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时间:2022-08-15 12:45: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摘 要] 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存在课程资源相对贫乏,课程意识不够成熟,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教师科研能力薄弱,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培养即高师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问题;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8-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独特的课程价值和目标追求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然而在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该门课程的实施者在高师专业设置中没有相对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至今为止没有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大部分的学校该门课程教师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笔者想通过对近15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做一分析,期望能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有所启示,从师资培养的源头开始,为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提供建议。

一 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综述

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控制条件中将期刊年限定为2001年1月~2015年1月,内容检索条件采用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得到检索文献5359篇。其次,确定研究对象。在这5359篇文献中,除去重复发表文献、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1500篇。

首先确定关键词。采用Bicomb软件对150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抽取出关键词频大于20的44个关键词作为主要关键词。其次,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对于确定的44个关键词,利用Bicomb软件中的共词分析功能。产生出共词矩阵。再次,进行聚类分析,将共词矩阵导入SPSS13.0中,采用样本聚类,得出44个关键词的聚类树图。第四,结合聚类结果对共词矩阵运用SPSS13.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结合聚类和知识图谱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一条主线和四大领域展开研究。一条主线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四大领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认识和本质问题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评价研究。通过对多维尺度图和聚类分析图的进一步归纳分析,还可以归纳出我国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总趋势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者多,对于课程的评价研究者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多,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描述的研究比较多,具体教学指导研究较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多,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较少;宏观常态化的研究较多,对于综合实践课程中本地特色的微观研究较少;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层面的问题质疑者多,能给予操作性的建议较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较多,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知识图谱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资源相对贫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开发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资源感到十分困惑,很多教师对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缺乏科学的调查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2)课程意识不够成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是由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更注重参与,重过程。在这个非常开放的实施空间中,没有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要转变学习方式成为一名自主的学习者,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自身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指导力,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局限于停留在活动的表层,缺乏对该门课程的系统开发和建设。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从知识图谱中看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问题在整体研究中处于边缘状态,目前学校的师资配备较为单一。有些学校任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不是单纯由班主任担任,就是单纯由某一门学科教师担任,任教的教师资源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活动教学的基本需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加之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整体不足且不稳定;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不足[1]。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定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4)教师科研能力薄弱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研究或者案例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活动设计,这就对教师活动设计和整体安排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中小学教师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教师需要课题或任务出发,设计出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而且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需要有多种可行的措施,而不能仅停留在方案设计的层面。

(5)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一直以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点,课程的评价理念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如何参与、获得了怎样的感受和进步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将是研究者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 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中小学的师资水平,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全面体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考,必须从开设课程的种类到课程实施中教育科研意识与方法进行调整, 才能真正做到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1 增设活动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综合教育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是由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上教育实习组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综合教育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看也是需要教师具备综合多样的能力,如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通过传统的学科学习,而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慢慢培养并形成。高师教育类课程应聚焦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增设活动类课程,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各种学术活动、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理论,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

课程政策的变化表现尤为明显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定之下,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发设计课程,这对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提出了要求。作为职前培训的源头,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强化相关课程理论,增强学生的课程理论素养,使学生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开发学习中对课程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内化的课程观和课程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学会关注身边的现实,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3 重视教育科研课程,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题研究要求高师课程设置重视教育科研课程,强化教育科研类培养与训练;意识的培养和科研方法的学习;教育调研活动的开展;教育类论文的撰写与指导。这就需要高师教育在培养师范生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利用课内外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基础知识和方法,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利用各种实习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活动将实践活动和理性的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未来教学中做好铺垫。

4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高师教育类课程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在问题解决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框架体系。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学都强调开放性,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多渠道主动运用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获得新的知识。这对高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师,要打破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落实到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愈来愈高,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考量教师职前教育的需求,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课程的设置、课程观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着手,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刘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2014(06).

[2]杨倩.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下师生发展的视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5).

上一篇: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 下一篇: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