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商事仲裁中的证据规则及其完善

时间:2022-08-14 08:19:20

浅析我国民商事仲裁中的证据规则及其完善

(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仲裁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诉讼外纠纷解决的替代方式,在社会经济和民商事活动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证据规则又是仲裁活动的核心和基础。本文在以仲裁法规定为基础的同时将结合民诉中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对民商事仲裁证据规则作系统的阐述,主要介绍了民商事仲裁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区别、证据的形式规则以及证据的实体规则,并根据当前仲裁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民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推动我国民商事仲裁法制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仲裁证据;形式规则;实体规则;缺陷;完善

仲裁是一种法律纠纷的解决方式,随着我国民商事仲裁立法与仲裁实践活动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事仲裁中的证据规则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民商事仲裁证据制度主要规定在仲裁法及相关仲裁规则中,但对仲裁证据的规定存在较大的缺陷。

一、民商事仲裁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区别

第一,仲裁证据具较大灵活性。我国法律对诉讼证据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而在民商事仲裁领域,立法很少对证据的审查作硬性规定,仲裁庭几乎接受当事人提供的任何证据,在当事人不反对的情况下,仲裁员可根据案情自由决定证据的取舍,具有明显的灵活性。

第二,仲裁证据更体现意思自治。区别于诉讼,仲裁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合意自由选择仲裁庭,仲裁员,仲裁规则以及仲裁准据法等。仲裁权产生于双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仲裁必须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绝对前提。

第三,仲裁证据更侧重效率性。与诉讼更侧重于对公正的追求不同,仲裁更偏重于对效率的追求,从而决定了其证据规则具有开放性和快捷性特点,而这也正是仲裁的优势所在。

第四,仲裁证据体现了有限合法性下的合理性。不同于诉讼证据的合法性要求,仲裁证据的审查只需达到仲裁庭成员确信的程度,就可以用来裁判事实、分配权利和义务, 除对于某些特殊证据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其他仲裁证据无须满足僵硬的合法性要求。

二、民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研究

(一)民商事仲裁证据形式规则

仲裁证据形式规则是指仲裁证据的分类以及仲裁证据的构成要件等。

我国学者多采用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分类方法,将证据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七类证据。需要注意的是,仲裁证据也有些特殊规定。比如物证收集方法主要有勘验、扣押和提取物证三种,这三种方式中有的是法院依职权采取的具有强烈公权力色彩的强制性措施,仲裁庭并不都可以直接采取。

(二)民商事仲裁证据实体规则

仲裁证据的实体规则是仲裁案件的参与者运用证据形式规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活动规则,可以分为举证规则、查证规则和采证规则。

仲裁中的举证责任指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必须提出证据证明其真实性,否则将承担对自己不利的后果。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举证责任的核心问题。在证据的获取过程中按照主体,可以分为当事人提供证据、仲裁庭自行取证和法院协助获取证据三种获取方式。

查证程序是当事人在开展举证活动的基础上, 向仲裁庭或者法院提交、展示证据材料的证据力所进行的调查活动。仲裁制度中查证程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出示证据—辨认证据—对证据咨询和辩驳。

采证是指裁判者在解纷过程中就当事人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过程中所涉及的与待证事实有关联的证据材料加以审查认定,以确认其证据能力及采信与否的活动。民商事仲裁证据的采证规则主要有仲裁推定规则、仲裁认可规则及经验规则。

三、我国民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现存缺陷及其完善

(一)仲裁立法未建立完备的证据规则体系,缺乏独立的证据规则

仲裁具有自身的特点,然而在我国它的独立性被忽视,反而诉讼性倾向明显。而在仲裁证据规则上,这种倾向性尤为明显,仲裁证据制度沦为诉讼证据制度的复制品,在仲裁实践中多直接采用民诉法和最高院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鉴于仲裁证据的独立性,一套仲裁证据规则是必要的。为了充分显示仲裁证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建立专门的仲裁证据规则,增加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条款。同时,还应完善现有的仲裁证据规则体系,清晰的定位各法律文件间的关系,使仲裁证据的运用有法可依。

(二)仲裁庭自行收集证据受到较大限制,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收集的证据,可以自行收集。”但此条规定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律并未明确哪些情况下的证据是属于必要收集,可操作性弱。鉴于仲裁机构的民间性质,仲裁庭的自行取证权无法与法院相比,法律并未规定其他单位和个人协助仲裁庭调查取证的义务,更未规定当仲裁庭收集证据时其他单位和个人拒绝时的处罚方式,这就决定了其自行调查取证时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司法手段,给予仲裁庭自行收集证据的法律支持。由于强制性措施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暴力机构,直接赋予仲裁庭强制力是不妥的,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变通的方式,对仲裁庭收集证据方面给予一定的法律支持。同时在立法中规定,仲裁庭在收集证据需采取强势措施时,经申请,由法院在经过必要审查后强制实施。

(三)仲裁证据保全的规定不合理,欠缺科学性

现行法律对仲裁证据保全的规定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采取法院专属权模式,将证据保全的权力全部赋予法院,而仲裁庭的作用充其量是转递,它既无权阻止,也无权审查;未规定证据保全的担保制度,使得被申请保全人的利益处在一定的危险之中;未规定仲裁前的保全制度,无法保护仲裁前的证据,不利于日后仲裁程序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来完善我国当前仲裁证据保全制度:第一,扩大证据保全提出主体的范围,赋予仲裁庭证据保全的审查权;第二,尽快健全仲裁证据保全的担保机制;第三,允许当事人在仲裁程序开始前申请证据保全。

(四)仲裁质证程序的僵硬性,不利于仲裁实践

我国《仲裁法》规定,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一规定并不适合仲裁程序的特点,仲裁允许当事人合意选择书面审理方式,硬性要求开庭质证会导致书面审理无法正常进行,同时,若开庭前当事人已交换证据且进行了质证,而开庭时还需要再次质证,则违背了仲裁程序灵活性、效率性的特点。

针对仲裁的特点,应完善质证程序,在开庭前当事人已经交换过证据且记录在卷,则开庭后便无需再次向对方出示,而可以直接作为定案的根据,毕竟质证只是为了给双方当事人平等的对于证据材料陈述和辩论的机会,只要实现了这一目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对质证作出硬性规定。

【参考文献】

[1]蒋新苗等主编. 仲裁案件举证技巧[M] .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郝萌.论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重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谦.试析民商事仲裁中的证据制度[Z].仲裁研究(第十六辑),法律出版社,2008.

[4]叶青主编.中国仲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杨建国.试论仲裁证据规则的内容[J].证据学论坛,2008(00).

[6]谭兵,黄胜春主编.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戚威.对我国仲裁证据制度独立性问题的解读[J].消费导刊,2009(18).

上一篇:论现实主义法学投影下法律方法论发展的轨迹 下一篇:浅析新婚姻法解释下的夫妻财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