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14 12:22:36

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报告

[摘要]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不仅要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厌学现象尤为突出。分析初中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对策,以望使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得以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初中学生;厌学心理;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0

一、引言

我校地处广州市南沙区西部边缘,属于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近些年来,南沙区的社会经济事业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这既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机遇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硬件方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挑战是经济上去了可是人的素质并没有同步提升,家长对子女的成才观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升学的压力一直困扰着学校。另外,市场经济在构建过程中,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以上这些导致学生心理发展失衡,心理素质下降,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这对社会、家庭及中学生自身成长所起的作用都是消极的。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与生理症状的厌食相似,是一种生理意义上对知识的厌食行为,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排斥,由此引起学习行为上的懒惰表现。本调查从我校学生厌学状况入手,对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鱼窝头第二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共850人。共回收84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25份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鱼窝头第二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厌学的总人数为346人。其中七年级88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0.3%,八年级116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3.6%;九年级142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6.7%。男生258人,厌学占总人数的30.3%,女生88人,厌学占总人数的10.3%。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

1.有24%的厌学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成绩差,进而对学习不敢兴趣。

2.有16.5%的厌学学生沉迷于网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能够找到成就感,进而在网络中寻找自我价值,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情。

3.自控能力较差:3.9%的厌学学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行,上课不遵守纪律,有想学好的想法,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4.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因为成绩差,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从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提高学习没有信心。

5.父母离异,有2.2%的学生因为父母的不和,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多疑等心理。

6.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由于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当,很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

四、厌学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自信

1、自我评价不当。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标志。自我评价是否恰当可能激发或压制人的积极性,由于长期学习成绩较差,未得到他人的认可,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甚至产生对自己潜力的怀疑,悲观、缺乏自信,因而压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厌学。

2、基础差、学习困难。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学习成绩一直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低人一等的悲观自卑心理,加上意志力差,进而惧怕学习,产生厌学。

4、消极心理。由于长期处于落后的位置,于是很多学生就有"混"的想法,准备初中毕业后就去上职高,无法努力学习。

5、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厌学心理与以往研究一致:男生比女生厌学心理严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生本身好动、贪玩,较难长时间安静下来学习,喜欢成群结队,再加上社会重男轻女现象,男生人数多一点,从业人员男性为多,男性就业范围较大,对初中男生产生更大的诱惑;社会不良风气对男生更容易产生影响,容易引起群体厌学。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厌学

1、溺爱过度。一些父母溺爱孩子,从吃、穿、用一切满足孩子,家务活从不让孩子插手,使孩子养成了贪图享受,懒惰、不愿吃苦,不能吃苦的习惯。自私和依赖性强,学习积极性相对缺乏。

2、期望值过高。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专心于学业,长出息,长本事,能够出人头地。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接受不了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急功近利,对学生训斥、打骂。结果,适得其反,会导致学生厌学。

3、家长决定孩子的命运。有的家长凭借手中的权利、社会关系为子女谋取好的出路,优厚的生活待遇,使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父母,因有优越感、自满感,而放弃了自我追求、丧失了学习动力。

(三)父母离异

家庭的破裂,对成长中的孩子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社交能力,而且还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情感心理。有些父母为了尽量地减轻痛苦,尽可能地回避问题,不让孩子参与到这场纠纷当中。但是,孩子们仍有可能会产生成绩下降等问题。

(四)社会不良影响导致厌学

一些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努力学习没有用,关键要建立一张四通八达的社会关系网,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难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以及自我控制力差,难以抵制外界诱惑,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将时间用于学习上。

(五)教学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课程的单一,教师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其次是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信息灵通的好奇心等。

五、对策探讨

由于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和预防他们的厌学情绪就必须多方面入手。

(一)开展励志教育,树立学习自信心。

家长应该和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典型模范的引导教育和劝导,积极开展励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

(二)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其次,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作为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再次,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或兴趣面不广,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的稳定性差,兴趣中心不断转移;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也刻不容缓。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逐渐明显,单纯的行为教育效果不大明显。对于厌学的学生要有效的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帮助学生能换个角度重新看待自身的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不再过于片面或绝对化看自己。

(四)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因此这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如补偿法)减轻心理紧张。

(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社会、家庭应该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作为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读书为了升学的思想。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表率作用,带头学习,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作为老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和态度,对于学生的成绩不能过于看重,更不能只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偶尔犯错,要耐心的引导,而不是指责与批评。

(六)建设我校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为了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要多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以便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以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如:开展读书笔记的评比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些有益的书,并引导学生懂得用零花钱去买些有用的书,然后看谁读的书多,谁做的笔记好。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有事可做,有事可谈,多花时间读书,少花时间写信,在书中找到他们的黄金屋。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热爱科学知识。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能义,李香兰,关明杰.包头市1460名中学生厌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包头医院院学报,2002,18(3):184-186.

[3]朱爱所,张彩芬,史秀琴.初中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山西大学学报,1994,(2):94.

上一篇:从教师的素质转变看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 下一篇:信息化技术让课堂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