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8-15 03:23:53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现状,并着重提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通过以就业岗位群设置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转变为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以扬长教育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实行学分制等具体的课改思路,其核心是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体系。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职业能力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简称“中职”)要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时,却遇到许多阻碍,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什么能力的培养,以何种途径、手段实现培养目标,许多教师往往手足无措,“瞄准能力搞教学”挂在嘴上,停留在理念上,不能很好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行动上。这虽然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滞后,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适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此笔者针对中职计算机课程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与各位职教同行、领导共同探讨。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全国掀起了职业教育改革之风,在课程改革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地正在加大力度,如制造类专业、现代服务类专业已走在前方探路,并取得了初步性的成果,但总体上中职专业课程改革还是滞后,计算机专业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没有形成针对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有效课程体系,课程门类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偏离人才培养方向,课程功能低下。

其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程结构,即使对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也只是按照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筛选,依然按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组织课程。

再次,理论和实践脱节,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一般是先理论后实践,在教学安排上一般是先集中理论教学再集中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断层,单项的能力培养环节相对薄弱,而且许多课程的实验实训跟不上,根本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最后,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受教材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不清楚。尤其是对每一章节甚至每一小节的教学,这种不明确性更为突出。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教学过程偏离课程目标,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是被动接受。

由于教材结构不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若不够强,那么就只有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因此教材就成了制约中职课程改革的瓶颈。从而编写以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用教材,成为目前中职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目前,已经有部分职教改革先锋、专家们在作努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出版了部分优秀的以“项目教学”课程为模式的教材。

二、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根据就业岗位群设置专业课程。

计算机课程改革要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学生从初中进入职业高中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标就已经转向了就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据了解,有部分中职生自发地对本专业相应的岗位群进行了跟踪性的社会调查,掌握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目前,这种大学式培养目标的“子集式”的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对此,我们提出了从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的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比如,先根据目前的就岗位群把计算机专业分为计算机网络组装与维护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休软件应用方向等,再根据确定的专业方向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与公共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课程内容的整合。

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为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德国职教专家费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偏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中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例如,“网络组建”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的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铺设的原则及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3.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根据就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学科体系更加科学,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强化实践教学,落实好学生的实验与实训教学。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轻视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把必需的相关知识融入技能教学之中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目前最受关注的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当然必要时也可采用较传统的讲练结合(练习法)教学模式作为补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技能、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快而有效的提高,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4.扬长教育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弱,认知水平和文化课的学习能力弱是要面对的现实,但是他们好动、动手能力较强,对于某些专业技能课可以学得很出色,因此,我们对他们的评价要符合实际,要扬长教育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首先,我们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念,我认为要对某科专业技能或相关科目学得很好,某专业技能很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认同他们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认同他们就是社会岗位所需求的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其次,我们要不断地挖掘中职生的这些技能长项,使他们学好、学精,中职生对某专业技能科目要学得精,不应是学得多而学得不好,学精拥有一技之长强于学多而学不好,要实行扬长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才。最后,对他们要进行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扬长教育观是给学生肯定、学习信心与动力,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等,给他们一个综合的多方面评价。

5.实行学分制,深化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尽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已经考虑了计算机网络组装与维护、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辅助设计等模块,但实际上同一个岗位群、同一个就业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还是有差异的,再则,学生的潜质和兴趣也有差异。所以,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外,应尽可能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而学分制的实施则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在自己建构知识意义方面,比非学分制的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认为某专业技能学好了,学精了,技能等级高或者学习成绩为优的专业课可以免补修某一门文化课的学分,这作为激励机制,对中职生学好专业技能是一个很大的外部动力。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必须注重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保证专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专业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生就业市场、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学生培养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要有一技之长,同时要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能够扩大学生的择业面和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主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力主编.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第27卷(总482期).

上一篇:浅探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下一篇:试论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