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意蕴

时间:2022-08-14 08:09:12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意蕴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挖掘教材的美学意蕴,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地帮助。

一、挖掘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作品随处可见。朱自清的《春》中的语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中的“钻”“瞧”“踢”“赛”不都是常见的动词吗?然而一经连缀成文,那语言就如涓涓甘泉,让人顿觉美的意蕴无穷。这类美的语言在语文课本中不少,但如果在教学中视而不见、漫不经心、不体味、不发掘,只是一味架空分析,空泛议论主题,那么清醇甘冽的语言美就会被埋没、被抹杀。由于教师的疏忽,导致课文之美也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教育者或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语言美诉诸学生的听觉;或使语言美诉诸学生的视觉;或分析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把语言美的意蕴传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操素养。

二、澶染课文的环境美,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

请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的景色:“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为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变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在这样优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海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空中漂浮着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之美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再看鲁迅的文章《孔乙己》中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粗看,这段文字不起眼,但一“瞻前顾后”,名堂就出来了。那“一副凶脸孔”,那“也没有好声气”,那“教人活泼不得”不正是孔乙己之所以只能成为使人“活泼”,但没有他人照样过的穷书生的原因。冷漠、麻木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一斑。针对上述这些课文中的环境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些文字,在读中领会环境美的意蕴,教师抓住关键词或修辞格透彻评析,道出美的所以然来,把环境美一景物美、背景美等揭示渲染出来、再现出来,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从而熟读深思,把握课文的内在含义,体味到大自然的美和社会背景的美,从而乐学乐读。

三、把握课文的修辞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美是对比美和联想美。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纪念鲁迅的诗。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诗人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和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者作对比。剥削者虽然活着,但只是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人性,在人民心中已经死了;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鲁迅虽然死了,但他的奉献精神、战斗思想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鲁迅的形象塑造得极为高大美好。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伟大精神、人格,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生甘做“野草”、甘做人民的“牛”。这就是对比美的艺术效果。

联想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远远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富有创意的联想让读者从“远远的街灯”中联想到闪烁在天空中的灿烂的群星;又从那“无数的明星”联想到那灯火辉煌的天上街市。这样天上和人间上下沟通,把读者带到了―个虚无缥缈的神奇世界中,使读者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品、幸福自由的生活。读完这首诗,我们不禁沉浸在瑰丽神奇的境界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四、探究课文的结构美。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语文教学如何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欣赏课文结构美的习惯和能力,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思维能力颇有好处,而且必然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使之受益终身。例如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情节生动、结构完整,令人赏心悦目。这篇小说反映了农村谷贱伤农的社会现实和农民要求变革的愿望。小说的主人公,以旧毡帽朋友的形象出现,更能反映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情节上以农民一天的活动为线索展开,按时间的顺序、空间的转移和活动内容的变更,突出截取三个生活横断面来写,从而反映了农民从希望到失望,再到愤懑,直到反抗意识萌发的变化过程。作为授课教师,应重视学生鉴赏课文结构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思路清晰,言简意明的板书设计,以传达课文结构之美。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努力地、自觉地、和谐地、全面地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把握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意蕴。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透析 下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