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秋养肺”的实践

时间:2022-08-14 12:05:18

我对中医“秋养肺”的实践

《黄帝内经》指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表明肺的功能有四:一是主气、司呼吸,呼吸出问题,自然首先是肺出问题了;二是主宣发和肃降,宣发主要是通过发汗、咳嗽、流涕来表现,如咳嗽和哮喘,都是由于肺功能失常所致;三是主通调水道,肺气宣降失调,会失去通调水道职能,如便秘、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病态;四是朝百脉、主治节,有些颈椎病、膝关节痛,也是肺气不足所致。

在四季中,秋天是个既干燥又凉爽的季节,与夏季相比,入秋后早晚温度变化很明显。秋季的主气是“燥”,在人体内,肺属燥金,其气应秋。也就是说,秋天天气非常干燥,燥邪易伤肺。五脏中,肺位于身体的最高位置,直接和鼻相通。鼻吸入外界的燥气后,燥气长驱直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肺。中医有“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的说法。燥盛则干,在人体,燥邪耗伤津液,会出现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皲裂、大便干燥等。因此,在秋季肺系统是人身上最容易受伤的地方。

一、早秋七月莽脾胃。中医学将农历七月称为长夏,长夏主湿,脾主长夏。在初秋七月,暑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故脾胃病居多。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因此易犯腹胀、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还有如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病根,“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像我这样阳虚怕冷体质的人,应少吃生冷水果,忌掉西瓜、香蕉、冰冻饮料之类的寒性食物,保护好脾胃。

二、“润其燥”是秋季养生的大法。在生活中,要早卧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在饮食上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丢失大量水分,每日至少要比夏季多喝500毫升以上的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这是秋季养肺最简便的一招。秋燥最易伤皮肤,进而伤肺,每天要坚持洗浴,使皮肤与肺脏气血流畅。饮食宜以养阴生津和润肺之品为主,如蜂蜜、芝麻、梨、莲子、银耳、蔬菜,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总之,秋季养生保健,关键是要做到防燥护阴。

三、补足脾肺之气。肺之宣发和肃降的力量来自于中气,也就是脾肺之气,故要补充脾肺之气。可吃些参苓白术丸,既可健脾又能补肺,平和无偏。如属秋燥引起的肺热干咳(看舌尖明显比舌其它部分红),则吃雪梨膏、枇杷膏之类润肺止咳的药效果不会好。北京李红军医师介绍的“知母太子参汤”,我吃了疗效很好。知母不但可以治疗燥气引发的肺热干咳,清热泄火,还能滋阴,标本兼治。酒知母(酒浸制)可治疗初期燥热肺咳。盐知母(盐水酒)滋养肾阴,擅治干咳日久不愈伤阴的咳嗽,特别适合老年人使用。太子参秋天吃,不但能补气,还能补阴,对抗秋燥,是一味秋补而不会上火的参药。每天用5g酒知母(或盐知母)、5g太子参泡茶喝,加一勺蜂蜜口感更好。也可以加米熬粥吃,药量加倍,每天早晚各吃一次。不仅适用于久病体虚人,还适用于健康人。太子参对女性秋天皮肤干燥有好处,可使皮肤变得滋润、有光泽。

四、防止寒气侵入是养肺的重要环节。处暑过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温差。且寒暖反复,使人防不胜防。俗语说“春捂秋冻”,白天让体温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气交换进去。夜晚外出要及时添衣,以保护阳气。晚寝腹部盖好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避免腹泻。由于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热的刺激,还很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抵抗力减弱,引起伤风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易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所以,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多喝水,食物宜以养阴生津温补之品,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上一篇:让人健康年轻的四种运动方式 下一篇:博南古道的永平黄焖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