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巧解

时间:2022-08-14 11:39:06

文言实词词义巧解

文言文学习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实词词义。许多学生面对文中生涩的词语不知所措,结果影响了阅读和做题。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平时积累有限,但是文言实词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只要抓住基本规律,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具体来说,以下八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利用文言文句法特点

文言文中并列结构如排比句、对偶句往往是帮助判断词义的绝佳标志,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中,“族”与“灭”相对,都作谓语,可判断它们意思一致。

二、巧妙利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汉字的表意性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知字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禾”和五谷有关,“月”与肉有关,“皿”和器具有关,“系”和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贝”和金钱有关,“歹”和死亡有关。又如,“若少屈,冀得一归觐”一句中“觐”字,偏旁从见,结合语境,可以知道它的意思是“拜见”。再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一句中“系”字,根据字形结构可知组的意思是“绳索”。

三、通过语法分析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我们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它的词义。例如,“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一句中的“勤” 做“惮”的宾语,应该是个名词,根据语境可知,意思是“辛苦”。 再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一句中,根据“腰”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它是动词,作谓语,意思是在腰间佩戴。

四、借助成语或现代词语

成语很好地保留了文言性,借助成语可以有效推断出文言词语的含义。例如:

1.收天下之兵(短兵相接)。

2.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以上这几个例子,括号内是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五、利用上下文语境

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之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即根据上下文推究词义。例如:

1.《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一句,联系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经验教训,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2.《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漁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一句中“言”字,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知道在句中意思是记录、记载。

六、联系课文旧知识

高考所考查的词语,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相应落脚点。在考卷中,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用心想一想,它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意思是什么,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然后细致比较,从而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因此,课内学过的知识一定要记得扎实,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例如:

1.不速之客,可以联系《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样我们自然知道“速”是招致的意思。

2.“齐人追亡逐北”,可以联系《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我们很容易找到解释。

七、根据文化常识推断

1. 《鸿门宴》中项羽季父,我们可以根据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伯仲叔季知道季父意为叔父。

2.《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一句,我们都知道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总之,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实词词义的推断还是有明确的规律可循的,只要用心掌握好这些规律,文言词语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教学生学会思考 下一篇: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