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18 12:26:38

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20例患者采用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进行治疗。 结果: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率86.7%。 结论: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颈椎牵引;颈前筋膜扩张;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脊柱外科门诊常见病之一,以眩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痛、视力障碍甚至猝倒为主要症状。其作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我科门诊自2009年7月~2011年7月采用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治疗颈性眩晕12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9年7月~2011年7月来我科门诊以头晕,头胀为主诉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采用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青岛1992)诊断标准[1] 对患者进行筛选后得病例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36~65岁,平均45.7岁。

1.2 治疗方法

1.2.1  颈椎牵引

采用仰卧位颌枕带牵引,牵引重量2~4kg,维持正常颈椎生理曲度,牵引时间以头部能忍受为度,一般以半小时为宜。

1.2.2 颈前筋膜扩张

患者取仰卧位,肩胛间区垫一软枕,下颌稍向前抬起,用左手食指,中指指腹将胸锁乳突肌,颈血管鞘向外侧推压,右手持穿刺针沿左手食指指甲缘(即颈血管鞘与颈内脏鞘间隙)进入,快速进针,穿刺触及椎体后,向后后退少许,保持进针位置,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扩张液(生理盐水6ml,2%利多卡因3ml,醋酸泼尼松龙50mg,维生素B121mg ,维生素B1200mg,654-2注5mg),拔针后嘱患者自行压迫5分钟以防止深部和皮下出血。

1.3 治疗时间

颈椎牵引一天两次,持续14天;颈前筋膜扩张注射治疗为5~7天一次,共两次。

1.4 疗效判定

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为优,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为良,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为差。

2 结果

平均治疗一个疗程后,优78例占65%,良26例占21.7%,差16例占13.3%,总有效率86.7%。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空间位置感觉的自我体会错误。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而产生的眩晕。其多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静脉由横突孔通过[2],因此横突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改变都会影响椎动脉的有效血容量变化。而横突孔周围的钩椎关节和上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对椎动脉影响最显而易见。因为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外前方椎动脉时,可出现椎动脉的扭曲和狭窄[3];而椎动脉和上关节突的距离仅2mm左右,其移位或增生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

颈交感神经丛伴随椎动脉行走,其起源于星状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颈交感神经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不仅在椎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而且随椎动脉进入颅内随迷路分布到内耳[4]。当增生的骨赘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刺激椎旁的交感神经节,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组织胺等器官活性物质,使椎基动脉痉挛,管腔狭窄,使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眩晕、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5]。

颈椎颌枕带缓慢持续牵引可通过脊柱机械性的拉伸效应,有效解除颈肌痉挛,通过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椎间盘压力,减轻对神经根压力和对椎动脉的刺激,使椎动脉的弯曲和扭曲减轻,并使嵌于小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6],同时牵引可以使颈椎局部制动,减少因运动引起的刺激,使受累组织得以充分休息,有利于充血,水肿消退和组织修复。但牵引不能缓解炎症介质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颈前筋膜即椎前筋膜,其起自颅底,下续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与颈椎之间存在着椎前间隙,颈交感干、膈神经等结构均行经其后方,被其包裹。颈前筋膜扩张治疗与星状神经节阻滞原理一样:都是通过注射药物改善因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迷路平衡的破坏,降低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对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兴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加速血液循环[7]。但星状神经节比邻关系复杂,在穿刺过程中可引起多种并发症[8];而颈前筋膜扩张治疗是将药物注进椎前间隙间接刺激交感神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扩张液中醋酸泼尼松龙具有强而持久的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可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稳定性,减少组织胺释放,从而减轻血管舒张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至血管外,减少炎症反应;使血管敏感性增高,收缩性加强,减少局部充血及体液外渗;利多卡因可阻断神经节周围神经冲动传导,抑制交感神经节兴奋;维生素B12可促进神经髓鞘脂类合成及维持神经纤维功能;654-2有舒缓平滑肌的作用。

综上所述,颈椎牵引结合颈前筋膜扩张能很好的缓解颈肌痉挛,恢复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部供血,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J], 中华外科杂志.1993.

[2]严相默.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治疗[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5.

[3]张杰,范炳华.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上一篇:强化以人为本 实行多元化护理 下一篇:新时期部队医院药师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