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中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时间:2022-08-14 01:50:19

谈小学语文中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我未读,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总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

3 朗读的面窄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二、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1 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

2 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子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 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三)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J].教育革新,2008.6

[4]郭根福.高年级阅读教学及教学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1

[5]郁虹.探索有效朗读提升语文素养[J].现代中小学教学.2010.1

上一篇: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贵在得法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