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鹰:在时间中成长

时间:2022-08-15 02:46:39

王鸿鹰:在时间中成长

1996年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进入太和集团担任设计师;1999年获得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成为当时“十佳”行列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位;2001年创立自有品牌I’VE;2003年参加“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巴黎展示会”;2006年参加韩国大邱时装周;2008年,创立MYTHE品牌……时装设计师王鸿鹰在时光的磨练中成长成熟。

70后王鸿鹰,小小年纪就“出道”,看起来更像是资历深、经验丰的“前辈”。十五年来市场的变迁,上一代设计师与当代设计师的所面临的不同创业环境,听王鸿鹰聊起来,格外清晰深切。

《中国服饰》: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时装设计之路?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

王鸿鹰:最早喜欢服装是源于女孩子爱漂亮的本性。我有3个比我大很多的姐姐,她们能穿漂亮新衣服,而我只能捡她们剩下的衣服穿,因此从小就对漂亮衣服有很强烈的渴望。后来开始学画,喜欢纯艺术,并顺利地考入武汉纺织大学。1996年大学毕业之后,运气非常好,即进入武汉太和集团担任设计师。当年的武汉太和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女装品牌,是国内最早做加盟连锁的女装企业,经营观念很新,当时的一系列举动包括请法国设计师马蒂担任设计总监、请瞿颖当形象代言人,黄金五秒钟广告、请台湾人做营销,请日本公司监制生产加工等等,当时都引起业界轰动。在那之前,企业也会招一些设计师,但基本是摆设,不会真正地去从事款式设计,面料也不是设计师参与挑选。那时候面料品种不多,老板都定好了。一种面料用三四年,一个款式生产三四年。我那时候刚毕业到太和,就真正开始看着面料设计服装,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太和请到法国设计师马蒂之后,对我的促进很大。当时太和有十多位设计师,要从中挑选一位担任马蒂的设计助理。考试的时候放了一首音乐,让我们听着音乐,根据感觉画一组衣服,结果就选中了我。跟着他_年多来,学到很多东西。让我知道真正的设计是怎样的,不像以前完全是看着面料被动设计。

《中国服饰》:就你对国内设计师的了解来看,你认为和第一代设计师相比,新一代设计师有那些不同特质?

王鸿鹰:从设计才华上说应该没有什么区别。最主要的是市场环境不同,对设计师要求也不同。第一代设计师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他们与市场是脱节的,更多地亮相是在作秀。新一代设计师是跟消费者市场紧密结合的,必须得到市场认同才能生存,因此我们更了解市场。我们设计作品目的性更强,必须更快速地寻找自己的消费群,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产品。另外一个方面,今天的设计师更自信更自我,其实也更脆弱。激烈的竞争锻炼了实力,应该说综合实力变强了,韧性也更强。

《中国服饰》:你认为时装设计师目前在国内的创业环境如何?中国新锐设计师的发展壮大,目前最需要什么?你作为设计师,行什么样的感受?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善?

王鸿鹰:这几年来,设计师创业挺难。一方面设计师队伍壮大,竞争变激烈;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理性。设计师压力很大,市场对设计师起点要求高。

设计师创立自己的品牌,目前最需要资金支持。其他的包括营销团队、加工团队,市场推广,与商场商家的接洽,以及其他很多工作,都是设计师的薄弱环节。

中国设计师要想把创意产业做好,品牌企业支持很关键,但光靠企业的支持不够。企业想要立竿见影见到市场化的结果,他们对创意的要求是共性多,个性少。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不光是牵线搭桥,希望成立更大的联盟,支持中国创意产业。

《中国服饰》:去年11月你在2010中国时装设计创意邀请赛中获奖,将参加今年3月份在巴黎时装周“China in Paris中国当代创意Showroom”的演出。你认为这次去巴黎演出对你个人的意义何在?与2003年你在巴黎的作品会相比,感受有何不同?目前作品筹备得怎么样?请介绍一下3月的作品。

王鸿鹰:2003年的主题是“时尚中华”,所以带着“代表中国设计师”的沉重感去参加,总觉得要体现出足够的中国风格。这一次去心态比较放松,作品体现的是我个人对生活、对服装的理解,可穿性更强。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是什么?肯定不能一味跟在别人后面,否则永远无法超越。中国古典的穿衣方式是平面、含蓄的,而欧洲式风格是立体、硬朗的,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怎么样把宽松与硬朗、强与弱、柔与刚的对比结合好。让中国设计师找到自己的身份,既让别人觉得得你很时尚,同时又带有中国特色在里面。

3月份我的作品会考虑这种结合。我的设计风格跟我的性格有关。我喜欢挑战、拒绝平庸,首先我要追求有独特的个人特色,但我又不喜欢过分张扬,因此它有一种含蓄在里面,富有张力。这次作品中有很多手工制作的部分,想呈现手工特有的、机器无法达到的效果,回归古朴,表达对工业化产品的排斥,对过度工业化社会的反思。另外我用皮和其他材料结合,制作了很多挂饰、包。中国设计在挂饰和配套饰品上比较弱,很多会上配饰部分都是外购。这些年我一直对挂饰有所研究,这次会会出现我的一部分饰品作品。花型设计上我数码喷印了一组花型,面料设计上取了欧洲、中国同一年代的招贴画进行对比,用中式建筑作为背景,体现同时代中西审美标准的差异性。

《中国服饰》:这两年有没有什么长期计划?实现这个计划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王鸿鹰:目前我的工作主要还是帮品牌企业做设计策划,另外一部分时间用于自己公司的高级定制业务。长期的打算就是把自己的品牌MYTHE慢慢做大。MYTHE品牌前后也准备了近五年了,目前有一个设计师集成店,除了自己的作品还有其他设计师的作品。衣服也很受大家喜欢,但我一直犹豫没有全面推向市场。今年年初下了很大的决心。最近也在逐渐地收缩工作范围,把花在其他工作上的精力收回来,逐步地慢慢偏重自己的品牌这一块。这次巴黎之行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会更坚定自己的信心。

上一篇:国际化时尚型男 下一篇:美国传统实体零售店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