作用对区域旅游的影响,李志清(2001)对上海、李兴绪(2004)对云南、谭佩琴(2006)对澳门、王瑜(2006)对福建、张小利(2007)对西部等。乘数计算方面,我国学者田里(2002)、李天元(2002)、罗明义(2004)等研究旅游乘数的时候,在各自出版的旅游经济学书籍里面均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公式。匡林(1996)着重介绍了旅游业乘数的类型和计算,同时介绍了经济分析模型。对于旅游收入以李江帆(1999)为先,认为计算增加值代替总收入有其合理性,其后有魏小安(2000)、宋子千(2001)对此继续深入讨论。智瑞芝(2003)、邹炜(2008)在其论文中分别对黑龙江和云南旅游产业进行了增加值的计算研究。

二、旅游收入乘数的测算

1.增加值法的引入

由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上看,增加值是生产单位从总产出的价值中间除去其中所含货物、服务消耗的价值之后的余额,它代表的是该生产单位会及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高敏雪,2006)。众所周知,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核算就是从增加值的角度出发,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在宏观上,增加值算法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加总结果可以表现整个经济生产的真实成果。旅游收入是旅游经营者从旅客们在旅游过程中购买服务、货物来满足他们旅行中的游览、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方面获得的货币收入。但是旅游总收入中旅游产品所消耗的中间产品,并不是旅游业所生产的,而是与旅游相关的其他部门生产的。因此,严格上来说,若直接用旅游收入计算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话,可能会扭曲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所以,应该从旅游总收入中扣除实物产品和中间消耗的价值,来得到旅游增加值。在实际问题中,由于统计的难度和问题,我国并没有相关单独的统计数据。旅游活动发生在乘坐交通工具、购物、用食、娱乐活动之中,数据上很难区分是属于日常生活还是旅游,这样由旅游产生的经济价值被统计作为相关的交通、商业、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的价值中。难以独立统计,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难度,不过,运用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方法,可以将相关产业中属于旅游创造的价值提取出来。

按照李江帆(1999)对旅游增加值的界定,认为旅游主要涉及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五个第三产业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只有一部分投入旅游消费,其增加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剥离出,计入旅游增加值中。这些含有游客消费的服务行业提供的增加值中旅游者消费部分所占比重称为该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利用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分别计算出各个行业的旅游增加值,然后将这些加总就得到该年的旅游总收入。计算步骤如图1所示。在计算的时候基于了两个假设,第一,假定行业内部的增值率相同,也就是比如在餐饮消费中不论是花在旅游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带来的销售额增长都相同。第二,假定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该假设一方面由于统计局限,旅游收入中的行业构成无法得到各年的数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化简计算。这样我们可以认为交通、邮电、商业销售、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五个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为24.8%、7.2%、3.0%、19.5%和54.1%。再根据统计年鉴上每年相关数据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乘上剥离系数,得到各个行业的旅游增加值,最后加总获得该年旅游总收入,即:∑(i行业旅游消费剥离系数×i行业增加值)=某年全国旅游增加值。具体计算结果在下表2中。

2.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根据何佳梅(2005)关于旅游收入乘数测定的方法,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a・Lβ来构造关于旅游收入的生产函数GDP=A・Ia,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为增加值算法下的旅游收入,A为方程的常系数,而a则实际上表示的是旅游收入产出弹性。

由经济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旅游收入产出弹性指的就是旅游收入I的变化引起GDP产出的变化,即:

那么对旅游收入的生产函数GDP=A・Ia,根据微积分可知,a表示的就是旅游收入产出弹性,即:Ei=a

给旅游收入生产函数GDP=A・Ia两边取自然对数则可得到:

Ln(GDP)=Ln(A)+a*Ln(I)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就可以估计出a的值,也就是旅游收入产出弹性。在估算的时候,首先,不直接取GDP的值,而将其指数化,以便保证数据的可比性。G是以1978年为基年计算的GDP指数,替代GDP进行估算。第二,在公式的右边加入时间趋势变量t,用来剔除时间趋势。最后估算公式调整为:

Ln(G)=Ln(A)+a*Ln(I)+b*t

Ln(G)=c+a*Ln(I)+b*t

利用Eviews5.0软件,运用OLS进行参数估计:

Ln(G)=6.92-0.095*Ln(I)+0.10*t

(17.61)(-1.82)(15.60)

R2=0.9966,调整R2=0.9958,F-statistic=1320.488,Prob(F-statistic)=0.000

旅游收入产出弹性为负,这与经济事实不相符合,因而怀疑方程具有多重共线性。根据Klein判别法进行分析,给出解释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其中一个简单相关系数大于R2,说明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必须对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Frish法进行修正得到:

由对比可见,修正后旅游收入产出弹性都得到了比修正前更好的拟合

数据来源: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3.测算结果小结

从模型测算出来乘数的结果上来看,呈现自1996年逐年下降,但是2003年突然增加,再到2004年下降后到2007年逐步上升的走势。自1998年我国出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愿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后,各省市把旅游业列入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名单中。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旅游收入增长率在随后几年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造成乘数的逐渐变小。但是2003年我国遇上非典的非常时期,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打击,总收入相较于上年锐减了20%左右,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却仍然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平,这样计算出的乘数自然会突增。到2004年旅游业基本恢复到2003年以前的水平,2004年开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高增长,这也就造成了旅游收入乘数的回升。

三、对旅游收入乘数的认识

测算乘数可以从宏观上反映某行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体现各部门相互联系,任何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都会引起整个经济中产出、收入、就业等变动,即现代经济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乘数较大的行业可以选择着重或优先发展,因为其可较大程度的拉动整体经济,另一方面要看清乘数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如旅游业是个产值贡献大、关联性强,俗称“兴一业,旺百业”的行业,其发挥联动增长作用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有一定数量可利用的闲置资源、存货、非充分就业等,这样才可以保证有扩张的后劲。对于乘数具体数量上的看待同样要带有理性的眼光,不论多精密的模型所讨论的总是基于若干假设,简化不可量化或者很难度量的条件,可能造成与实际上的偏差。如闫敏(1999)在验证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文章中,就涉及到了23各部门,这种复杂的产业交织的关系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要完全的从相关产业中剥离出旅游业的增加值几乎不可能。再如2003年的旅游收入乘数,数值上均比前后两年的大,但我们不可以直接得出当年旅游业发展突出的好的结论,还要看当年的具体宏观背景以及相应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件。

参考文献:

[1]叶秀霜: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

[2]朱沁夫:旅游经济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55

[3]师守祥:旅游业乘数研究辩证[J].旅游学刊,2007,(10):30~33

[4]匡 林:关于旅游乘数理论的几个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1

[5]李江帆 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算法[J].旅游学刊,1999,(5):16~19

[6]何佳梅 贾跃千 周昌军: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和区域间比较[J].经济师,2005,(5):144~145

[7]闫 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9~15

上一篇:供应商管理库存下信息共享风险研究 下一篇:饭店服务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