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时间:2022-09-21 02:58:40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提供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

认知材料的呈现方式,大致有语言、文字、事物和图形等基本方式,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展现时都应贯彻形象、直观、新颖的原则。例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将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录下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获得感性认识,引起学习兴趣。如果是一些需动态展示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海陆的变迁、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推移等,采用多媒体演示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

教学内容与实际密切联系,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联系实际除了包括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要特别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国内国际的热点时事问题。如学习“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时,抓住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这一契机,为了让全世界人都能了解中国北京,感受她东方文化之都的风采,我们就要先了解北京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文物古迹等各个方面,然后自豪地向外地人、外国人介绍北京、宣传北京,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教学情境,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如在学习“传统聚落保护”时,学生以开发商和文物保护者的身份,就“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关系”展开辩论,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学习“欧洲西部旅游资源”的时候,让学生以游客和导游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游客说出自己想去游览的国家,导游负责介绍该国家的旅游资源,或者游客提出游览意向,比如想在异地度过一些西方节日,感受异域风情,观赏花卉、午夜太阳等迷人的风光,导游就为他们安排好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事项等。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追求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精神需要,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的学习不断获得成功,不断得到成就感的满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铺垫,设计的活动要有适当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完成,这种成功后自我肯定的体验,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时,以往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感兴趣,上课时我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2.你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3.作为廊坊人经常听到外地人夸赞廊坊人杰地灵,尤其是气候条件适宜人们居住。你认为廊坊的气候好在哪里?

然后,设计三条旅游线路深化气候问题:1.从新加坡北京雅库茨克,提问:①如果在二月末旅游,你的着装有什么变化?②如果以上三地进行房屋设计招标,你能帮助设计吗?③沿这条线路旅游,什么位置在变化?2.从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提问:①景观上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②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3.从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地区,提问: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地区在吃、穿、住、行、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其次,对三条旅游路线进行总结,得出亚洲气候受纬度、海陆分布、海拔高度的影响,因此气候复杂多样的结论。

最后,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阅读非洲气候类型图,看非洲的哪一气候类型是亚洲所没有的?它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民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因而也使学生明确任何生活中的文化都与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三)探索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矛盾冲突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平静的知识海洋上激荡出美丽的浪花,形成一圈圈不断扩散的涟漪,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激情进行学习。而矛盾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发现矛盾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设计“印度”一课时,提出:印度非常贫穷,而贫穷总是与落后相伴,为什么高新技术的IT产业却非常发达,软件出口居世界第二位呢?在设计“中东” 一课时,提出:以色列地域狭小,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为什么农业却非常发达,成为欧洲的“后花园”、“水果蔬菜篮子”,每年农产品出口产值就达十几亿美元?

只要教师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学习,会发现很多令学生感兴趣的“矛盾”问题,而用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平淡中发现别人不注意的问题,加以探究就会大有收获。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主动地去思、去想、去寻找答案,从而逐渐达到“会学”的境界。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第六中学)

上一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意蕴 下一篇:如何以学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