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校园骨折谁担责

时间:2022-08-14 04:07:06

留守儿童校园骨折谁担责

2000年5月,张涛和李冬菊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年后,儿子张坤出生。婚后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张涛和李冬菊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车,而年幼的孩子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转眼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奶奶将张坤送进了村里的小学。然而,突然有一天,张坤哭着从学校跑回了家,原来是一个孩子用凳子砸在了他的胳膊上。张坤感觉疼痛难忍,可是负责上课的老师以为只是一点皮外伤,就让张坤先回家休息。

爷爷奶奶看到宝贝孙子受了伤,赶紧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后来确诊为骨折,为此住院一个月,花去医疗费数千元。可是在事情发生后, 校方不仅没有看望张坤,也没有赔偿经济损失的打算。对此,张坤的爷爷奶奶怎么也想不通,认为孩子在学校正常上学期间受到伤害,学校当然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但是,校方却解释说,首先张坤的伤不是校方老师造成的,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其次,因为已经找到了真正的肇事学生,所以,如果家长对经济赔偿有什么意见可以找肇事学生的父母要求赔偿。

对于校方的解释,张坤的爷爷奶奶自然无法接受。那么,本案中,学校和肇事学生家长谁应该承担责任呢?

律师观点:这是一起目前常见的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案件。

由于张坤与加害人均尚属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究竟张坤应该找谁主张自己的赔偿权利,以及应该怎样维权呢?

首先张坤由于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其权利的主张和救济也只能由其法定监护人来代为行使,也就是由其第一监护人张涛和李冬菊代其主张。在维权的方式上可以先找学校和侵权孩子的家长协商赔偿事宜,如果协商不成则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侵权民事诉讼。

这里学校和侵权孩子的责任应该如何划分和最终承担呢?

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民法通则意见》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这里幼儿园、学校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而且是“适当”责任。同时《民法通则意见》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本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理解或者推定,如果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也不满十八周岁,那么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而到了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 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这里说明,学校不仅要承担责任,而且是要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而不再是“适当”的责任,当然也不是连带责任。同时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承担学校担责以外的责任,也非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对于完全责任的分担,双方会出现一个承担的份额问题。

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这个问题的规定更加简单明了,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这就是说学校承担的责任可能是“相应”责任,也可能是无责任。在学校担责后或者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剩余的责任或者全部侵权责任一般应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承担,但是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拥有财产的则应由本人来承担,不足部分则由监护人赔偿。

只是由于张坤受伤事件发生时该法尚未实施,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如果侵权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仍应按照当时的法律处理;只有2010年7月1日后发生的侵权案例,才会适用新的规定。■

上一篇:尊重爱人的隐私权 下一篇:新居时兴“花”样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