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径

时间:2022-08-15 09:14:54

浅谈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径

摘 要: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行政管理具有颠覆性作用,主要是应用特定的管理权对行政事务加以管理。当前每一所学校都有符合实际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且学校的行政管理也逐渐被划分到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之中。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在传统行政管理基础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呢?对此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管理效率;工作热情

毋庸置疑,教育行政管理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是在积极完成预设的授课任务之后产出的成效之比。在新形势下,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完成各项行政任务成为关键内容。鉴于此,需在规制流程的同时,针对实际的发展需求探索出最佳的管理控制模式,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

一、教育行政管理所存在的缺陷

(一)管理范畴扩大

从教育行政管理现状分析,大多数行政管理组织主要朝着延展的形式发展。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管理组织占据较大的比例,不仅可以拓展工作架构,还可以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发展。但是从全局出发分析,教育行政管理特有组织中仍旧存在职务饱和等各项弊端,甚至有部分职务呈现出不对称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工作成效被压缩,学校的管理机构也会出现自发膨胀的发展趋势。

(二)工作热情未调动

教育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处于金字塔模式,上层的职务数量比较少,大多数组织机构会采取激励的措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其中在实现这一举措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方法为接纳带有层级性的报酬。虽然这种方式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但是从分配路径上分析,大多数成员过分重视职务的提升,并且会导致高层次职务出现饱和,低层次职位失去动力,无法充分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此一来,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甚至会逐渐被压缩。

(三)缺乏流动性

当前大多数学校所设置的行政组织缺乏流动性,这是共有的弊端,也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重要问题,这种采取传统人事机制的模式会导致学校框架之内的组织出现吸附有关联的职工现象,甚至会对没有关联的人员进行排斥,如此一来则会对相关人才加以抑制,无法为教育行政管理输送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现阶段教育行政管理现有的组织成员均存在懒散的现象,仅仅重视待遇提升问题,甚至会利用职务之便谋取自身利益。

二、教育行政管理有效发展的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机制

在当前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最为主要的内容便是转变传统的机制,推动管理控制成效的发展。据笔者分析,当前学校主要采用的组织机制呈现出僵化局势,且管理路径过于陈旧,这一发展趋势会严重制约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开展,所以学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人事制度,并且要严格按照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全新的机制,遵循当前管理发展模式,摒弃传统观念,严格按照接纳岗位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定具有竞争性的人事制度,只有真正做到这几点,才能公开接纳人才,才能真正展现岗位聘用这一核心内容。

(二)提高管理素养

教育行政管理需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积极提高主体素养,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只有提高其素养,才能构建全新的框架,比如,认为学校需要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制度,并且要让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培训之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对管理的流程进行明细,并且适当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如果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素养,那么就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接纳专业架构之下的多方面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k事成效。

(三)加强应用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新时展的产物,同样也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教育行政管理中并没有融入信息技术,也没有对信息技术的特征进行探究,如此一来便无法充分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积极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体系,并积极安装电脑、多媒体等设备,将管理流程复杂化,以不断提高规制成效为主。还可以应用学校的网络,积极推动行政管理的发展,提高其管理效率。

(四)实现灵活性

正如上文所言,惯用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只有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并形成具有灵活性的思路,设制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真正获得管理成效。此外,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还需要不断更新,要增加具有复杂性的因素,增添原有的复杂程序。管理者要站在制高点上进行分析,并且要清晰环境的更替,要认识到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掌握灵活的管理方式,不断调整当前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晖.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径研究[J].河南科技,2013(23):245.

[2]田胜利,夏卫东.浅谈提高职工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J].才智,2011(12):123-124.

[3]黄聪麟.浅议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214-216.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