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DSA行肿瘤血管介入的配合与护理

时间:2022-08-14 12:35:09

应用DSA行肿瘤血管介入的配合与护理

1 简介

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放射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新兴边沿学科。它是在放射诊断学设备(数字减影X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和常规X线机等)的指导下,通过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学科,对许多以往临床上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介均开辟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尤其在肿瘤的诊疗方面,介入放射学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介入治疗其特点有

2.1 微创性

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表皮损伤小、外表美观。

2.2 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

2.3 可重复性强

在一次治疗不彻底或肿瘤复发时可经同样途径重复多次治疗。

2.4 疗效高

对于不适合内外科治疗的病变,如肝癌、肺癌的中晚期治疗等,其疗效优于传统治疗。

2.5 定位准确

操作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盲目性小,穿刺插管准确性高。

2.6 并发症少

由于是微创技术,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小,故比外科手术安全。

2.7 对于目前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肿瘤在介入治疗后相当于外科切除。

2.8 其他

术后栓塞或灌注可清扫残余癌细胞以及有助于镇痛等。

3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09月~2012年6月应用DSA技术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7例,年龄60~83岁,平均71岁。其中肺癌15例,肝癌65例,膀胱癌3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24例肿瘤患者应用DSA行血管介入治疗后,穿刺成功率99%。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症状较前减轻。其中有6位肿瘤患者由于效果显著,又进行了第二和第三次介入治疗。

4 方法

介入治疗一般使用1~2mm 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穿刺一侧股动脉,置入动脉鞘,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导管。肝癌病人常采用5~6F Yashiro或RH导管,先行腹腔干动脉造影及导管至肝固有动脉做肝动脉选择性造影后,以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肝段或肝亚段动脉,利用手推或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采集图像,显示病灶。肺癌支气管动脉DSA采用Cobra导管或RLG动脉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支气管动脉并进行DSA图像采集,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后,采用同轴微导管系统超选择插管到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内再次采集图像。

4.1 医生和技术人员是DSA技术的首要因素

术者在造影前首先要透视定位,减影部位应在图像的中心,调节好球管、增强器与病人之间的距离。肝动脉造影时,肺底与肝膈面处密度反差很大,使膈下血管不易显示,为了使照射部位密度趋于一致,减少饱和伪影,要在肺底部用附加软滤过板的方法。或调节视野大小,使肺底与肝膈面处密度趋于一致,DSA连续采集至出现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的图像,适时运用“路径图”技术进行超选,避免过多的辐射。技术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造影程序,配合医生于术前、术中做好高压注射器的质控工作。

4.2 减少消除患者本身因素造成的伪影是DSA技术中的基本要素

患者在DSA检查过程中的自主和不自主运动,如移动、吞咽、心脏搏动、呼吸和肠蠕动等,是形成移(运)动伪影的主要原因,为此,首先于造影前对患者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谈话,告知患者造影之程序以消除其恐惧感,或提醒其注入造影剂后咽部有热感,暂勿做吞咽动作等,对于胸腹部DSA检查患者,术前应反复做“屏气”训练,对于精神紧张、躁动不安的病人除应注意上述各项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给予镇静剂或适当麻醉,应用副作用(疼痛、热感、不适)少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和尽可能地缩短造影时间。

4.3 实时显像

通过实时显像,术中可及时确定或改变介入治疗的方案。常可在碘油沉积之肝癌瘤体内判别新进入的造影剂或复发之肿瘤染色影,从而在术中既可确定追加药物、栓塞剂的种类和用量。如中晚期肝癌常伴有动静脉瘘、门脉癌栓等各种复杂并发症,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时,治疗方案随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术前有时难以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通过DSA实时显像,术中既可确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5 护理

5.1 术前护理,心理护理

5.1.1 术前应向患者解释血管插管的目的、方法,消除其思想顾虑,争取主动配合。对血管插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加以说明,以取得合作。

5.1.2 确定适应证:经皮穿刺动脉插管虽然操作并不复杂,但可带来严重并发症,造成患者残疾或痛苦,术前必须慎重对待。术前认真阅读病历,配合医生检查患者,切实掌握适应证,明确插管的目的。

5.1.3 实验室检查:术前做好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心电图等,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衰竭。

5.1.4 会皮肤清洁备皮。

5.1.5 术日当天准备:术前4 h不进固体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并使用镇静剂(如术前安定针10 mg肌肉注射)、镇吐剂(如生理盐水10 ml+昂丹司琼8 mg静脉推注)。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状态接受介入治疗。

5.2 术后护理

5.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4~6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侧伤口用绷带包扎12~24h,沙袋压迫6~8h。嘱患者肢体禁曲屈、禁翻动12h,卧床24h。

5.2.2 做好抗感染

为预防伤口感染,应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天。

5.2.3 化疗药物所致毒性反应的护理

5.2.3.1 消化道反应

介入化疗后大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周左右轻度不良反应症状即缓解或消失。如1周左右仍不缓解,除给予耐心的心理护理使其思想放松外,还要给予一些药物对症处理,如胃复安、吗丁啉等。呕吐严重者给予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液,保持电解质的平衡,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防止消化道出血。同时指导患者合理调整饮食,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上一篇:新时期部队医院药师应具备的素质 下一篇:实施优质护理完成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