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空间中的虚景欣赏分析

时间:2022-10-03 04:27:26

园林空间中的虚景欣赏分析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阐述了传统园林空间中自然虚景的营造,通过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诗情画意,创造意境等自然虚景,让人的感知获得了诗意的意境美,从而使园林诗意的艺术境界有了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园林;虚景;自然;意境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重要的是审美观念,并渗透到中国古代各个艺术领域中,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园林发展的始终,园林受其影响非常之大。“天人合一”不是指事物表象的统一,而关键在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通过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你会发现,古人花了很多心思在花园的设计上,将天地万物之精华浓缩在庭院之中。这种及各种自然景观缩影于一园的构成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一、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工和自然结合的产物,它所体现的自然风景式风格,是以人工景观达到自然美表现的典范。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提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审美评价的标准。园林中假山叠石的峰峦洞谷或峭壁悬崖力求取自真山片段,水池泉瀑也摹仿自然水体的真实形态,至于茂林修竹、悬藤垂萝、佳木繁荫,无不散发着勃勃的天然情趣,表现了自然风景的理想模式。这种崇尚自然美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有密切的联系。早在先秦时期孔孟思想中就有山水比德的观念。以山川之美喻人格之美,同时从自然万象中体悟人生哲理,借无言志。老庄哲学则将自然上升到“道”的高度,自然成为永恒法则的体现,成为效法顺应的对象,推崇自然而然的美,主张人类想自然界的回归,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奠定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成为一种文化和审美精神。置身于这种自然的山水氛围中,令人感到松弛、散淡、宁静、内省、怡情,唤起循迹山林,游历名川大山所产生的对自然山水的美好记忆。

二、诗情画意

魏晋时期山水诗文和山水画的大量出现,使早期的自然审美观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造园艺术向自然山水园的转变。人们不仅陶醉于自然山水,以诗画表达由衷的赞赏,而且园林中再现这种自然美,并达到借景抒怀的目的。唐代山水诗话的蓬勃发展,促进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文人以诗话意境写入园林,形成文人园,逐步摆脱对自然山水的单纯模仿,将自然美与诗情画意联系起来,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当时最富盛名的有王维的“辋川别业”诗话大家王维开创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他的写意山水画在总结自然山水构成的客观基础上,追求凭借湖光山色之胜,加以人工构筑,创作出既有自然山川之美,又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表现了山水诗话特有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文人园所追求的诗情画意情趣提升了古典园林的雅文化品味。宋元以来园林代表的城市宅园受当时山水画论以及禅学的影响,讲究立足心性,以壶中天地、须弥芥子的有限空间容纳片山勺水、拳石数竹的典型景观,从中获得修然自得、淡泊宁静,达到小中见大、情景交融的境界。写意山水园主要以绘画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园林创作,尤其在小型庭园中,通过空间和景物的布置,表现诗话意境之美。概言之,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它在美学上的成就,尤其是深层的哲理内涵和高妙的文化品格,正是我们今天在进行环境设计创造中需要借鉴和发展的。

虚景就是大自然的声、光、香、影等与实景组合而形成的园中缩影。“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大自然所带来的自然美于人类创造的人工美统一并融合为一体便能达到共生境界。在这种审美意识的熏陶下,自然美就是融为一体的天地万物,人工美就是造园家以鬼斧神工之法,创造出的宛如天成的风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景,是由造园家人工构筑的实景于天然生成的自然美景完美融合,和谐共生而产生的,不留人工斧凿的痕迹。两者有共同之处,都是体现自然美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不能简单地视为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在园林中植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虚景与实景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正好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通常是两者融合在一起看待,而不是独立进行区分。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传达给人们园林艺术之精髓。营造中国古典园林虚景的过程中,同样强调造园家在选址的过程中的主观思想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人与环境的一致性。也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首要条件。还通过将自然物拟人化,赋予它人情味,来追求客观自然于主观意识之间相吻合,是人与大自然能够相互交流达到和谐境界。虚景能够调动人们的身心来感受和观赏园林中的美景。园林中丰富多彩的游览内容,能够引发人类情感的颤动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虚景在园林“天人合一”境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角色。

空间带给人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高大,优的低矮、有的空旷、有的狭窄等等,对人的身心变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园林中有很过空间是无实际功能的,是为了延伸、扩展空间感而建造的。苏州恰元藕香榭北面设立的平台,此次空地空的巧妙,空出了空间的空灵感,平台突入水池中间,放眼与周围,仿佛被大自然所包围,既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又可供人休憩、舒缓身心。园林中的虚闲空间非常广阔。宁波天童寺古道两旁有大片松林,路人经过这条古道时,就会体会到“未入天童心先静”的状态。寺院与古道相接,从而使寺院空间扩展了无数倍。

三、“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独到的审美观念,是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理论依据,建筑的意境美是园林建筑形式美诸要素的延伸与拓展。人类通过建筑使空间发生变化,借以传达某种基本的情感,象征某种意义。

光影如画 自古以来光影已成为重点研究的审美对象,变化多端,神秘莫测,他向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展现着一种神秘美,带给人无限惊喜。光影总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光影借助中式园林中形态各异的造景元素和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在园林中传达着奇妙无穷的光影魅力。按照光的种类进行划分,可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自然光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自然美”的体现。这刚好跟中国园林“师法自然”这一审美思想不谋而合。在园林设计中,大自然中存在的自然光这个主体,是不受人们控制的。人们只能通过研究空间的划分、山石的围合、花木的分布等特性,把握自然光的属性,让两者完美结合来营造园林虚景。光影神秘莫测的变幻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日光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光源,还是一位神秘莫测的美景大师。白居易曾说过“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化,不可殚记”。由此可见日光在人类中的重要性。一天中,园林主要的变化是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的光线和阴影的变换而变幻的,日光所塑造的园林虚景常常被人们忽略。万物的生长,日夜与四季的轮替,都是太阳在发挥着强大的效应。光是生命的象征,使人们形成视觉的重要条件。光所带来的各种效应就足以给人留下强烈的震撼。一日之中,太阳的东起西沉引发人丰富的想象,人们在园林中可以观赏到有日光所带来的美。日光以时分进行分类,可分为日出、日中、日落三个阶段。光在这三个阶段所创造的虚景是各不相同的。如隋朝杨素在《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中说过“日出远揂明,鸟散空林寂”,描述了世界万物欣欣向荣的生机景象。梁朝梁元帝在《晚景游后园诗》中提到:“日移花色异,风散水文长”

结束语

园林是讲究空间营造的艺术,所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例如,宋介之的休园就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足见,精心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及其景观方使园林布局产生的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连续流动的空间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秀峰.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庄坚毅.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邱德玉.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下一篇:岩土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