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质感

时间:2022-03-29 05:08:48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质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也注定了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及必要性。语文与人文实在是难以割裂的整体关系。在我们看来,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生存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因此,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使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要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特性,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从如下几条途径实现:

一、关注人本身,促进人的发展,体现人文性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为角色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为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都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交流,是一个纯粹的语言概念,然而在教学中,对话所蕴含的却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作为教师,首先要要求自己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关爱学生,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去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期待,让不同的个体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教师要改革课研机制,关注学生学习态度、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变化,并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定期开展多角度的量化评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再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给予客观地肯定与激励。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总之,富有人情味,关注人本身,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人文教师的重要性。

二、丰富、发展文本的人文内涵,完成对文本的“超越”

学习资料中明确阐述我们要充分“挖掘、张扬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扩大、提升学生的精神领域”,毕竟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师生与教材之间良好的课堂生态关系要从教材内涵的挖掘人手,关于教材,最普遍、广义的定义是,“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教材,教师本身也是教材,而生活中形形的事物或网络信息都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充实到教材中来。具备教材的价值,由此看来,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但教材绝不仅限于教科书本身。

叶圣陶先生早已明确提出:“学生读课文并非目的,真能认识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道统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潜移默化地引导、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优秀语言文化的同时,价值取向与思想情操都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周庄水韵》一文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周庄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寻找周庄的美,把周庄的美和美术中的油画、版画、水墨画来比较特点。最后追问现在的周庄美还在继续么?我们如何保护这份美。无需牵强附会,只需巧妙点拨,即能丰富教材的人文内涵,又能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属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妙趣横生。最大限度地保证教材的开发和利用,落实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人文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明确规定:“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由此可见,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本身的开发与发展,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功能。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自定学习目标,在共性中彰显个性;再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法,设计学习方案,发现主观能动性:然后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后再深入品读并鉴赏文本的语言艺术。并总结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再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体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动中用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在这一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中,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享受的愉悦,使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情怀、思想,创造性得到展示,生命力量得到尊重,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渗透人文教育

在现代课堂教学里,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材是开放的,情景是开放的,而课堂的主人——学生更是开放的!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求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这就告诉我们,将自主的空间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完全放手,袖手旁观,而要在学生疑惑时加以及时的指导、点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用欣喜的目光,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自主意识、积极态度、探究精神。大胆给予学生独自体验的机会,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以学定教。

概而言之,掌握语文这种基本功,并借助这个工具实现目的性价值,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感悟自由精神,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学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庄之明.《中学语文新课标写作四库全书》

[2]王尚文.《新语文读本序》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上一篇:简析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下一篇: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