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铭:国产表见证历史

时间:2022-08-14 03:10:38

沈铭:国产表见证历史

目前像北京手表厂、天津手表厂和上海手表厂所生产的机芯,与瑞士ETA机芯(瑞士手表的统一机芯)相比,绝对不比他们的差,只能说会更好,但价格却仅仅是他们的几分之一。

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说起收藏家,现在很多人都会觉得怎么也要身家几百万的主儿才能配得上。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在收藏圈里属于顶尖级人物,所收藏的物件也是同类别里最多最全的,但他们却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藏品的价值也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么高。收藏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搞研究和对历史的收集,他们的每一件藏品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沈铭,便是上述那部分人里的领军人物。作为北京市收藏家协会相机钟表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做过摄影记者,最早对机械相机也有着特殊爱好,但正如他所言,喜好有时候并非一厢情愿的事情,很多因素会决定着你的喜好进程,譬如金钱。对收藏来说,套一句俗话,的确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由此,沈铭量力而行地转向了同有着机械原理的手表收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产手表。

第一块手表来之不易

对沈铭而言,收藏国产表,不只是因为财力有限,作为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人,更多时候,他是在通过一件件手表藏品来怀念那个年代。

时间回拨40年,手表的份量与现在不同。在那每月除了吃、穿、用再难有结余的年代,买块手表需要开家庭会议集体定夺。沈铭开始对手表产生兴趣大概在70年代中期,因为是独子而没有经历上山下乡的他,在西二旗第二生产队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早上7点下地,下午5点多收工,一次劳动时间是两小时。掌握工间休息时间的是他们的带队老师,有一天老师要回城里办事,就把自己的手表交给沈铭,让他做这件事。那是一块前苏联生产的“胜利”牌手表。厚实的表壳透着一种德意志风格,戴上那块表,沈铭忽然觉得走针的嗒嗒声那么动听!第二天劳动时,同学们隔一阵儿就问一声,“沈铭,是不是该歇歇儿啦!”沈铭骄傲地抬起胳膊,看一眼说,“还早哪!还差多少分钟多少秒!”从那时开始,沈铭便对手表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但那时期,手表不但贵而且限量供应,买表需要表券,领券还要论资排辈。参加工作后,沈铭当时所在工厂,一组十五六个工人一年只能分到一张表券和自行车券。求表心切的沈铭只好求助于父亲,托了关系,并且积攒了一年的工资,这才以120元的价格拥有第一块手表――上海“春蕾”牌手表。要知道这个价格相当于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月、普通工人近三个月的收入呢。结果手表半年内就坏了两次,沈铭把它卖掉后,又以30元价格买了一块南京生产的“钟山”牌手表,这是当时国内最便宜的手表。沈铭说,“钟山”表可以说是他真正意义上自己拥有的第一块手表。

卖掉“春蕾”表换了“钟山”后,不久沈铭就用剩余的钱又购进了一块手表,两块轮着带,只是因为喜欢。当时,手表对于沈铭来说也仅仅是喜欢而已,对他而言,那时还没有收藏的意识。

收藏就像谈恋爱

70年代末,沈铭进入新的工作领域,从事一些基础物理实验,工作中接触到的部分仪器设备里有各种计时装置,这也加深了他对计时器的兴趣。后来转行做了摄影记者,他对光学仪器的兴趣也陡然提升。如果要说收藏的话,机械相机应该是他的“初恋”。直到到九三、九四年,由于电子表的冲击,国产机械表市场的价格出现崩盘,一块儿表也就三四十块钱,沈铭觉得相机与国产手表相比,从收藏层面来说后者似乎更适合他这个工薪阶层。于是,他买了第一块专门用来收藏的手表――广州“红棉”。大概从1997年开始,国内钟表收藏开始渐渐回温,于是手表收藏就顺理成章地取代相机收藏,成为了沈铭业余生活中的主攻对象。沈铭开玩笑地说,绝大多数人的初恋者并不是最后的结婚对象,这与我的收藏经历很相似。放弃并不是因为花心,而是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就算将国产手表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沈铭买的表也不是很多,也就一年购进两三块的样子。用沈铭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个阶段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时期,前期的准备越充分,所查阅的资料越详尽,日后人手才会更加稳当。

这样,在做足了功课,积累了大量的手表知识后,2003年沈铭进入了自己的“集表高峰期”,从最初的一年收集两三块发展到一次就能买二三十块。

2003~2005年期间,是沈铭跑市场最多、收表最“疯狂”的一段时间。沈铭的表大多来源于旧货市场,如报国寺、潘家园以及外地的一些同类市场,还有一少部分从典当行购得。

沈铭的家离报国寺很近,那里几乎成了他收表的“主要据点”。没事儿他就溜达过去,看看有啥好东西没有。潘家园也是他的常去之地,停车场的人都跟他熟了,看见他去都会主动帮他找车位。偶尔他也会跟朋友去“鬼市”,寻摸着能不能捡着什么漏儿。

近三年时间下来,沈铭“计划经济”这个专题的主要代表产品都齐了。为了兼顾一下国产表的沿革,沈铭的藏品从组装外国机芯的启蒙时期,到我国各地厂家自行设计、制造的自主机芯时期,再到统一机芯后的时代,每个阶段沈铭都有足够分量的代表藏品。品牌也各有不同,像上海的“上海”、“春蕾”、“钻石”、“宝石花”牌手表;天津的“5.1”、“东风”、“天津”、“海鸥”牌手表;北京的“北京”、“双菱”、“燕山”、“三环”牌手表;南京的“紫金山”、“钟山”牌手表等等,品种极其丰富,主线产品全面详尽。

沈铭说,收藏国产手表的意义在于,某些特定时期的手表,是在印证着中国手表工业的发展,进而延伸到体现出中国工业的发展,这对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来说,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带口音”的错版表

在沈铭的藏品中,有一些是早已失去计时功能的手表,它们或者没有指针,或者除了机芯之外一无所剩。这类手表大部分产生于50年代前期,沈铭称之为国产表的启蒙产品。沈铭说,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是国产手表的启蒙期,这时所谓的国产表主要是在国产表壳中使用进口机芯。其实国产表壳在当时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表业修理,最著名的就是“华成”表壳,但很多人会把“华成”这个表壳厂误认为手表品牌。

在沈铭的300余块表中,国产机械表主要分三大类,这三类也代表了国产手表的三大阶段,即以“5.1”和“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后“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二代。和从1973年开始大量出现到计划经济结束告终的统一机芯手表。对这些不同阶段的手表,他收集后都会对照之前查阅的资料进行手表历史的研究,并且为收藏推广和普及撰写了大量文章。

也因为沈铭文章在行业内的影

响,使得国产机械表开始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注意,甚至原本在旧货市场卖不上价的旧手表也因此而价格上涨。沈铭手中有一块1952年上海“华成”出品的手表,机芯是瑞士的,原本几十元的价格,旧货摊主在看到沈铭几篇关于手表收藏的文章后,立刻提价到400元。沈铭觉得毫无道理,但又需要这块表做研究资料,就接二连三地去同摊主讲价,软磨硬泡了半年,最终以40元买下了这块手表。后来,沈铭基于这块表和先前的收藏写了一篇题为《华成手表》的文章。沈铭说:“要说捡漏,这应该也算一次吧。”要知道华成表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市面上还有一批镀金机芯的“华成”。那是解放初期,一部分人家为了不“露富”,将原来的金表表壳拆掉,换上“华成”的表壳,戴在手上就不那么招摇,这也算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了。

在沈铭的藏品中,还有一些错版和伪版的手表。比如我国最早的错版手表,50年代天津制造的版本号为58-001的“5.1”表,在表的后盖上原本应为“ZHI ZAO”的字样却被写成“ZHI ZHAO”。沈铭开玩笑地说,这拼音基础太差,还带着口音呢;还有早在50年代初出品的“国产表”表盘上,就有仿造的劳力士标志;而在沈铭藏品中,还有一块标有“为人民服务”的“东风”手表,其后盖上印有黑色字体“东风压倒西风”,经沈铭与厂方核实,证实是伪版。沈铭说,现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研究国产手表历史的书籍,也因此,对这些手表的考证和辨伪,不但让沈铭觉得非常必要,而且也令他乐此不疲。

没有必要迷信进口手表

以现在的价值理念来认定一块表的话,如果说一块手表就值50元人民币,想必很多人对它根本就不会有认同感,甚至是白送给你都不会要。然而,除了个别的几块手表外,沈铭目前拥有的300余件国产表藏品,每枚的平均价格就是50元左右。当然,这是他当时的收购价,但就算再贵,每枚目前来说一般也不会超过300元。沈铭认为,这对研究型收藏而非投资型收藏来说是很划算的。

沈铭说,其实手表的价格所包含的因素很多,尽管我们国家的手表工业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在很多工艺上面与国外大品牌的手表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但拿机芯来说,目前像北京手表厂、天津手表厂和上海手表厂所生产的机芯,与瑞士ETA机芯(瑞士手表的统一机芯)相比,绝对不比他们的差,只能说会更好,但价格却仅仅是他们的几分之一。而且,我们现在能够生产复杂机芯表,甚至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轴立体陀飞轮表。

沈铭说,这其中除了我们机芯产量大之外,人工成本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沈铭觉得,真的没有必要迷信进口手表,当你深入了解了手表的构造与制造过程之后,会觉得,其实国产手表是越来越强大了。

目前,沈铭“计划经济”时期国产手表主线产品的大样本款式基本上已经收藏齐全了,对于他来说,这个收藏主题已基本告一段落。他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辅导一些新人门的收藏爱好者,指导他们如何不走弯路地收藏与品鉴藏品。

不过,沈铭偶尔还是会去旧货市场逛逛。看到一块块带着往日痕迹的旧表,沈铭都会停下脚步,仿佛过往的岁月又重回到了眼前。“其实,收藏国产表,就是在收藏记忆中的时间,并且见证着一段历史。同时,自己的心境也会随之愉悦起来。”

上一篇:盘问朱氏DNA 下一篇:黄庭坚: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