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9-26 04:06:31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发现学习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学习手段,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

二、学科教学现状

(一)学习的盲目性

目前高校对专业知识的教学途径是:学生在对专业几乎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直接就一门课接一门课地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单科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对本学科的整体认识。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在所学专业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位置认识不够,对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老师只注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人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的分析、研究,忽视了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有序性,学生不能形成一个稳定、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学科知识迷航

当前人类知识的总体系已经非常庞大,各种知识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即使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学科,一个人也很难摸到它的边际、很难看清它的全貌。随着人类信息量、知识量的迅猛增长。我们学习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以至于对信息和知识产生恐惧感。这种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学习上缺乏引导而产生的困惑称为“学科知识迷航”。学习者不能站在一个能俯视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去认识学科、认识自我。是“学科知识迷航”的主要原因。

(三)知识结构单一

很多学生单科成绩很好,但不明白各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综合性问题。即使经过几年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仅是针对个人学过的知识而言的。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只是小范围的、仅局限于个人的、封闭的知识结构,相对于整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来说犹如沧海一粟。知识结构单一,致使进一步的学习困难。

(四)学不能致用

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人们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似乎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很少,而工作中用到的东西几乎还得重新学起。学不能致用,学生对学校所教授的东西产生怀疑,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听到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学、用相互脱离,学生不知道每前进一步都能做些什么,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看不到希望。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五)应试教育思想仍然顽固

应试教育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教育体制。凡是有可能考到的知识都是重点,考不到的就是非重点。应试教育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是以“知识点”作为学习对象的,只要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都掌握,就能考出好成绩。“知识点”是应试教育制度下对知识的一种认识。它忽略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分散化、孤立化,从而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完整的。

三、有意义接受学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方式和手段

(一)学习方式

对于一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相对较成熟的学科来说,在学习者头脑中搭建学科整体知识框架很重要。学科知识框架反映了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内容组成、知识的来龙去脉、层次关系、关联关系等,对它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在学科领域中所处的位置。明白距离自己所期望的认知目标还有多远,应从何处着手,沿着怎样的认知途径学起。其学习方式可以描述为,当学习者进入某个学科领域的时候,首先对该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一下宏观认识,确定自己原有的知识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何处定位,并根据自我需求、兴趣、能力等确定认知目标和认知途径,然后开始具体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随着新知识的纳入,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在不断变化。定位一学习一知识结构变化一定位……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中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建构。这种学习模式使学习者能始终认清位置、认清方向,并能引导学习者及时纠正偏差,保证学习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展。

(二)学习手段

怎么在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搭建学科知识框架呢?显然单靠老师课堂上讲解是不够的。如果可以借助于现代知识管理、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构化地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现,将整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内容、联系及层次关系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以此来辅助传统教学,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犹如黑暗中出现了一点光,迷路中看到了一座灯塔。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他提出的知识地图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类的客观知识,他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可以绘制成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识图,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获取途径,以帮助用户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管理工具。信息时代的知识地图有它特定的含义,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DBMS)与因特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教育中学校所传授的都是成熟、稳定、有着完整体系的知识,如果教学中能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借助于知识地图来表示,将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由粗到细地展示,能够直观、清晰地表示出学科内部各种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及层次关系,将会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学习,大大有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知识地图是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一个很好辅助工具。知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下:(1)可以有效地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21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3)引导学习者学习;(4)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新诚.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导航及其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1,(8).

[3]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2).

上一篇:浅谈中学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下一篇:高中民族音乐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