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指数的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15 06:49:54

基于泰尔指数的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十二五”时期,河北省面临着环京津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显现。文章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区域发展的历史沿革,然后重点分析了目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下一步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研究思路和政策建议。

Abstract: In the 12nd Five Year Plan Period, Hebei Province is faced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 metropolitan circle and Bohai Rim Region, and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obviou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Hebei provinc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n focuses on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s a trend analysis on futu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search outlin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关键词: 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泰尔指数

Key words: regional coordination;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theil index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159-04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从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跨越,城市的职能和集聚效应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本身,而是更多地作用于整个区域内密切相关的城市群和城镇群,空间发展布局也围绕核心城市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促进着经济、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中部,北京和天津辐射的核心层,自从国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以来,无论从京津冀地区间的省际协调还是河北省内的地区均衡发展来看,河北省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是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现阶段着手研究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 河北省区域发展历史沿革

一般而言,区域有三大基本类型:即自然区、行政区和经济区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越来越多的形成了相互依赖或者相互竞争的战略联盟,即经济区域,这种由区域内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状况和经济联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不再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行政管理的束缚,以各种资源要素间和产业间、地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市场供求联系为基本纽带,不断推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区域发展大体经历五个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河北省在强调自然资源禀赋与地理条件为主导的生产力布局思想,实施“提高两线”(京广、京山铁路沿线)、“狠抓两片”(黑龙港与坝上)、“建设山区”(太行山和燕山)、“开发沿海”的思路,大批大型骨干基建项目的投产建设,带来经济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河北省经济区域的划分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经由“山海坝”(1985)、“环京津”(1986)、“以城带乡、铁路与沿海两线展开”(1988)、“一线(沿海)、两片(石廊开放区)、带多点(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建设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区和保税区)”(1992)、“环京津、环渤海”(1993)、“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1994)的思路转变。在这一特定时期发展思路极大的拉动了河北省经济发展,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缺乏规模特色,经济中心区域始终未形成,同时在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与协调性较差,缺乏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使得经济差距逐步拉大。

1995年以后,河北省正式确立了“两环开发带动战略”,根据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特点,主要以加强与京津经济技术区域合作为内涵的区域经济战略。到了“十五”时期,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河北省将把新型区域经济战略与新的开放型经济战略提升到同一层级,形成两环开发带动战略与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的“双向开放”战略。

“十一五”时期,随着全国范围的“经济圈”、“经济带”、“增长极”不断涌现,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河北省将经济区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提出了“加快发展中间一线,积极推进南北两厢”的区域发展战略,以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五市为中间一线,建设全省经济发展的隆起带;以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为南厢,加快发展步伐,使其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张家口、承德为北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河北省面临着环京津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河北省唐沧地区发展规划》有望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内“南资北移”的加快,河北省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吸引资金、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

环首都经济圈包括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兴隆县、承德县,地理位置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环首都经济圈的15个县(市)首尾相连,面积达35889平方公里,占河北总面积的19.12%。截止2010年底,人口达578万人,占河北总人口的8.05%,大部分县市在30万以上。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将有效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分散,接受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迅速提升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

沿海经济隆起带包括11县8个功能区,即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黄骅市、海兴县、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新区、渤海新区、以及在沧州沿海和唐山曹妃甸分别设立的冀中南、冀东北工业集聚区,总面积10748平方公里,占河北总面积的5.73%,截止2010年底人口达434万人,占河北总人口的6.03%,沿海经济隆起带有秦皇岛港、京唐、曹妃甸两大港和黄骅港等港区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运输通道,其中的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二大煤炭输出港,曹妃甸深水港是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地带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国家“十一五”最大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特大矿石、煤炭、原油和集装箱等物流集散地,沿海经济隆起带拥有景色宜人的沿海生态,被称为是最具有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潜力的地区之一。

冀中南经济区以石家庄为中心,包括石家庄、衡水、邯郸、邢台4市中沿两条复合交通干线的18县(市)即京广沿线的正定、鹿泉、栾城、元氏、高邑,临城、宁晋、内丘、沙河,永年、武安、磁县,京九沿线的深州、冀州、武邑、枣强,南宫、清河,总面积15928平方公里,占河北总面积的8.49%,截止到2010年总人口1334.5万人,占河北总人口的18.62%。冀中南经济区是河北省重要的粮棉、奶、油、肉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冶金、煤炭、纺织、建材生产基地。冀中南经济区也是河北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为信息化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

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特征分析

由于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三大区域长期受到行政分割和政策因素的差异,以及在要素资源禀赋、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上的不同,使得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

2.1 河北省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经济总差距逐渐减小

河北省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在全国排名由第8位上升至第6位。2010年,冀中南经济区国民生产总值达4476.18亿元,占到河北省经济总量的21.89%,其次为沿海经济隆起带和环首都经济圈,分别为1640.79亿元,1394.23亿元。“十一五”期间,环首都经济圈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最快,达17.09%,高于河北省总体平均增速,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增长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2.60%,11.07%。

对于经济差距分析本研究采用泰尔指数进行定量研究,与其他指标相比,泰尔指数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从而便于考察和揭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各自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以及各自在总差异中的贡献率。一般来说泰尔指数越大,表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异越大,当泰尔指数取到零时,则各地区之间不存在差异;当泰尔指数达到1时,则所有收入被一个地区单独占有。由于泰尔指数具有可分解性,我们将河北省的地区经济差异分解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三大区域各自内部的差异,用于分解的公式如下:

Theil=■r■log■+■r■■r■log■

其中,r■表示第i个地区的GDP份额;p■表示第i个地区的人口份额;r■表示第i个地区在j大组中的GDP份额;p■表示第j地区在i大组中的人口份额。

由图1可知,河北省整体经济水平总差距逐渐缩小,泰尔指数维持在0.4以下,三大区域内部的差距之和对地区总差距的贡献率都在90%以上,决定着河北省经济总差距的走势。

三大经济区域内部,“十一五”期间,沿海经济隆起带经济差距虽然正在呈逐步缩小的态势,但其经济差距在三大区域中差异最大,达到了0.1065746,沿海经济隆起带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渤海湾滩海地区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强力推进曹妃甸港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刺激下,从2007年开始沿海经济隆起带内部经济差距有逐渐上扬的趋势。在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内部,丰南区2010年人均GDP水平达到763067元,是三大区域中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地区。

在环首都经济圈的三河市人均GDP达58314元,是涞水县人均GDP的6倍。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且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环首都经济圈内部15县平均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河北省县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在张家口和承德地区由于距离较远、自然地理差、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在接受北京经济辐射能力弱,大致呈现“东富西贫”的态势,其内部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占到三大区域内部差距之和的34%-43%。

冀中南经济区在河北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地区内经济差距水平变化不大,其内部差距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三区域内部差距总水平的30%以下。其中,武安市因其丰富的资源而形成冶金、煤炭、建材、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2007年钢铁行业纳税25.6亿元,占其县域经济全部税收的70.5%,2010年成为冀中南经济区内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地区,达57359元。

2.2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和三大经济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逐年递增,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0年环首都经济圈为28675元,分别比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高311元,3718元,并且超出全国平均水平9566元;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10年沿海经济隆起带最高,为6541元,环首都经济圈和冀中南经济区分别为5403元,5518元。沿海经济隆起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最高,分别为20.91%,11.17%,其次为环首都经济圈,冀中南经济区增长率最低。

为了更精确地计算河北省和三大经济区内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问题,分别城-城之间的差距指数、乡-乡之间的差距指数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指数。

Theil=■■■×ln■■

其中,■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从图2可知,“十一五”期间,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以及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河北省整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总差距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但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城城之间和乡乡之间差距,可见,河北省地区经济差距主要由于城乡差距过大引起的。从图3可知,在三大区域内部,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城乡收入差距最大。

2.3 三产结构趋于优化,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且趋同性较强 区域的经济结构与其发展水平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会消除发展结构上的障碍,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说,经济发展又将会带来其经济结构的优化。本研究利用三次产业的比重来衡量河北省区域发展中产业结构协调程度。

总体上看,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三大区域的二产、三产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都高达80%以上,其中,冀中南经济区最高为92.67%,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环首都经济圈和沿海经济隆起带分别为83.58%、82.39%。三大区域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最大,都在44%-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均在37%-43%。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为10.1:46.75:43.14,可以说,三大区域基本上转变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向“二、三、一”产业结构转型,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且第二产业结构存在升级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弱、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使得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均衡性、协调性不强。

从贡献率来看,冀中南经济区的二产与三产贡献率分别为50.56%和42.11%,第三产业已基本具备赶超二产的能力,在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最优,环首都经济圈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59%,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但相比之下,环首都经济圈国有企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使得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在沿海经济隆起带非国有经济所占份额较大,与其他两区域相比,其区域经济适应市场竞争和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更强。

2.4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分布极不平衡 “十一五”期间,三大区域总人口整体变化不大,呈上升趋势,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1‰,低于河北省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6.61‰,截至2010年,三大区域总人口达2339.8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32.52%。

河北省人口密度为368人/平方公里,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南密北疏态势,加之北部地区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中南部地区相对偏高的生育率,使得三大区域中,冀中南经济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达822人/平方公里,环首都经济圈人口密度最低为158人/平方公里,有限土地资源和急剧增加人口之间的矛盾使得冀中南经济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2.5 城镇化进程较快,质量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城市地区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吸纳农村人口人数逐渐增加,城市化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三大区域平均城镇化率58.58%,相比于河北省城镇化率高出15个百分点,也高于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46.59%。三大区域中,城市化水平大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其中冀中南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化聚集效应发挥得较为充分,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环首都经济圈,村庄密度较大,农村人口多,城市的向心力作用较低,城镇化水平和宜居条件呈现明显的由东南平原向西北山区递减的趋势。

2.6 固定资产投资额快速增长,资金结构有待优化

基本建设投资是改变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发展环境的优化是吸引外资和内资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实力的提升又可以提高基本建设投资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形成基本建设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一五”期间,三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主线,加快了优势主导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方向的项目投资,以新增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模式正在加快推进。2008年,随着国内外经济逐渐回暖和“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活动的深入展开,三大区域都加大了对城乡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和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保持了对经济的有力拉动,市场投资需求旺盛。2010年,三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8086011万元,占到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05%。

3 “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趋势分析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以及冀中南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将是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有以下几点:

3.1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得到提高,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得到加强 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之间经济合作的加速推进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预计2015年,河北省生产总值突破4000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两番,达22300元左右。从区域看,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分别达3500亿元、2350亿元、8000亿元,GDP增长率分别保持20%、10%、14%。同时,由于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与冀中南经济区在港口与岸线资源、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区域整体协调的良好基础。

3.2 省内经济差距减小,地区内部差距仍然是总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随着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以及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河北省整体经济差异会逐渐减小,且各区域内部差异仍然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展较好的冀中南经济区将作为增长极,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带动周边地区或关联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沿海经济隆起带将依托地缘优势,环首都经济圈主要依托地理位置、能矿资源、劳动力和潜在市场优势,展开区域间的协调合作。

3.3 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殷实,更加追求生活质量与自我个性 随着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居民生活水平将稳步提高。据预测,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24300元、8200元,保持年增长率8.5%。同时,收入水平的变动将影响人们的出行习惯,从而引起客运需求结构的变动。一方面,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货运需求的增长,人们外出购物将带来客运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刺激人们出行的欲望,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旅游、休闲、探亲访友等出行消费将逐步增加,出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3.4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和布局调整加快,产业合理分工和良性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 冀中南经济区将发挥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四市交通便利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钢铁、化工、食品、建材、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沿海经济隆起带将发挥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技术创新能力强、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等比较优势,打造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港口和临港开发区建设,推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推进重化工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建立以中心城市和港口为支撑的大流通服务体系。环首都经济圈将发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四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力和活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业和生态林业。

3.5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将有突破性的提升,农村人口加快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密度不断增强。预计2015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4%,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城市化水平已经较高的冀中南经济区,会进一步实现交通同环、信息共享、电力同网、金融同城,建成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沿海经济隆起带和环首都经济圈,将继续以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质量为重点,并有选择地发展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县城等中小城市,特别是沿路、沿边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和经济活力较强的特色城镇。

3.6 更加注重环境问题,倡导低碳经济,尽快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北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和河流淤积严重,土地沙化与沙尘暴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等。“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遵循区域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证城乡发展的水源、绿色食品供应,协调流域上下游、开发与整治、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以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区域内生态环境整治为先导,加速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两大工程,以及科学合理的城乡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造林绿化工程,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预计2015年,通过社会经济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在基本消除贫困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恶化趋势得到遏制;2020年,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能够得到基本解决,区域内部生态安全和生态健康得以保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对区域协调现状的研究和分析,鼓励资源和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并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产业分工,寻求双赢或多赢局面。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三大区域规模将不断扩大,定位更加明确,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区域的产业发展趋于专业化、规模化,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将日益紧密。

参考文献:

[1]武春光,于成学.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8,18.

[2]陈华,刘永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4):7-8.

[3]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78.

上一篇: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一篇:基于LAN+SAN下的存储备份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