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专项力量训练理念的思考

时间:2022-08-15 07:12:37

对当前专项力量训练理念的思考

摘 要: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几乎所有竞技体育项目的选手都要进行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运动员训练水平高低的最主要的竞技能力指标之一,本研究拟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专项力量训练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根据专项力量训练的目的,对专项力量训练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力量训练 专项力量训练 理念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无论是以力量为依托的体能类项目,还是以技术和灵巧为主的非体能类项目,以及那些以技、战术配合为特点的集体项目的教练员,均提高了对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其中,“专项力量”是指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力量。但目前许多运动项目,尤其是一些周期耐力性项目的教练员经常采用增加阻力的方式增强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例如,田径投掷项目的投重物练习,赛艇的划重艇,游泳的牵拉阻力游,自行车的增加传动比骑,等等。这些练习已经被归类于专项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成了在负重情况下对专项技术的简单模仿。这显然是对力量训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不够,对力量训练发展的新动向缺乏深入了解,训练理念和方法陈旧,影响了力量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1.力量训练及专项力量训练释义及其生物学背景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人运动时,会受到身体重力、空气和水的阻力、重物负荷、竞技对手的对抗等各种外力,以及肌肉的黏滞性、对抗肌的牵拉等内力的阻碍,这就需要人体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克服各种阻力,完成预定的体育活动。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的类型、肌肉的初长度及拉力角、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及其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等。力量训练属于身体训练的范畴,其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样是科学训练所涉及的内容之一。力量是一个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素质能力,从生理机制上分析,力量主要受神经―肌肉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支配和影响,在人体的自然生长过程中,这种支配和影响又可分为先天遗传或后天训练两个方面;从力量素质的结构上分析,力量不仅与其他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本身又被分为多种拥有相对独立结构的力量子能力,这些能力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目前认为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功能主要是通过肌肉肥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转变及肌肉代谢能力增强实现的。专项力量训练被认为是训练的核心内容,是指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力量。不同的专项对力量素质的需要不同,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对某一种力量能力的优先需求方面,如快速力量或力量耐力,更多地体现在参与运动的肌肉和肌群的协调用力方面,各肌肉和肌群根据专项技术的用力特点和顺序在运动中枢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工作“程式”。力量训练的目的就是使那些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和肌群的力量得到有效发展,并使其在工作上符合专项技术的特点,形成以专项为核心的力量素质系统。

2.当前力量训练器械的发展特点

现代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健身器械已不再是机械零件的简单组合,而是集电子、机械、光电、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新型运动器械。健身者在这些器械上运动,可使训练质量大大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阻力方向与运动形式基本上都是垂直方向;训练模式大都是身体某一环节在单个维度上的反复运动;新型力量训练器可以快速提高肌肉力量,但训练一旦停止,消退得也快,尤其是电刺激力量训练器;对身体动力链肌群的训练关注不够,器械设计大多关注于环节训练;虽然将人体工效学及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广泛应用于器械设计,但涉及个人训练时其参数不能因人而异地去设置改变,等等。依据器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力量训练器械将有如下变化:产品类型系列化,标准程度高,更加安全可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健身器械的速度加快;训练及健身器械广泛的适用性与功能的针对性更加有机地结合;训练器械将是更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晶;力量训练系统仿真技术崭露头角。

3.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专项力量训练多与专项技术不吻合,不利于专项力量发展。

我国在跑、跳这类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中仍然缺乏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偏重基础力量的发展,将“跑得快”、“跳得高”视为体能训练的唯一目标,而忽视甚至没有认识到专项力量对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作用,以致我国运动员在专项力量上明显“失衡”。现实中很多教练员把“专项力量”的训练看成是在负重情况下对专项技术的简单模仿。低的负荷重量显然不利于肌肉横断面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最大力量”乃至“快速力量”的提高。目前,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通常被称作“杠铃的训练”的负重力量训练。

3.2专项力量训练发展的新动向缺乏深入了解,训练理念和方法陈旧。

杠铃仍是我国运动训练中主要的力量训练器械。杠铃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传入我国,对我国体育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几十年来杠铃训练方法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训练理论,教练员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对于新器械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仍在研究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实践中切实可行能出成绩的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实践的发展快于理论的进步,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特别是训练指导思想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总是忙于总结实践经验,缺乏前瞻性的研究。

4.专项力量训练的理念思考

4.1专项力量训练应通过特定训练形式发展主要肌群。

如前所述,专项力量是指直接参加完成专项技术动作的特定肌群和心理调控机制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克服阻力的能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专项中所工作的肌群是力量训练的靶肌群,应当在力量训练过程中,积极动员其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其中。无论采取哪一种运动练习形式,只要可以动员目标肌群的运动单位就可以考虑作为该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目标肌群确定后,其收缩方式还必须与专项保持一致,即肌肉是等张收缩还是等动收缩,是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从训练的适应原理来看,肌肉力量应当通过“特定形式的负重抗阻训练”得到增强。例如,一般的杠铃卧推主要发展胸大肌等胸廓前部的肌肉,而坐式上推则重点发展背阔肌和肋间肌等胸廓后部及两侧的肌群,赛艇和皮划艇运动员就不能仅以卧推作为发展上肢力量的手段。

4.2专项力量训练强度应尽可能接近专项运动强度。

专项力量训练方案中所设计的训练内容的强度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事情,运动强度在专项力量训练中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训练阻力的大小。在训练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增加阻力,这个时候由于运动强度的变化就会导致运动速度降低,肌肉收缩中供能系统转变,即专项中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得不到发展。例如800米跑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是乳酸能系统,有的教练员在该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中采用800米负重跑,结果导致800米的速度急速下降,有氧化系统供能的比例增加,800米运动成绩没有得到预期效果。专项力量训练应该重视练习过程中肌肉之间和肌群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由于杠铃负重练习在练习形式和负荷上均不可能完全与专项技术一致,因此人们开始从肌肉工作的力度上寻求力量与专项技术的衔接。

4.3正确对待制约专项力量发展的先天条件。

力量主要取决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的初长度和肌肉的兴奋性。力量是肌肉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由于肌肉收缩时的不同情况,肌肉工作可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而动力性工作又可分为克制性和退让性两种。肌肉力量的这些特点和分类,是我们进行力量训练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训练中,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要求对待先天制约条件,如一般运动项目中的运动技术要求存在关节角度效应。专项力量训练的动作设计也会出现关节角度效应,而划艇和游泳运动项目的核心技术没有存在关节角度效应,即等动收缩,所以其专项力量训练的要求就是等动练习。

四、结语

总之,力量训练在经历了许多变革后,无论从练习器械上,还是训练方法上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发展大大促进了专项力量的发展。但是对于专项力量训练来说却存在一些共性。即专项力量训练主要有三个方面符合专项的特点:首先,只有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在力量训练时被调动起来,肌肉才有可能得到充分锻炼;其次,只有骨骼肌的工作方式与收缩速度和专项技术尽可能保持一致,才能够使肌肉力量朝着专项技术的方向发展;最后,只有肌肉或肌群之间的配合与专项技术特点一致,才能够将机体各环节的肌力整合,形成正确的“用力顺序”。

参考文献:

[1]徐囡囡.力量素质训练的专项化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5):112-113.

[2]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2004,29,(2):36-40.

[3]魏安奎.专项训练的运动生理学分析与探讨[J].中国科技大学,2003,39,(12):33-37.

[4]李山.论专项力量的“深层结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25.

[5]郝晓光,王俊杰.试论力量训练器械的发展趋势[J].中北大学学报,2010,26,(1):99-100.

[6]单信海.专项力量中的肌力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0,(2):17-18.

[7]吕季东,俞继英,龙跃玉等.专项力量概念的界定[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26-27.

[8]吕季东.专项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动态[J]. 成都体院学报,2004,(10):3-4.

[9]马瑞,易建军.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设计[J].沈阳体院学报,2010,(2):20.

[10]魏安奎.力量训练对专项成绩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45-48.

[11]韦豪.论力量素质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1999,(4):33-34.

[12]王清.力量训练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1999,(07):16-17.

[13]李山.论力量训练中的细节[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5):46-70.

上一篇:立定跳远训练方法探讨 下一篇:谈谈篮球防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