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模糊性看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

时间:2022-08-14 11:31:18

从语言模糊性看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

从语言模糊性看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学艺术作品的模糊性语言影响了作品翻译的效果,同时也对广大读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和交际障碍,使文学作品的意识能量和传播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价值认同。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模糊语言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既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叙事能力的地域化转移,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引导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地完成阅读。从实践来看,文学作品的外译受到模糊性语言的语法体系边缘控制,难以在翻译作品中还原文学作品语言的精妙,但也更加增强了模糊性语言的不可取代性。

从文学作品来看待语言模糊性的翻译,其实是要从语言的本质上去美化语言的艺术能力,在叙事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张力,凸显作者对言语的驾驭能力,更为主要的是模糊性语言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对语言叙述的歧义给予规范和控制,促进外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精神、心理以及知识体系的完全接受。以下,笔者就语言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翻译策略提出一些必要的思考。

一、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和地位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过程,更是语言艺术在叙事过程中的生活化状态,生态型的语言叙事脱离不开模糊性语言,生活化的语言彰显了语言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应用的广阔空间,同时也完善了在文学写作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深度融汇,所以,我们在观察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翻译时,必然要以传统的文本能力泛化到翻译的策略上来,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衔接,另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模糊性语言来体现文学作品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兼容了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能力的再造。通过观察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我们首先来审视一下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应用、地位和现状。

(一)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范畴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比较早,起初在古典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载体的年代,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应用就形成了一定的派性,而且随着语言叙事能力的演进和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识在各国文化生活中的渗透,英语、法语和德语在近代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并随着欧盟文化、美洲文化以及各个区域性的文化体系的建设,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的应用不仅彰显了区域文化对文学作品语言上的功能再造,同时也通过区域语言的叙事能力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能力体系。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学创作中,模糊性语言的应用脱离了文学作品的鼻祖——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范畴,形成了区域性的语言能力,所需要的语言支撑一方面是区域性的官方语言,另外一方面是以区域性的平民用语为主。相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来看,模糊性语言的应用从语言的类别来看,以修辞和形容居多。特别是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模糊性语言既能反映传统文化的积淀,又能通过语言的艺术魅力展现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生命意识和强烈的主体意识;还有就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我国的诗歌语言的朦胧性和修辞性内化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内涵,在更大程度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文学语言的修为能力。

(二)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功能释放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是不可取代的,一方面模糊性语言具有乡土性,在文学的叙事模式中,模糊性语言对于弘扬文学的主题起到了内化和提升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模糊性语言的独特文化能力和区域性结构展现出了文学语言的多元互动。特别强调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模糊性语言的不规范性和不确定性,真实地展现了生活场景,让更多的作者丰富的抒放生活情结,让更多的读者在阅读行为中进行情感体验;其次,模糊性语言“有别于精确语言的作用和特点,它给人们带来感受和认识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它是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语言的两个基本属性的范畴,当某个符号和符号使用者所指的对象有不确定的关系时,语言就会表现出模糊性。如“高”、“低”等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就不容易给人清晰的印象,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说“刘翔很高”,也可以说“东方明珠电视塔很高”,但“刘翔”相对于“东方明珠电视塔”却是非常渺小的。第三,模糊性语言的量性标准,比如说“多少”和“长短(时间)”相对于具体量化的标准来说,模糊性语言的表达就比量化的词汇更加幽默或者更加生活化一些;第四,模糊性语言是对客观事物评价的外延,通常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形容“美丑”、“高矮”、“胖瘦”的时候,采用生活化的语言或者是贴近生活化的模糊语言,那么其释放出来的功能则有助于读者对事物本质的根本认知;第五,模糊性语言的约定成俗性,我们常说到的“估摸”、“大约”、“月头”和“黄昏”它是大众口中的俗语,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就能反映出作家的乡土气息和区域意识,更有助于文学作品在本土的认知和接受。

(三)文学艺术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多元化状态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是多元化的,它所呈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也是多方面的。“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把文本中的不确定性空白视为一种‘召唤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能力,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语言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能创造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这是模糊性语言多元结构的一个侧面;其次是模糊性语言的边缘性,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模糊性语言的应用,它的边缘性一方面证实了作家的创作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针对事物的本质描写中辅助创作艺术结构的形成,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软化”的作用;再有,模糊性语言的文化承载能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意识的自觉载体,显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的印象,对于生活的感悟本身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淡化了文学语言的刚性,在忽略了语言的正统性的同时,文学创作也就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状态,诸如眼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其中的网络用语则更加深层次刻画了模糊语言的应用状态。

(四)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模糊性语言策略局限性

文学作品的外译是语言、文学使命、文学主题宣扬的主要途径。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由于受到模糊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收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汉语与外语的语法布置的不协调,会造成模糊性语言的词性不准确,定语、宾语和主语的所处位置不同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颠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作品良好的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其次,模糊性语言是汉语创作中的生活化用语,而在翻译过程中,生活化用语不仅没有准确的翻译词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同语法的修辞和结构安排都可能形成翻译过程中的“死角”;再有,模糊性语言没有量化的标准,随意性强,而翻译过程中外语对翻译基础语言的精确性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我们说的“一会儿”和英语的“for a while ”就存在着量化不协调的关系;再比如“黄昏”和“the evening”,根据语法的定义来看,两词之间的互译就存在明显的歧义。

二、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翻译中的多元化

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所变现出来的多元化是具有一定原则的,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协调的关系。以下,笔者就模糊性语言的多元化原则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意识升华

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准确地传达文学作品的信息,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意识宣扬,而翻译过程中出现对语言的理解不力的现象则可能造成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意识升华的削弱。“文学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其模糊性特征表现为:用词的模糊,句意的模糊,主旨的模糊。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 ,其手法是对生活话语的陌生化,它是创造主体的一种深层无意识积淀的升华与再现。”[1]鉴于此,在翻译中,外译者是无法通过语言的本身去理解汉语对外语的影响和能力控制的,只能通过更加异化的模糊效果去美化语言的叙事,而不可能达到还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翻译的贡献,也在更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学作品的主体意识。

(二)沟通障碍

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文化沟通、人际沟通的重要体现。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分别属于两个语种的范畴,那么在语种的体系下,又分别属于语言能力的差异化属性,因此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沟通的障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模糊。语言哲学家们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无足轻重、制造交际障碍的因素,相反,它保证了交际的有效进行。”[2]既然如此,进行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针对性地翻译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模糊性语言的应用和互译,还要在多个范围内去构建语言体系的相互调整和控制。

(三)美学接受

文学服务于生活,文学的功能是宣扬美、传播美,成就美对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即使是悲剧的文学作品它所宣泄的主题思想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肯定和认同。语言的模糊性不是为了淡化这一主题,而是为了更加丰富这一主题。恰恰是人们对美的感悟不同和认识的差异,成就了模糊性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在刺激人们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模糊性语言以独特的方式传播美的价值体系也是文学作品外译的思想精髓。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描写运用模糊性语言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叙述目标感知能力渐弱的情况下,对于文学作品的意识宣传要从不同读者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顾虑到读者的知识层面、读者的心理感受能力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仅要构建语言的选择范围体系,还要关注读者可能产生的心理感受并加以补充。这样才能促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加传达美的感受,同时宣扬文学作品本身的主题。

(四)信息传达

定语、宾语、量词在翻译中的精确性不能满足读者在阅读外文作品过程中的阅读需求,继而也就不可能满足文学作品的信息传达。模糊性语言的应用就是要立足这个层面去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机械地运用来增强沟通的难度。语言概念在信息传达的概念中要把丢弃的东西重新补全,才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语言把模糊性变成清晰性,所以理解语言要模糊性理解,才能还原模糊性的真实。传统的理解和文学作品外译中语言是被大概那样指定的东西,而不是一丝不苟的东西,语言在人类对意识保持固定时,仅是模糊的刻痕,而不要理解为清晰的刻痕。在信息传达的范畴语言是一种指令的东西,是模糊性的指令,而不是清晰性的指令,更不能偏执语言本身。就像语言是为了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为了看夜空里的星星。这样的信息传达也就比较明确而且有指向,从而更加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识。

三、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外译的翻译策略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3]但是反过来看,模糊性语言是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必需元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讲究策略,更要注重语言与叙事之间的逻辑关系。顾名思义,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达手段,面对两种不同的语种,译者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对两种语言能进行成功沟通的信息传达能力和知识储备,其次需要译者遵循两个语种之间语言叙事的规律和逻辑,如何实现文本的信息转换和信息传达不单单是照搬,而是需要在语言的修为能力上有所提升,最终促进文学作品有目标的交流和弘扬。因此,模糊性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中可以采用三种策略,即:以精确对模糊,以模糊对模糊和以模糊对精确。

(一)以精确对模糊

模糊性是各种自然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就决定了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单词在一种语言中是精确的,那么在这种条件反射下,另外一种语言中的相对应的词则是模糊的,那么我们就能采用以精确对应模糊。例如“they locked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was stolen.” 把这句话翻译就要灵活,不是“马被盗走后锁起马棚”,而是可以借用“亡羊补牢”。换言之,对事物的整体概括而进行翻译的首要条件就要把握事物的规律和逻辑关系,要切实联系到作家的写作意图和信息传达的驱动因素,而不能单纯去从语法上去进行提炼和概括。在这样的翻译文本中,译者必须要应用以精确应对模糊,有意识地运用与之关联的模糊思维形式去翻译。

(二)以模糊应对模糊

在翻译模糊性语言时,在另一种语言中会存在相对应的模糊词。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以模糊对模糊的翻译策略来应对。以下选自王佐良所译《思考与试笔》 中的一句:

“complaint is the largest tribute heaven receives, and the sincerest part of our devotion.”

“怨言是上天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将文中的模糊词“largest”和“sincerest” 译作 “最大”and “最真诚”恐怕是再适切也不过的了。根据惯例来讲,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以模糊对模糊的策略最常用、最省力。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模糊词与其邻词缺乏清晰的边缘,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用目标语中的另一种表达来翻译源语言中的模糊词。

两者的模糊性首先是加深了文学作品在两种语言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其次是两种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再角色互换的层面诱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加快阅读的速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以模糊应对精确

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需要用外语的模糊性语言来应对汉语的精确语言。因为两种语言的精确性所表达的效果都不尽相同,为了使信息传达更加生动,而且相互形成对等,那么模糊应对精确则需要在理解了作家的创作语境和创作心理下进行互译。

本文指出文学翻译应当恰当地再现原文的模糊性,一方面要注重模糊性语言的审美观念和语言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模糊性语言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如何,针对模糊性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重作家的创作环境、创作感受以及作家的乡土语言和对目标语言的认知体系构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跨文化的差异观念和思想价值的对等也是翻译作品所必须注意的原则。

四、结语

文学作品的模糊性语言翻译是在特定环境下对语言艺术的审视和剖析,从文学角度来看,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能力,产生了语言价值的统一性,同时也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生活化、功能化以及语言的思维空间构建。从翻译的层面来看,文学作品的主体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条件对等是以个很重要的因素,显然,在具有共性的语言叙事能力上,他们之间不存在谁对谁错,模糊语言中所蕴含的精确,精确中包含的模糊都可能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正基于此,译者才可以在不损害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成功地驾驭好模糊性语言,让文学作品的魅力大放异彩。

上一篇: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下一篇:基于舞蹈教育的多元思考