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代性

时间:2022-08-15 08:02:43

浅析中国现代性

摘要:现代性对中国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中国现代性区别于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实际上是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中国现代性经历由向西方学习到自主选择的历程,是一个逐步探索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关键词:现代性;启蒙;中国现代性

现代性作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到西方哲学的普遍关注,其原因是现代性本身出现不少问题,同时受到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并由此引起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一、何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这一概念来自西方,中国传统文化里本没有现代性,近年来“现代性”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引起国内学者对现代性的思考与反思,国内也出现一些利用后现代思潮反对现代性。更重要的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是也出现了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贫富分化加剧,道德滑坡严重等社会问题。从学理上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合理的看待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将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建设有所裨益。

(一)对现代性的认识

要认清中国的现代性问题,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概述中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看法。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它用一种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现代性的特征是个人自由。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的并且在后来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影响到了全球的一种社会生活(sociallife)或组织(organization)的发展模式。福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对现代性的历史—社会学解释,韦伯最具有代表性。韦伯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理性化,不断祛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就是理性化。理性作为现代性主流意识之一,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构建起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詹姆斯坚持从历史意识的角度对现代性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现代性的神话》中强调“我们必须把现代概念历史化,阶段化。”在西方现代性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7世纪现代性核心是用数字原理解释宇宙世界;18世纪强调理性,人权和社会的进步;19世纪现代性指的工业化运动;20世纪强调对工业化运动的反思以及对其恶果的抵制;目前的现代性则主要是普遍市场秩序在全球的推广。

以上是西方学者对现代性概念的诠释,国内不少学者也对现代性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王一川认为西方现代性属于原生型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一种受西方影响而发生的,属于后发型现代性。汪晖认为,现代性概念产生于欧洲,他首先指一种时间概念,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意识。愈吾金认为:“现代性”关系到的应当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抽象,最深刻的层面,那就是价值观念的层面。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性作了不同的诠释。现代性概念的说法至今学界也没达成共识,这本身就说明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不能用某一种定义来代替,但是对理性把握,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主体性的强调却依然是现代性的主流意识。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应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进行把握;狭义应该指从社会的文化,精神层面,特别是社会价值观念层面,广义应该指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的社会现象。本文试图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性。

(二)中国现代性的情况与实质

现代性来源于西方社会,他是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因其来源于西方社会,它有其西方的行为判断和价值标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西方关于现代性的认识标准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西方近代以来以理性为大旗公开反对宗教的神性,反对宗教对人的种种束缚和钳制。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都解放了人,使人被发现,形成近代以来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主体性等一系列的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是西方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的结果。有其深刻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但中国近代以来不存在宗教对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钳制,不存在反对宗教的问题,有的只是摆脱传统文化束缚,解除“”之后思想僵化的禁锢。此外,西方哲学在打到一个万能的“上帝”之后,需要找到一个代替物来整合整个社会力量,于是一定是时期“理性”便成了这个替代物。而对于非宗教的中国来说,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来就是价值根源之所在(儒家哲学为代表),本身就是传统中国的整合力量。因此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本身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引进西方现代性的概念,观点和方法时要有一个中国视角,如果没有中国视角,那我们学习西方的现代性又有何意义呢?是为多获取一些知识吗?肯定不是。那何为中国视角了,笔者认为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有什么样的国情,和西方社会相比较而言,西方社会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中国还处于现代化(工业化)的初期(这个国情并非政治意义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实际上应该是现代化的进程问题。由于西方现代性出现问题,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指责,国内某些学派受到此思潮的影响,从而反对中国的现代性,甚至否定现代性。不可否认,西方的现代性的确出现不少问题,但是全盘否定现代性则有失偏颇也是背历史潮流。现代性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有目共睹,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能因现代性出现问题而否定现代性。只要中国在建构现代性时吸取这些教训,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是有可能避免现代性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中国现代性的探索与构建

中国现代性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而下到形而上逐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其间经历长达一个半世纪,也是中国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历程。

自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洋务运动的兴起,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提倡“中体西用”开中国现代性之先河。结果甲午战败于后起日本手中,国人羞愧不已。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帝制被,共和建立,但虚有其表,本质上还是封建专制。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和科学得到提倡,引进西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才是现代性的根本和精髓,同时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以塑造新的国民性。《新青年》本约定“不谈政治,只输学理”,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救亡提上日程,启蒙不能解决现实的民族危机,只能让位于政治运动。李泽厚称这种历史现象为“救亡压倒启蒙”。杨春时教授在《论中国现代性》文中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和现代性的冲突来解释“救亡压倒启蒙”具有其独特的见解。国共两党以不同的政治路线来实现中国的政治救亡。新中国成立之后本来可以好好开展启蒙运动,实现现代性,但是意识形态的狂热打倒启蒙,压倒现代性。以致出现“”和“”等运动,中国现代性再次遭受挫折。如果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启蒙运动让位于政治运动这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那建国后启蒙被打倒则是历史逆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推进,科教文卫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国的现代性事业步入正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三、结语

现代性对于中国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业。笔者认为,中国在现代性的实践与构建中应该立足国情,考虑现实,把握未来。既要警惕后现代思潮对中国现代性事业的影响,又要时刻清醒看到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注释: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页。

②陆扬:《关于后现代话语中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③汪晖:现代问题答问,见氏著《死火重温》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3~41页。

上一篇:论宋元杂剧中“捷讥”色的性质 下一篇:中国画中水笔墨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