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的素质转变看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

时间:2022-07-09 10:08:50

从教师的素质转变看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

【摘 要】 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导与核心要素是教师素质,对中学教师素质的培养更是中学教育适应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要求的变化的必然要求,对教师素质内涵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提升中学教师基本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基本素质;社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01

执教者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1],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教师应该具备六种基本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教师素质是在一般生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而形成的[2]。由于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呈现出地域空间上的不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不同时期教师基本能力及素质比较

2001年―2004年,笔者就读于某西部地区初级中学,教师学历大多为专科及少数本科,教师专业知识存在结构缺陷,身兼数职的现象大量存在,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淡薄。人文关怀只存在于个别教师及个别学生身上。2010年3月―5月,笔者于西部地区某初级中学教育实习,教师学历普遍提升,大多数为本科生且有部分研究生,教师专业分工明确,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责任感,教师群体普遍呈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由于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并未大规模展开,城乡人口向上层教育社会流动能力较弱,大多数高中学生并未参加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而普遍接受中专、大专教育或直接进入当地不同门类的公司,企业工作。而那些参加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受到正规教育的又大都不愿屈就于初级中学教师这一职业。各种教学研究所需的各类条件如人力条件、硬件设施、教育理念、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等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经过十年发展,初级中学教育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初级中学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为大学本科,甚至出现少数高校研究生从教于初级中学教育课堂的现象。人才流动性强的特点已不再是东部地区的独家优势。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给予了基础教育应有的重视。各种服务于教学研究的条件如人力资源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育理念与教育科研立项等均有很大程度的突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课程结构趋向合理,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各地区教育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人满为患、校方择优录取的现象。经过十年长足的发展,我国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已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始终向前的。

二、十年前后教师队伍基本素质分析

2001年,由于教师队伍普遍未接受正规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体素质呈现出专业知识薄弱、职业道德现责任感不强、人文关怀欠缺等特点。

首先,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精,业务能力不娴熟。

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精,体现在没能把握中学教学的时效性与教育改革前沿性问题,教案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无疑都严重影响了中学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给中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小的障碍。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缺乏。

教师作为一项伟大的职业,素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也无疑最应该具备的就是职业操守。“为人师表”就是教师优秀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由于这一时期的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水准也是良莠不齐。在教师队伍中存在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未能为人师表这一普遍性问题。

再次,教师对本学科及学生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在正常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没有任何联系,使得教师不了解学生特点,学生亦不知教师风格,教学信息无法通达,班级凝聚力不强,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教育,学生没能具备自主学习的素养,对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反观2010年,在专业知识上有种种缺陷的教师已然被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所替代。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时代性与高效性等特点,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产生了良好效果。

三、差异成因分析

1.现阶段巨大的就业压力驱使更多的劳动力在对待即得工作的态度上产生相应的变化。由于奖励制度的完善和岗位竞争的加剧,劳动者不得不考虑怎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以求社会的认同,从而体现其社会价值。这就在客观上为从事教育行业的劳动者给予受教育者更加充分的人文关怀提供了可能性。

2.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呼唤对于教育品质的改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已不仅仅停留在解决财富的问题上,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加深入的挑战,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立场发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重大变化。

通过以上对于教师素质转变的过程和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社会价值取向转型。一方面是社会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需要更加高效的教育模式,以满足各阶层对于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更加稳定的社会认同体系的逐渐形成;经过改革的阵痛,经济增长已然步入正轨,高速发展产生问题的同时,社会也趋于稳定化,各阶层开始在即得工作岗位上稳定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力求在自身岗位上取得社会认同;部分阶层产生各种问题的同时,一部分阶层却因为其即得利益而趋于稳定,在这种不稳定与稳定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不稳定阶层变成即得利益阶层,促成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荣华,创建高校“三型”办公室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姬玉明,朱旭.创新高职师资培养途径:从“双师”向“三能”的跨越―南通职业大学建工系“三能型”教师群体剖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12)

上一篇:少数民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下一篇: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