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安居乐业

时间:2022-08-14 05:18:12

促进就业,安居乐业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就业工作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必须统一认识,深刻了解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进一步明确全面促进任务和方向,从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等方面着手,全力以赴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关于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充分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保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努力消解结构性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包容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将失业人员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使平均失业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化。

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充分就业离不开全社会的创业行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扩大全社会的就业规模: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严格规范收费行为,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服务、人力源服务、跟踪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乡村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和鼓励创业、褒奖和传播成功、宽容和帮助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关于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目前体面就业的精神内涵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面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使人力源开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另一方面,要使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创造更加幸福的工作。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形成正常的工增长机制,职工工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的40%以上。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公平就业是体面就业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就业质量;指导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在工作场所反对就业歧视,促进性别平等。

关于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

“十二五”时期我国和谐就业的目标是:一方面要促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源市场基本形成,使人人选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人力源市场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部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使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不让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欺负、受委屈。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乡镇(街道)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企业、街道、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完成,仲裁结案率达到90%。

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和谐就业离不开及时化解劳矛盾。“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大力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乐业是幸福之源。“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就业优先(劳动力是重要的源,源要得到合理的配置,要实现劳有所得;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的人又是发展的主体,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就业优先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重要体现)战略;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评估对就业的影响,注意防范失业风险;不断加大对就业的金支持,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多元投入的机制;加强政府投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事前社会评估工作,发挥政府投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建立公共投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

上一篇:多项举措并举,力保就业稳定 下一篇:白领小伙深山创业:瞄准“皇家猎物”大赚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